前阵子,在论坛看到一篇贴子,说的是一批毕业于90年代的末期的中专委培生向政府讨要工作的事,勾起了我对许多往事的回忆。在这个“本科生满街走,研究生贱如狗‘的时代,一提到中专生,很多人都抱着嗤之以鼻的不屑态度,我也只能一笑置之。我相信,当年的中专生,大多数人都已经成为了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要工作或许只是个借口,更多的是想寻求一个公平、公正的说法。
其实,只有从那个年代的人,才知道那时的中专生是怎样的炙手可热,考一个中专又是多么的艰难,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百里挑一,甚至是千里挑一,多少农村子弟为之奋斗,不惜成为老三届、老四届、老五届,最后依然名落孙山,成为终生挥之不去的梦魇。现在的80后、90后很难懂得“中专生”的意义。因为,有了那一纸中专录取通知书,便可以宣告你从此跳出了“农门”,永远改变的摆脱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不仅如此,从被录取的那一天起,你就有了一个干部指标,毕业时你如果分配到政府机构,你就是一个干部,就是个公务员了。当然,那时“公务员”还不叫“公务员”,更谈不上“公务员热”,在国有企业“大好河山,一片红”的时代,大多数的人是不愿意进政府机关这种清水衙门的。读书免费、毕业分配、干部指标、非农户口、供应粮,那个时代的中专生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何其的光宗耀祖啊。
我初中毕业是94年,在我毕业的前一年即93年,各大中专生院校,便开始了扩招,在原来统招的基础上,一个新名词----”委培生“便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当时,不太能理解这个”委培生“的含义,大概的意思就是分数比以往的中专分数线要低些,但出的钱却比统招生要多很多。当时的统招生大概一年就几百块钱吧,委培生基本上是1000至2000左右吧。
在94年之前,我从来没想过自已会成为一名中专生,因为我的小叔、两个堂哥和一个堂姐都考上了大学,用老家的邻居都说我们家的孩子读书都读得。而且,我本身成绩也不错,也没想过自已会考不上高中,读不了大学。
90年代初期,受市场经济浪潮的影响,很多机关、企业的工作人员纷纷辞职下海经商,并淘得了第一桶金。我的父亲也有点蠢蠢欲动,准备停薪留职,但是他很放心不下我。大中专生院校扩招政策当然是个好消息,名额多了,学好上了。但是在这个政策出台的同时,也有小道消息说,93年后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除了师范类院校、农业类院校外,其它院校的大中专生一律进入人才市场,也就是说可能分配,也可能不分配。当时父亲去意已定,他担心我上高中、考大学后再也享受不到分配工作的政策。在他看来,人都是现实的,他现在前途未卜,既然离开了,也不好意思厚着脸皮回来求现在的领导给我谋个一工作,更何况人走茶凉,就是回来求人家,人家也不一定买帐。所以,当时父亲当时希望我能上中师或者中专,他认为如果运气好,我可能还赶得上分配的末班车。就算运气不好,靠着人情的”余温“,也会好办些。
我采纳了父亲的建议,但是在选择学校时我们发生了分岐。在我们那时,毕业会考在前,中师和中专考试在后。会考时,你可以填高中的志愿,但是有规定市的重点高中、中师、中专是不能同时报考的,而且与现在截然不同的是,我们是先填志愿再考试。重点高中显然是不能报的,父亲是希望我报中师,因为中师毕业后是必须分配的。一想起学校里那些年纪轻轻的老师,常常被一些调皮捣蛋的学生捉弄,气得直抹眼泪的事我就头疼。那时的我大约也就15 岁的样子吧, 真的很担心自已能力不够,不能应付、把别人的孩子教育不好,误人子弟。所以,我坚决不同意上中师。父亲又建议我农、林、水类的学校,虽然,我是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但是因为当时父母在乡上工作,家里也没种田地,所以,我也没真经八百的干过一天农活,所以提到农业我又摆头。结果,父子俩商量来商量去,综合了专业实用性和就业率几个方面的因素,最后决定报医药类学校。其实,学医也是我从小的理想,读小学时,父亲带我到成都,多次的参观过华西医大的老校区,一直很喜欢那所大学,我也希望有朝一日能就读于那所大学。
考试应该是很轻松的,没有现在的孩子这般亚历山大,更没有当前高考的场面繁华,学校统一拉到一招待所一住就是三天。记得当年正在热播琼瑶的电视连续剧《梅花三弄》,白天考试晚上看电视连续剧,两样都没耽搁。
说说当年发榜的情形,印象深刻。一张大红纸,上面密密麻麻的写着名字,贴在镇上最显眼的位置,所有的考生就在里面查找自已的名字。。。。那情形真的叫“几家欢喜、几家愁”。当年,我们那所学校,100多人考试,中师、中专上线也就10来个人,其中统招也只有一人,录取率也只有10%左右。不出父亲所料,我超了中师分数线很多,但离中专统招线还有一段距离,最后被一所省重点中专四年制医学专业录取,委培,带干部指标,转户口,学费一年1500元。在当时平均工资只有一百多块钱的年代,我的学费是一个在岗工作人员不吃不喝的一年全部收入。真的是价格不菲。其实,当时我心里挺难过的,我一直自责,觉得自已为什么学习不更努力一点考上统招呢,我四年下来学费就要将近一万元,这需要倾其所有,将家底掏空啊。不过,父亲倒没象我这般愁眉苦脸,他说,原本想我上中专后,就搬到城里的新家,想买台彩电的,我这一上学彩电的计划就泡汤了。不过,还好。幸得只有你一个孩子,爸爸还供得起。如果再有一个孩子的话,那就真的无能为力了,还是计划生育政策好哇。虽然事隔多年,父亲的话犹然在耳,我也非常的庆幸我有这样一个爱我如命的父亲。
就这样我拿着录取通知书,开始了我的四年中专生活。。。不过在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印象似乎没有论坛网友提到的跟哪个单位签订委培合同书一事儿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