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444|评论: 13

[草根播报] 《父亲》故里,水乡平昌——平昌形象口号,大家觉得如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5-27 13:50 | |阅读模式
大家觉得如何,可以的话,平昌政府拿去用哈

《父亲》油画世人皆知,平昌应该好好利用,是一个很好推介平昌的题材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4-5-27 13:55 |
116577071_41n.jpg

 楼主| 发表于 2014-5-27 13:55 |
油画《父亲》频遭借展:美术馆场馆资源过剩


最近传来消息,中国美术馆的“镇馆之宝”油画《父亲》忙坏了。由于各地新建的美术馆急切需要这幅中国当代美术史上里程碑的作品去“撑门面”,《父亲》近年来不得不奔波于祖国各地,频繁的长途颠簸,对这幅油画的品质构成了威胁。据记者调查,除了《父亲》,还有不少大师名作常年处于被借展的“颠沛流离”之中。业内认为,艺术藏品藏品僧多粥少,折射出美术馆场馆资源过剩的现实。

  《父亲》很忙:“镇馆之宝”遭遇频繁借展

  罗中立创作于1980年的《父亲》,现在虽被尊为中国美术馆的“镇馆之宝”,但它常不在馆内。一份借展排期表显示,《父亲》2008年先后去了厦门、上海和浙江3个地方,这一走就是半年时间;2011年又下江南,在苏州展出了3个月;去年再赴浙江,半个月不在馆内。

  按照中国美术馆的说法,现在各地美术馆借展《父亲》的申请已有厚厚一沓,他们是既喜又忧,喜的是这么多美术馆要借《父亲》,本身说明这幅作品的影响力,忧的是他们担心《父亲》要吃不消了。

  了解油画典藏知识的人都知道,油画的保存环境极其讲究,不仅必须极少挪动,收藏环境还必须恒温恒湿,这样才能保证颜料不龟裂剥落。可怜的是,《父亲》虽贵为“镇馆之宝”,却不得清闲,一直要作长途旅行,四处“赶场”。旅途劳顿之苦自不必说,周围环境的改变也对这幅名作形成威胁。

  中国美术馆虽有永久陈列《父亲》的打算,但起码现在还做不到,因为各地兴建美术馆太多,缺少展品的这些美术馆都渴望《父亲》的支持。

  据记者观察,在全国“赶场”的,远不止《父亲》。记者印象中,有某名家的一尊雕塑作品,一年之内起码在5家美术馆的开馆大展中出现,被观众笑称为当年“最奔忙的艺术品”。

  一个毋庸置疑的现实是,一些新建美术馆对艺术展览佳作处于极度渴望之中。仅去年一年,中国美术馆的外借藏品就达5000件。虽然许多“镇馆之宝”已拼尽全力在各地“巡游”,但依然是僧多粥少,远远无法满足各地的需求。

  美术馆过剩?只见美术馆,不见艺术品

  几年前,记者曾随上海某艺术展馆去长三角一家县级市的美术馆探访。那次,县级市美术馆从上海借得几十件明清名家书画用以展出,用他们的话说就是“蓬荜生辉”。

  记者见这家美术馆展览面积达几千平方米,其气派毫不逊于当时上海任何一家美术馆(当时还没有中华艺术宫和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但由于缺乏藏品,他们已有几个没办新展览了。而引进展也占到他们全年展览的一半以上。这家县级市美术馆的境遇,显然是很多新美术馆处境的缩影。有数据显示,近10年来,全国新建的建筑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大型美术馆就有十余家,其余中小型美术新馆更如雨后春笋。

  但问题是,不少地方是只见美术馆,不见艺术展品。有时为了提高城市的文化形象,一些地方举全市之力兴建起美术馆,但美术馆建成之后的收藏经费又划归“日常开支”,有限的开支使他们不可能买到有分量的艺术品,最多是一些二三流的作品。而且即便有钱,美术馆收藏也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也使得一些新建美术馆沦为“空壳”,借展便成为唯一的选择。

  艺术评论家江华表示,现在一些新建美术馆的情况,和一些新剧院非常相似——在近年“剧院兴建热”中,很多剧院在各地拔地而起,一座比一座规模庞大,一座比一座设施豪华,但等剧院建成后,人们猛然发现根本没有可以上演的剧目。

  记者了解到,此前美术馆界确有是先建展馆,还是先收藏的争论。不少西方国家多倾向于先收藏后建馆,而国内近年的情况却正好相反。不过一条不可否认的标准是,美术馆必须要有自己的藏品,一家美术馆的地位也由藏品而奠定。(作者:郦亮)

 楼主| 发表于 2014-5-27 13:59 |
相关链接:
  油画《父亲》:1980年,尚在四川美术学院读书的罗中立以伟人画像的规格,用超级写实的手法刻画了一位勤劳、朴实、善良、贫穷的老农形象。画家满怀深情地将该作品命名为《我的父亲》(又名《父亲》)。《父亲》的横空出世深深震撼了当时的中国画坛。如今《父亲》已经成为中国当代人物油画领域里里程碑式的作品。画中的这位老农也早已超越生活原型,成为千千万万中国农民的象征,成为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敬爱的“父亲”。罗中立也由此被誉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画坛的一面旗帜。

父亲》[罗中立油画] - 简介
http://a4.att.hudong.com/76/80/01300000210140121948804988007_s.jpg罗中立创作的油画《父亲》感人至深

    油画作品《父亲》,作者罗中立,创作时间于1980年,作品篇幅:216x152公分。

《父亲》一画曾获“中国青年美展”一等奖,其画面具有一种悲剧性的震撼力,表现了生活在贫困中的老农形象;老农开裂的嘴唇、满脸的皱纹以及手中粗劣的碗等等写实的描绘,消除了观赏者与作品之间的隔膜,画家藉此来对传统文化和民族进行反思。[1]

罗中立创作《父亲》,这个父亲不仅是罗中立的父亲,而且是全中国劳动人民的父亲,《父亲》是农民形象中有代表性的一个,是罗中立这代人思考的结晶。

    《父亲》[罗中立油画] - 创作灵感

    《父亲》一画是在美国画家克洛斯巨型肖像画的启发下,采用照相写实主义手法画[2]出的中国的一位普通的、贫困的、苦涩的老百姓,人物的形象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老年农民形象。老人枯黑、干瘦的脸上布满了象沟壑,又如车辙似的皱纹,深陷的眼睛露出了凄楚、迷茫又带着恳切的目光,象是在缅怀过去,又象是在期待未来,让我们感受到那牛羊般的善良目光的“通视”。干裂、焦灼的嘴唇似乎已被封干许久,仅剩一颗门牙的嘴里不知饱尝过多少的酸、甜、苦、辣,犹如耙犁一般的破伤的大手捧着一个破了又被重新锔起的粗瓷碗在喝水,细小毛孔里渗出的汗珠不知已滑落多少,稀疏口胡须,还有那象征着悲剧色彩的苦命痣,都无不打上了他艰苦劳动、生活悲惨的的烙印。

站在这幅巨大的肖像画面前,使人们感到了他身上特有的烟叶味,感到他的肌肤在抖动,他的血液在奔流,叫人们思考,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激起广大观众的共鸣面对《父亲》,使我们感到这是一个饱经沧桑,却又永远对生活充满希望、期待,有着乐观精神和坚韧的奋斗力的普通老农民,在他身上汇集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的百折不屈的创造力,这种强烈的视觉效果在观众的心中产生的是一股平凡而又伟大的情感,是憾人心魄的,正是罗中立毫不遮掩的把农民的“丑”真实的表现出来,才使得“父亲”的形象更加真实可信、有血有肉。

      互动百科
     《父亲》[罗中立油画] - 艺术性

     《父亲》不论是在题材内容上,还是在形式语言上,都有革新的意义,定是在特定的社会条件、政治气候下的产物,尤其是在80年代初期,社会处于变革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主体意识开始觉醒,艺术的表现意识深化,这就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客观的环境。反映在艺术创作上,艺术家开始对周围身边的琐事及普通人民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改变了以革命领袖为主要描绘对象的创作方法,《父亲》就是在这样一个良好的氛围下应运而生的,构图饱满,色彩深沉富于内涵,容貌描绘得极为细腻、感情复杂、含蓄、主体形象没有被细节的刻划所影响,反而更加突出,这不仅是形式的创新,而且是主题思想的突破,显示出了画者的魄力与勇气,《父亲》开辟了刻划普通农民的复杂性格和表现内心思想的新领域,给80年代的艺术界以巨大的震动,使人们开始思考过去、现在、未来。[2]

    有人说《父亲》的形象不是某一个农民的父亲,而是中国经历十年浩劫的八亿农民的父亲,也是当代中国农民的形象,这个形象所体现的力量,是支撑我们整个民族,整个国家从过去走向未来的伟大力量,这个形象有很大的概括性,又有巨大的包容时,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所以说《父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特征,它不仅具有美学价值,还具有社会学价值、伦理学价值。《父亲》更象一座纪念碑,屹立在那个年代的人们的心中。

    《父亲》[罗中立油画] - 作者

    罗中立,1948年出生,于1978年考入四川美术学院深造。

本帖最后由 闪@电 于 2014-5-27 14:03 编辑

发表于 2014-5-27 14:38 |
不错,体现农村水乡“质”的飞跃:victory::victory:

发表于 2014-5-27 14:41 |
前一阶段旅游局征旅游形象口号,我都交的这个:父亲故里  水乡平昌,没用啊。兄弟。:lol

发表于 2014-5-27 14:44 |
“父亲”是平昌一定时期的文化名片,水乡是咱们平昌的地理名片。天然画廊,水乡平昌。既不大气,也无多少文化内涵。不知决策者心里怎么想的哟。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14-5-27 14:45
尽是些吹壳子

发表于 2014-5-27 14:45 |
《父亲》“镇馆之宝”请回水乡平昌太有价值了

发表于 2014-5-28 08:56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发表于 2014-5-28 13:17 |
好像看过这部记录片

发表于 2014-5-28 14:17 |
很多平昌人都不知道呢,可能没啥帮助。

发表于 2014-5-28 14:45 |
现在已经是口号漫天飞了

发表于 2014-5-28 15:02 |
官们只认钱,哪管你父亲母亲。多少人呼吁平昌台放大山的日子,他放么。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