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佛崖南北绵延,依岩凿造,方位为北偏东53°。南自石柜阁,北至窟区界墙,长388.8米,北端较南端高8.278米。山顶高84米,窟龛最高处距地面45.5米,层叠分布着密如蜂巢的13层窟龛。以大云洞为中心,窟群分作南、北两段。窟龛总数现编号840余龛,大小造像7000余躯。清咸丰四年碑(此碑修川陕公路时被毁)称全崖佛像为数一万七千有奇。据此,历来多认为1936年修川陕公路时曾破坏千佛崖造像的三分之二或半数以上。经实地勘察,千佛崖石窟南北逶迤,南端折东,靠近江边,被损窟龛不会超过三分之一,误解所生恐由统计方法不同而致。开凿顺序大体上是由南向北,自上而下,编号命名亦依此。现择其要者,按时代先后,简介于下。 一、北朝后期造像 南北朝时期,广元初属南朝宋、齐、梁地。梁天监中(505年)以竺胤为晋寿郡太守,随夏侯道渊入北朝,改立西益州,至大同二年(536年)改西益为黎州,还入南梁。西魏大统六年(540年),复改黎州为西益州。西魏废帝三年(554年),改西益州为利州,置总管府。北周继领广元,闵帝元年(557年)改东晋寿郡为晋寿郡。因而,广元自北魏晚期开始,曾相继纳入北魏、西魏和北周版图。广元市近年出土的北魏延昌三年(514年)等北魏造像和北周刘约造像碑,为判断千佛崖的相应洞窟,提供了更多的依据。 1、大佛窟(编号第726窟)位于千佛崖窟群南端下层。平面略呈马蹄形,圆弧顶,前壁窟门下部及南、北壁前下部已崩圮,窟底宽5.73、高5.52、深4.9米。窟内为三尊像组合,正壁一立佛,南北壁各胁侍一立菩萨;其他如佛侧二弟子及各壁龛像,皆为后代补凿。立佛头部残损,残高4.11米。着褒衣博带大衣,内有僧祗支,衣纹断面作阶梯式。双手残失。圆形头光,肩后桃形身光伸至窟顶。赤足立于低覆莲圆座上。南壁左胁侍菩萨高4.4米,亦立于低覆莲花圆座。饰圆形头光和舟形通身大背光。发髻束带似丫鬟状,发带披至双肩及胸前,耳饰圆饼状物。袒上身,内着僧祗支,X形帔帛交叉于腹际,于肩侧作锐角伸展,再垂至体侧。腰束横带,下着大裙,裙裾宽大,两侧作尖角外扬。颈饰宝饰形项圈,腕着手镯。左手执锁形饰环于胸腹间,右手握莲花于右胸。衣纹作浅直平阶梯式。此窟平面结构及造像组合,特征一仍云冈昙曜五窟以来的旧法。佛、菩萨的服饰和清秀的面容,也都具有明显的北魏晚期作风。 2、三圣堂(编号第226窟)位居千佛崖中段偏下部。敞口,平面方形,略呈平顶,三壁各开一大龛,为北朝三壁三龛窟的典型遗存。窟高2.16、宽2.7、深2.1米。正壁和南、北壁凿圆拱形大龛,龛楣饰双龙交缠,龛尾处龙首反顾。龛中均为一坐佛二菩萨三尊像。坐佛背光浮雕七佛、六飞天。通高1.6米,头部皆残失。结跏趺坐于长方座,不露足。着双领下垂大衣,内着僧祗支,不结带。大衣下摆披覆座前,中心部位作重叠圆圈状。双手于腹前作袖手状。圆头光,饰翘角重层莲瓣,身后为舟形通身大背光。衣纹用直平刀法,仅刻出大体轮廓,无细部衣纹。菩萨身高1.38米,立于单瓣覆莲圆座上。束双髻,袒上身。X形帔帛交叉于腹际,再绕双臂垂于体侧。腰束带,下着长裙,双手于腹部作叉手状。三龛佛、菩萨风格、形态一致。坐佛背光处雕过去七佛,高肉髻,结跏趺坐于圆座上,不露足。双领下垂大衣披覆座前,腿部衣纹作向外伸展的夸张处理,双手覆衣作袖手状,身后凿舟形通身背光。飞天束发直立,着短衫,腰束带,大裙裹足似羽尾,帔帛于身后向上翻飞。双手外扬,身肢修长,整体呈现轻盈飘逸之姿。三圣堂造像接近麦积山、须弥山西魏、北周时期窟龛风格,应为同一时期的遗存。 三圣堂三壁后代补凿了不少龛像,其中纪年像唐2龛、五代1龛、宋1龛。北壁大龛左下部一龛立菩萨,上身斜披络腋,帔帛自双肩横过膝间二道,左手上执拂尘,右手下放牵巾,饰项圈和手镯。题记为:“弟子王小兰为母刘乞愿平安,敬造供养,景龙三年(707年)四月。”南壁大龛右侧一立菩萨,身饰X形璎珞,右手举拂,左手下执净瓶。题记作:“开元七年(719年)四月二十三日清信女弟子郭奉为亡女彭二娘敬造观音菩萨供养。”正龛左上角有一后唐题记,作:“检校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右仆射、左卫将军史大夫李仁矩奉宣持赦书手诏骤马径入西蜀,为煞却都督后慰喻上,于迥经过圣地,睹此真仪,遂意重施装饰三圣堂一龛,伏愿圣躬万福,一 人安存眷属受,时天成二年(927年)三月十一日记。”南龛右上角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利州转运司主押官王泽民同妻王张氏九娘子亦记“装饰此佛一堂”。
先来看一组1914年时期广元千佛崖的老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