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150|评论: 16

2014中国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之广元景区——千佛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5-27 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千佛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始于北魏,有“历代石刻艺术博物馆”之美誉,是四川境内规模最大的石窟群,气势宏伟,造像精美,其中“持莲观音”造像有“东方维纳斯”之称。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4-5-27 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千佛崖南北绵延,依岩凿造,方位为北偏东53°。南自石柜阁,北至窟区界墙,长388.8米,北端较南端高8.278米。山顶高84米,窟龛最高处距地面45.5米,层叠分布着密如蜂巢的13层窟龛。以大云洞为中心,窟群分作南、北两段。窟龛总数现编号840余龛,大小造像7000余躯。清咸丰四年碑(此碑修川陕公路时被毁)称全崖佛像为数一万七千有奇。据此,历来多认为1936年修川陕公路时曾破坏千佛崖造像的三分之二或半数以上。经实地勘察,千佛崖石窟南北逶迤,南端折东,靠近江边,被损窟龛不会超过三分之一,误解所生恐由统计方法不同而致。开凿顺序大体上是由南向北,自上而下,编号命名亦依此。现择其要者,按时代先后,简介于下。

一、北朝后期造像

南北朝时期,广元初属南朝宋、齐、梁地。梁天监中(505年)以竺胤为晋寿郡太守,随夏侯道渊入北朝,改立西益州,至大同二年(536年)改西益为黎州,还入南梁。西魏大统六年(540年),复改黎州为西益州。西魏废帝三年(554年),改西益州为利州,置总管府。北周继领广元,闵帝元年(557年)改东晋寿郡为晋寿郡。因而,广元自北魏晚期开始,曾相继纳入北魏、西魏和北周版图。广元市近年出土的北魏延昌三年(514年)等北魏造像和北周刘约造像碑,为判断千佛崖的相应洞窟,提供了更多的依据。

1、大佛窟(编号第726窟)位于千佛崖窟群南端下层。平面略呈马蹄形,圆弧顶,前壁窟门下部及南、北壁前下部已崩圮,窟底宽5.73、高5.52、深4.9米。窟内为三尊像组合,正壁一立佛,南北壁各胁侍一立菩萨;其他如佛侧二弟子及各壁龛像,皆为后代补凿。立佛头部残损,残高4.11米。着褒衣博带大衣,内有僧祗支,衣纹断面作阶梯式。双手残失。圆形头光,肩后桃形身光伸至窟顶。赤足立于低覆莲圆座上。南壁左胁侍菩萨高4.4米,亦立于低覆莲花圆座。饰圆形头光和舟形通身大背光。发髻束带似丫鬟状,发带披至双肩及胸前,耳饰圆饼状物。袒上身,内着僧祗支,X形帔帛交叉于腹际,于肩侧作锐角伸展,再垂至体侧。腰束横带,下着大裙,裙裾宽大,两侧作尖角外扬。颈饰宝饰形项圈,腕着手镯。左手执锁形饰环于胸腹间,右手握莲花于右胸。衣纹作浅直平阶梯式。此窟平面结构及造像组合,特征一仍云冈昙曜五窟以来的旧法。佛、菩萨的服饰和清秀的面容,也都具有明显的北魏晚期作风。

2、三圣堂(编号第226窟)位居千佛崖中段偏下部。敞口,平面方形,略呈平顶,三壁各开一大龛,为北朝三壁三龛窟的典型遗存。窟高2.16、宽2.7、深2.1米。正壁和南、北壁凿圆拱形大龛,龛楣饰双龙交缠,龛尾处龙首反顾。龛中均为一坐佛二菩萨三尊像。坐佛背光浮雕七佛、六飞天。通高1.6米,头部皆残失。结跏趺坐于长方座,不露足。着双领下垂大衣,内着僧祗支,不结带。大衣下摆披覆座前,中心部位作重叠圆圈状。双手于腹前作袖手状。圆头光,饰翘角重层莲瓣,身后为舟形通身大背光。衣纹用直平刀法,仅刻出大体轮廓,无细部衣纹。菩萨身高1.38米,立于单瓣覆莲圆座上。束双髻,袒上身。X形帔帛交叉于腹际,再绕双臂垂于体侧。腰束带,下着长裙,双手于腹部作叉手状。三龛佛、菩萨风格、形态一致。坐佛背光处雕过去七佛,高肉髻,结跏趺坐于圆座上,不露足。双领下垂大衣披覆座前,腿部衣纹作向外伸展的夸张处理,双手覆衣作袖手状,身后凿舟形通身背光。飞天束发直立,着短衫,腰束带,大裙裹足似羽尾,帔帛于身后向上翻飞。双手外扬,身肢修长,整体呈现轻盈飘逸之姿。三圣堂造像接近麦积山、须弥山西魏、北周时期窟龛风格,应为同一时期的遗存。

三圣堂三壁后代补凿了不少龛像,其中纪年像唐2龛、五代1龛、宋1龛。北壁大龛左下部一龛立菩萨,上身斜披络腋,帔帛自双肩横过膝间二道,左手上执拂尘,右手下放牵巾,饰项圈和手镯。题记为:“弟子王小兰为母刘乞愿平安,敬造供养,景龙三年(707年)四月。”南壁大龛右侧一立菩萨,身饰X形璎珞,右手举拂,左手下执净瓶。题记作:“开元七年(719年)四月二十三日清信女弟子郭奉为亡女彭二娘敬造观音菩萨供养。”正龛左上角有一后唐题记,作:“检校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右仆射、左卫将军史大夫李仁矩奉宣持赦书手诏骤马径入西蜀,为煞却都督后慰喻上,于迥经过圣地,睹此真仪,遂意重施装饰三圣堂一龛,伏愿圣躬万福,一 人安存眷属受,时天成二年(927年)三月十一日记。”南龛右上角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利州转运司主押官王泽民同妻王张氏九娘子亦记“装饰此佛一堂”。



先来看一组1914年时期广元千佛崖的老照片



1914年老照片.jpg
1914年老照片2.jpg
1914年老照片3.jpg
1914年老照片4.jpg
1914年老照片5.jpg

 楼主| 发表于 2014-5-27 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隋代造像
隋开皇元年建国依始,即在利州设行台尚书令。开皇十八年废,仍置总管府。大业三年,罢总管府,废利州,置义城郡。
3、北大佛窟(编号第138窟)位居千佛崖北段上层。敞口,平面略呈马蹄形,顶略弧。后部大龛中凿一佛二弟子三尊大像,像座凿低坛。窟高4.87、宽3.16、深2.38米。正中倚坐弥勒佛,高4.31米,端庄雄伟,右臂残。磨光肉髻,面相丰圆,颈雕三道纹。身躯宽厚,头与手足比例稍大。着双领下垂大衣与内衣,胸前结带。大衣披覆方座下部,作重叠圆圈纹。左手抚膝,右手上举作说法印。方座,足下凿长圆足踏。阴刻圆形头光及桃形身光。衣纹呈直平阶梯式。二弟子高3.27米,立于低仰莲圆座上。着双领下垂袈裟,阴刻圆形头光及身光。左弟子双手合十,右弟子捧方形经箧。
此窟南壁有2尊补凿立观音像,戴宝冠,着项圈、臂和X形交叉璎珞,上身斜披络腋,左手提瓶,右手扬拂,腰肢扭曲,属武则天时期作品,表明了弥勒佛凿时间的下限。此窟平面、结构及以大像为主的三尊像组合,以及像躯魁伟滞重等特征,具有隋代风格。若然,这应为嘉陵江流域雕造最早的大佛。
4、观音菩萨残像,位居睡佛窟南侧下路边,为镇上农民猪圈中出土后移来。头及右手残失,可能即修川陕公路的劫后所遗。等身高,饰七宝项圈与手镯,上身斜披络腋,帔帛横过胸腹间二道。腰束带,下着大裙,饰璎珞二道。左手下放提瓶,右手似上举执佛。宽身,身躯滞重。视其风格,应属隋代作品。

 楼主| 发表于 2014-5-27 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唐代造像
唐高祖武德元年,改义城郡为利州,七年置都督府督利、龙、沙、隆、始、南平、静、南安等八州。天宝元年改利州为益昌郡,乾元元年废益昌郡复置利州。有唐一代,广元交通频繁,京华冠盖云集,迎来了造像的高潮。千佛崖造像大半为唐代遗存。
5、莲花洞(编号第535窟)位居千佛崖南段下层,大佛窟北侧。前壁崩,平面横长方形,浅圆顶,高3.6、宽5.3、深4米。窟顶中部浮雕二层莲花,中为圆莲心,故俗名“莲花洞”。正壁及南、北壁三面设坛,坛上各凿一浅圆拱龛,龛中均为一佛二菩萨三尊像。正龛倚坐弥勒佛着通肩大衣,坐高1.9、肩宽0.78米。圆形头光饰莲花纹,桃形身光。面相方圆,颈部三道纹,略显丰满。双手作左手反置、右手抚膝之降魔印。坐方座,座基为低圆座足下有长圆莲足踏。二胁侍菩萨位于覆莲圆座上,身高1.44、肩宽0.33米。头戴宝冠,发辫披肩,右菩萨冠中雕小立佛。袒上身,着内衣,帔帛自两肩垂至膝间一道,再绕臂垂至体侧。颈饰项圈,腹部佩X形交叉短璎珞。左手上举物,右手垂体侧。北壁大龛坐佛高1.92、肩宽0.71米,结跏趺坐于方座上。着袒右肩大衣,下摆披至座中部,下端齐平。螺髻,前饰圆珠。长圆头光。面相方圆。颈刻三道纹。颈饰繁丽七宝项圈,着手镯,双手作降魔印。此像髻前雕出摩尼珠顶严,手施降魔印,身饰七宝项圈与手镯,依像式应为密教主佛毗卢遮那(大日如来)。二胁侍菩萨立于低圆莲座上(右侧菩萨残失),身高1.74、肩宽0.38米。饰桃形头光,戴宝冠,发辫及冠带披肩。袒上身,斜披络腋,着项圈、臂钏和手镯,帔帛垂于膝间二道。右手牵巾下放,左手执拂尘于胸前。身饰X形交叉璎珞,中饰方璧。南壁大龛佛座已崩毁,坐佛高1.3、肩宽0.66米。圆形头光中雕莲花,外为桃形身光螺髻,面方圆稍丰满,颈雕三道纹着双领下垂大衣,内着僧祗支,左肩系搭膊牵衣襟。左手残,右手上举作施无畏印。二胁侍菩萨立于覆莲圆座上(左菩萨残失),高1.71、肩宽0.34米。宝冠束发,发辫披肩。袒上身,着内衣,帛自双肩垂于膝间一道。饰项圈、臂钏及手镯,身佩X形交叉璎珞,中饰方璧左手下执宝珠形物,右手于胸前执拂尘。腰部微向右扭曲。三龛造像衣纹均有圆转之势,呈直平刀法向圆刀雕法过渡状态。
除三大龛造像外,窟内三壁及坛前部三面皆为后代补凿或重妆龛像,无统一规划。其中,纪年像最早为武周万岁通天年间(696~697年)王行淹造二龛像。一龛为北大龛左方一立观音像⑾;一龛为正龛右上方一铺七尊像。后者作外方内圆龛形,龛中三面低坛上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力士位于龛口,其外侧各一蹲狮。主佛释迦坐高圆座,着双领下垂佛衣,内着僧祗支,双手施降魔印,左手掌心托圆珠。二胁侍菩萨戴宝冠,饰X形交叉璎珞,左立菩萨冠上饰坐佛,二力士裸上身,双臂绕帔帛。其余龛像多为初唐凿造,经晚唐重妆,宋代题刻。现存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题记龛二:一为正龛左方,中为游戏坐像;一为南龛右方,中为一佛二菩萨像。
龛像年代表明,窟中三大龛像凿于初唐万岁通天年以前。该窟沿用三壁三龛式窟形,圆弧顶雕莲花,具有早期特征。三龛主像布局采取倚坐佛居中、北壁雕毗卢像、南壁雕说法印坐佛的组合,当属前所未见。北壁毗卢像为国内现存密教主佛早期遗存之一;正龛弥勒佛像与万岁通天年龛像主佛皆施密教降魔印,都是值得注意的现象。
6、菩提瑞像窟(编号第366窟)位居千佛崖北段柏堂寺南上方中层,距地面10.2米。敞口方形平顶窟,高3.25、深3.3、前宽3.55、后宽4.1米。窟中央凿一宽2.94、厚1.38米的佛坛,上设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七尊像,坛正面雕二供养菩萨。正壁及南、北壁基部凿窄高坛,上设弟子列像(12身)和伎乐一部(5身)。主佛高1.34、肩宽0.73、头高0.54米,结跏趺坐于束腰方座上,束腰部分雕二地神单臂托持。长圆头光及身光。戴高宝冠,面相丰圆,颈雕三道纹。着袒右肩大衣,颈饰7串缀珠项圈,佩臂钏及手镯。双手施降魔印。身后大背屏作靠背椅式,圆身光周雕11身禅定小坐佛。靠背两端自上而下浮雕2雁,2摩竭鱼头;再下侧为1裸身斜披络腋童子骑于双角狮状兽上,右侧为1裸身禅定坐者骑于双角狮状兽上。上述像式,正与密典中所载毗卢像仪轨大致相合。主佛侧二弟子,身高1.1、肩宽0.3米,立于低圆座上。圆形头光,着双领下垂袈裟和内衣。左弟子双手合十,右弟子双手相叠于胸。二菩萨菩萨高1.34米、肩宽0.33米,立于低圆座上。圆形头光,面相丰圆,戴束发高宝冠,发披肩。袒上身,斜披络腋,帔帛横过膝间二道。身饰七宝项圈、臂钏和手镯,璎珞华丽繁细。身肢丰满,鼓腹,腰稍扭曲。左菩萨左手执杨枝于肩,右手下放牵巾;右菩萨左手提净瓶,右手上举杨枝于肩,与密典中毗卢佛胁侍观音菩萨的记载相符。二力士立于方坛前两端,裸上身,双臂绕帔帛,腰束扎帛、短裾,立于山岩坐上。一手上举,一手握拳于腹部或体侧,攒拳立目,肌肉怒张。方坛基座正面雕2身跪姿供养菩萨,作合十、扬手供养状,坛上后部两端浮雕二通顶菩提树,树间镂空透雕一组天界形象;佛头光上一圆中为雷神捶击六连鼓;两侧各一捧物供养天人;其侧净居天等诸天,一神倒驾云头,手持弓、斧,似为电神。这种坛上设像、像背雕菩提树的布局,显示了从中心柱向中心方坛的过渡形式。
方坛左树外侧雕凿二龛。上龛雕立观音像,下龛浮雕一组5身供养人像。男女二像高0.25米。男戴软巾,着圆领窄袖长袍,足履长靿靴,双手执香炉,炉柄作摩尼珠状。女束髻,着圆领窄袖衫,帔帛自以肩横过腹间一道,双手执一长茎莲花。二像中立一小儿,身后各侍立一双髻合十像,左男右女,女着帔帛。
窟内三壁窄坛上共雕12身弟子像,北壁4身,后壁5身,南壁3身,高1.2~1.5米。光头,圆形头光,着双领下垂袈裟,有内衣,下着长衣及脚,足登方履。第2身(北壁)和第11身(南壁)弟子左肩系搭膊,不穿环,一带系于肩后。最后一弟子身体较低。
南壁东侧坛上浮雕5身立姿伎乐,分2排,上3下2,高1.14~1.19米。其中4身(上3身及下后1身)作汉装,着幞头、圆领窄袖袍及靿靴,下排前1身做胡人形象,着翻领窄袖龟兹装。手中乐器,自上排前1身起,分别为筚篥、排箫、横笛、方鼓和有把鼓。
此窟北壁东侧近窟口处嵌一方唐碑,题额作《大唐利州剌史毕公柏堂寺菩提瑞像颂并序》。据罗世平同志考证,此原为唐利州剌史毕重华镌刻于唐睿宗景云至延和年间(710~712年),可知此窟凿于8世纪初。窟内雕出毗卢遮那佛一铺(菩提瑞像)及十二弟子,伎乐一部。柏堂寺之名,亦始见于该碑。
北壁唐碑中部,后代磨平重刻文字:“府主相公宅越国夫人四十二娘,奉为大王国夫人重修装毗卢遮那佛壹龛,并诸菩萨及部从音乐等全并已装严成就,伏愿行住吉祥,诸佛卫护,设斋表赞乞,永为供养。乾德六年(924年)十月十五日白。”可知五代时曾予重妆。
7、弥勒窟(编号第365窟)位居菩提瑞像窟南侧。窟高2.31、宽3.15、深3.07米,为敞口方形平顶窟。窟中央凿方坛,长2.01、宽1.04、高0.63米,上设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七尊像,像后雕凿镂空双树大背屏直通窟顶。主佛弥勒倚坐于束腰方座上,高1.92、肩宽0.37米。螺髻,面相丰圆,颈有三道纹,头后凿桃形身光。着双领下垂大衣,内着僧祗支。右手上举施无畏印,左手反置膝上,中置宝珠。双足置于仰覆莲圆座上,二弟子高0.9米,立于束腰仰覆莲圆座上。二菩萨高1.22米,立于束腰仰覆莲圆座上,肩后雕桃形身光,戴高宝冠,面相丰满。袒上身,斜披络腋,帔帛横过膝间二道。身饰项圈和手镯,X形璎珞交交叉于腹间,中为圆璧。左手上举佛尘,右手下放牵巾。身肢微扭曲。二力士位于坛前两侧,袒上身,下着束带短裙,立于山岩座上。坛前力士内侧各雕一蹲狮,中部雕一博山炉,下为圆座,上饰仰莲。
北壁现存五代题记一方,文曰:“女弟子越国夫人路氏,幸回巡礼柏堂,切睹此[弥勒]尊佛并诸菩萨,悉皆彩色暗昧,遂乃发心重具装严,已蒙成就,神变无穷,威光自在,奉为已过先灵父母,一切眷属,承此功德,见佛法,离若不脱,然后愿国界安宁,法轮常转,无诸灾障,行住吉祥,合家清泰,并已……同……。”
南壁东侧近窟口处雕一陀尼经幢,仰覆莲圆幢基,幢身刻经文、经咒及发愿文,上为二仰莲及宝珠形相轮。发愿文曰:“石弟子王重叙奉为皇帝[庶]主、朝野重臣、过世□□□□六□,建立此幢,永为瞻敬。以明德四年(后蜀孟昶,937年)岁次丙申九月中旬□□表庆讫”。
弥勒窟据其位置、窟形、布局及造像风格等特征,与菩提瑞像窟应为同期凿造的一对双窟。窟中主尊,一为弥勒佛,一为毗卢遮那。这种组合,较之莲花洞以弥勒为主、并祀毗卢遮那的情形,更具显密双修的特点。
8、先天窟(编号第187窟)位居千佛崖南段中层,柏堂寺上方,菩提瑞像窟北侧。该窟规模较小,为敞口外方平顶窟,内外二重,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七尊像凿于后部圆拱大龛中,力士把门。主佛释迦高1.19、肩宽0.42米,结跏趺坐于束腰仰覆莲圆座上。高肉髻,桃形身光,面相丰圆,颈雕三道纹。着双领下垂大衣,内着僧祗支。左手抚膝,右手上举施无畏印。二弟子高0.79、肩宽0.21米,立于高莲台上。二菩萨身高0.81、肩宽0.22米,立于高莲台上。头戴束发小冠,袒上身,斜披络腋,下着束带长裙。饰项圈,两道璎珞自腹前下垂环绕,左菩萨左手下提净瓶,右手上举扬拂。右菩萨左手持杨枝,右手下放持物。二力士立于龛口山岩座上。
外龛北侧凿上下二重龛,均雕立观世音菩萨。南侧上部一龛。内雕一坐佛二立菩萨。龛外西侧雕一男装供养人。从布局与造像风格看,这些龛像与正壁大龛应为同期凿造。
北壁有题记一则:“承议郎行利州录事参军斑定方为先灵及亡妻难氏敬造释迦牟尼像功德,先天二年(713年)四月戌。”南外壁有五代重妆题记一则:“昭武军节度[道]使、利 □元中门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工部尚书兼御使大夫孙[宝],因□古寺,得记圣容,遂为女弟子刘氏同□修释迦灵佛龛,□大小壹拾壹身 [慰]讫,永为□□。广政八年(945年)乙已岁二月二十五日□题记。”先天二年即开元元年。此窟开凿年代紧接菩提瑞像及弥勒窟之后,这一纪年为千佛崖唐代石窟龛系列增加了一个重要环节。
9、大云洞(编号第512窟)位居千佛崖中段中层,窟外建有木结构窟檐。窟口横额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题“大云古洞”。敞口方形平顶大窟,高3.8米、宽5.6、深10.6米。窟室后部凿两层长方形坛基,坛中前部凿通顶大立佛。坛后部南、北各凿一方形平顶圆拱龛,龛中凿坛,上设一佛二弟子二菩萨,(龛中)二力士,(龛)中二天王,二供养菩萨(龛外)等十一尊像。窟室南部亦凿出外方内圆窟(韦抗窟),窟后部凿马蹄形平面平顶圆拱龛,龛中凿坛设像,龛像布局同正壁南、北大龛。窟室南北壁及立佛后两侧壁各凿4至5排立菩萨像。上述造像约略同期凿造。
立佛高2.38米、肩宽0.68米,立于高1.02米的仰覆莲圆座上。高肉髻,面容丰腴,颈雕三道纹。圆形头光外有桃形身光,身后为长圆形通身大背光,身光上浮雕菩提树叶,达于窟顶。着贴体通肩大衣,雕出丰肢曲线,刀势圆折,褶纹较浅,右手残失,左手施与愿印。
窟后部南大龛三壁环坛。主佛结跏趺坐于束腰方座上,双手残,着双领下垂大衣。内衣结带。三弟子立于仰覆莲圆座上,风化已甚。二菩萨座式同弟子,上身残泐,璎珞交叉于腹部,大裙束带,裙带下垂如绅。一手下放执瓶,一手扬拂于肩。龛口力士立于山岩座上。外壁二天王、二供养像,为新出现的题材组合,身材均小于力士。二天王着盔、甲,腰束带,内着裙,双手握剑,臂绕帔帛。二供养像着菩萨装,袒上身,斜披络腋,饰项圈、臂钏和手镯,下着束带长裙,帔帛横过膝间一道。面容似力士,椎状发耸立,双手一肩膀侧捧盒作供养状。
北大龛布局同南大龛,但正中佛座为束腰座,上部作仰莲圆座,束腰部饰宝珠缀华绳,下部作三级八角座,龛外天王高发髻,着铠甲,南执长柄武器,北握短杵状物。二供养像装束同南大龛,面容慈祥,束发髻。
韦抗窟位于大云洞前南侧。龛为圆拱尖楣,平面马蹄形,顶略弧。龛后部未凿坛,设五尊像。正中坐佛螺髻,圆脸,着双领下垂大衣,有内衣,腿部衣纹不披座。左手抚膝,右手残,似上举状。束腰仰覆莲圆座,束腰部饰宝珠缀华绳,下部正中浮雕莲花状香炉。弟子、菩萨均立于仰莲圆座,有圆形头光。一弟子合十,一弟子捧方经箧。右菩萨左手扬佛尘,右手下提净瓶。右菩萨左手下放牵巾,右手举拂于肩。力士佩项圈,姿态同前。天王束发着甲胄,执金刚杵。龛口外力士、天王及供养像皆立于环壁窄坛上,龛下前方凿二蹲狮。
窟室南北壁各凿5排立菩萨,每排原为21~22身,部分已残损或被后代龛像打破。菩萨高约0.72米,立于仰莲圆座上,多为观音像。高发髻,面相丰满,颈有三道纹。饰项圈、臂钏及手镯,斜披络腋。左手下提净瓶,右手执佛尘于肩后。韦抗窟外西壁留有题记:“剑南道按察使、银青光禄大夫、行益州大都督府长史韦抗功德。”旁有小字题记:“尚书职方员外郎郑愚大中十三年(859年)同前西川仆射李公副 除官赴阙,睹公题记,不胜感恋。开元十年六月七日李景让赴镇西蜀,男谯昆、诲从、处士须蔚同行。”据此《寰宇访碑录》卷3、《金石目》卷5,拟韦抗题铭为开元十年(722年)。又藏佛洞咸丰三年题记中有“大唐开元三年(715年)剑南道按察使、银青光禄大夫、行益州大都督府长史、陕西万年县韦抗,凿石为路并凿千佛功德”句。按韦抗以开元二年自太子左庶子迁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四年为黄门侍郎,八年河曲反乱,受命征伐,为朔方总管,代王睃为御使大夫、京畿道按察使。是年,苏颋代韦抗为益州大都督府长史。故韦抗功德应以开元三年为是。大云洞、韦抗窟等石窟工程,均完成于这一时期。
其它龛像皆为后代补凿或重妆。其中较重要的有立佛北侧壁下部的圆拱尖楣龛,中凿二立像。左像光头,着袈裟,饰项圈,左手执宝珠,立于仰覆莲圆座上。右像左手下提净瓶,右手上举佛尘。题记作:“天宝十五载(756年)五月十五日……比丘僧广行奉……妣及……[造]观世音菩萨一躯、地藏菩萨一躯。”可知左像为地藏菩萨,右像为观世音菩萨。韦抗窟外西壁南上方一龛,中雕一六臂菩萨,游戏坐式,一手托腮作思惟状,另二手捧圆轮。题记作:“新授度支山南西院事袁诚壬辰岁十一月三日赴职,发心造如意轮菩萨壹身,今蒙成就遂记年月”此龛造像晚于开元年,壬辰岁或为天宝十一载(752年),或为元和七年(812年),观其风格,应以天宝十一载造出为是。韦抗窟门道西侧一龛,中雕一立像,光头,着袈裟,胸饰项圈,一手托珠于肩,一手下放牵衣襟,题记作:“何晏并妻造地藏菩萨一身供养”。门道东侧一龛,造像残失,题记作“何晏并妻造观[世]音菩萨一身”。上述地藏菩萨形象,同于立佛北侧天宝十五载地藏像,似亦同时期凿就。立佛南侧壁中部下层二龛较特殊,一方龛凿粗莲茎圆座上立过去七佛。其下右一龛为东方药师佛,高肉髻,立于仰莲圆座上,左手执锡杖于肩后,右手握宝珠于右肩。其年代可能为天宝年间。依此推知,此窟主要造像凿于开元初年补凿龛像凿于安史之乱(天宝十四载,755后)前后。至宪宗元和年间,已出现游人题记。韦抗窟外东壁立观音龛侧题记作:“前秘书省校书郎段文昌,元和二年(807年)赴上都,男斯立、思齐。”立佛南侧一题记作:“敬修菩萨二身,女弟子真如海发心,愿平安,设□表庆元和二年九月十四日记。”是为重妆记录。此后,多为重妆题记或游记。如立佛南侧上部作:“朝议大夫、守剑州剌史、上柱国、赐紫金鱼袋李讽咸通十四年(798年)二月十五日挈家赴郡舍钱伍仟文,修当阳佛一壹同州参军珂、乡贡进士璨从行。”北壁下部作:“女弟子王氏四娘奉为国夫人修画功德一龛,永为供养。中和四年(809年)正月二十八日题。”这些,对研究当时历史、职官等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楼主| 发表于 2014-5-27 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10、苏颋窟(编号第211窟)位居千佛崖北段菩提瑞像窟下方,规模较小,圆拱龛,弧顶,后部凿一佛二菩萨三尊像。弥勒佛倚坐于束腰长方座上,足下为长圆形仰莲足踏。磨光高肉髻,面相丰圆,圆形头光。着双领下垂大衣,内着僧祗支,右肩敷搭偏衫。二菩萨立于低仰莲圆座上,头戴高宝冠,面要丰腴,圆形头光。上身斜披络腋,腰系扎帛,下着大裙。饰项圈、臂钏和手镯,璎珞交叉于腹际,左菩萨左手举佛尘,右手下提净瓶。右菩萨左手下放牵巾,右手执杨枝。造像全部用圆力雕法,立体感较强。
此窟南侧有题记一则,作:“都督府长史、持节剑南道[按察]检校使、上柱国、许国公武功苏颋敬造。”据《新唐书·苏环传》附子颋传:苏颋 “(开元)八年,罢为礼部尚书,俄检校益州大都督长史,按察节度剑南诸州。”苏颋继韦抗之后,于开元八、九年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十五年卒,故知此窟凿于开元八年(720年)许。苏颋(670~727年)字廷硕,京兆武功(今属陕西省武功县)人。历唐高宗、武后、中宗、睿宗、玄宗五朝,是初盛唐之际的重要历史人物。《新唐书》本传称:“自景龙后,与张说以文章显,称望略等,故时号‘燕许大手笔'。”诗人李白尝受其奖掖,号称“诗书画三绝”的郑虔曾得其礼遇,故张九龄称许他:“苏生之俊瞻无敌,真文之雄帅也。”他除在千佛崖凿像外,还曾写赋盛赞千佛崖。此窟造像保存完整,造型优美,堪称上乘之作。可以想见,当时或许有苏颋从长安携来的工匠参与其事。
此窟南壁苏颋题记下方,有元代题记二则,一为重妆记,一为游记。
11、编号第150窟,位居千佛崖北段北大佛窟下方。长方形敞口窟,顶略弧。窟中后部凿坛,坛上设释迦佛及二胁侍菩萨三尊立像。释迦佛高2.03、肩宽0.55米,着通肩衣,手施无畏、与愿印。左菩萨风化较甚,右菩萨高1.92、肩宽0.48米,立于仰莲圆座上。高宝冠,饰项圈、臂钏和手镯,帔帛横过膝间二道,手执净瓶、拂尘。窟西壁线刻二身男供养人,前一身着幞头与圆领窄领袍,手持香炉,跪于一毯上;身后侍立一男。东壁线刻二身女供养人,前一身束高髻,着帔帛,执香炉(柄端饰摩尼珠),跪于一毯上;身后侍立一双髻拱手女。其上方有题记一则:“开元十年(722年)太岁壬戌二月癸酉朔八日庚辰满,弟子彭景宣奉为亡妣郭氏敬造释迦牟尼佛一龛……”
12、阿弥陀窟(编号第86窟)位居千佛崖北段柏堂寺上方。为敞口方形平顶窟,高3.9、宽2.9、深2.9米。窟室内地面凿三级方坛,后部凿圆拱形大龛,龛中坛上设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五尊立像,龛外设二力士(龛口)二天王二供养像,合计十一尊像。立佛座前雕二供养菩萨像,后壁壁面浮雕双树下天龙八部。
大龛正中立佛高2.24、肩宽0.64,立于仰覆莲圆座上。磨光高肉髻,面相丰圆,颈雕三道纹。圆形头光,缘饰莲瓣,肩后为桃形身光,饰火焰纹。身后靠背椅上覆布下垂。左手伸食、中二指下放,掌心向外,右手施无畏印。着双领下垂大衣,内着僧祗支,衣纹轻薄贴体,用纯熟刀法雕出。鼓腹,身肢丰满,二弟子高2米、肩宽0.44米,立于仰莲圆座上,圆形头光,内缘饰二周联珠纹,外为锯齿纹。着双领下垂袈裟,有内衣,衣纹圆突如贴泥条。左弟子双手合十,右弟子双手捧方经箧。二菩萨高2.18、肩宽0.46米,座式同弟子。圆形头光饰莲瓣,肩后桃形身光饰火焰纹。头戴高宝冠,左菩萨冠前有化佛,右菩萨冠前有宝珠。故知此窟主像为阿弥陀佛、迦叶、阿难、观世音与大势至菩萨。菩萨上身斜披络腋,腰系扎帛,下着大裙,帔帛横过膝间二道。饰项圈、臂钏和手镯,X形交叉璎珞。立佛座前二供养菩萨,束发,上身斜披络腋和帔帛,饰项圈、手镯,单足跪姿,双手分捧宝珠及宝盒作供养状。
正龛后壁立佛身光两侧是浮雕双树,余壁浮雕人形化的天龙八部护法像,自南至北分别为:(1)高发髻,髻前嵌玉,手执一长茎莲花状物(摩睺罗迦)。(2)束尖锥形高发髻,着圆领广袖长袍,长耳垂至胸前,赤足(乾闼婆)。(3)头生三角,绿面怪脸(夜叉)。(4)一怪,头右一龙,右手举火焰摩尼珠(龙)。(5)三头四臂,上二手全持日、月,下二手作合十状(阿修罗)。(6)鸟嘴,面目狰狞(迦楼罗)。(7)戴尖披风帽,身着甲胄(天)。(8)着交领广袖长袍,头戴嵌玉软巾,双手合十,足登云头履(紧那罗)。
大龛坛前正面雕博山炉与双狮,门楣上浮雕缠枝忍冬纹,龛侧力士上方各雕一体飞天,双手分别托举有茎莲花和供品,臂绕帔帛,身体上折,露足,翱翔于云际,窟前部坛基正面浮雕野猪状异兽四身,独角,卷鼻,有背鳍。
龛口二力士,高1.57、肩宽0.4米,立于山岩座上。袒上身,肌肉怒突,一手上举,一手于体侧握巾。二天王及供养像较小。天王高1.25、肩宽0.32米,发束三珠小冠,身着覆膊、胸甲和战裙,腰系扎帛,足履长靴。左天王双手杖剑于地,右天王左手握长刀,足下踏恶鬼,作匍伏状。二供养像位居窟口内侧,高1.32、肩宽0.2米,双足立于有梗圆莲座上。束高髻,上身斜披络腋,佩项圈、臂钏和手镯,腰系扎帛和帔帛,下着裹腿长裙,绦带长垂莲座,双手作捧物供养状。
此窟未保存开凿记载,据洞窟形制、一铺十一尊像布局及造像风格,应接近大云洞年代,属开元年间遗迹。窟前部北壁有元代重妆题记一则,作:“前资善大夫、岭北省参知政事佛嘉阁因为勒捕死可伐除克云南省参政奉施中统钞壹定,妆饰佛像,祈保安康如意者,至正七年(1347年)六月二十八日。”
13、编号第213窟位居千佛崖北段下层,苏颋窟南下方,卢舍那窟上方,规模较小,敞口外方内圆窟形,凿作内外二重。后部凿拱形大龛,龛中凿坛,坛上设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五尊像,门道两侧雕供养弟子和女供养人各一身,佛前二供养菩萨,龛外雕二力士(龛口)二天王二供养像,两侧壁上方雕单身龛像各二身,共19身,同期雕凿。
此窟未存开凿题记,时代接近大云洞,约在开元年间。门道北侧有宋代绍兴八年(1138年)重妆题记一则,作:“同州吕再兴、刘立,阑州瓷窑户田忠三人等,同发愿心,重妆释迦佛一龛……”。
14、多宝窟(编号第806窟)位居千佛崖南段南侧上层,与供养人窟上下毗邻。敞口方形平顶窟,高2.2、宽3、深3.6米。窟中央凿横长方形大坛,坛后部未凿完。坛上造释迦、多宝佛与二弟子二菩萨六尊像,通顶大背屏浮雕天龙八部。释迦、多宝佛并坐;像高0.95、肩宽0.48米,结跏趺坐于长方叠涩座上,上下各凿三级。螺髻,面相丰圆,圆形头光外桃形身光。左像着通肩大衣,右像着双领下垂大衣,内着僧祗支,大衣下摆呈规则同心圆式披覆佛座上部。左像左手上举施无畏印,右手反置握珠;右像左手抚膝,右手上举施无畏印。二弟子有圆形头光,着双领下垂袈裟,左弟子合十,右弟子双手捧方经箧。二菩萨高1.35、肩宽0.3米,立于仰莲圆座上。高宝冠,发披肩,面相丰圆,头斜倚,圆形头光。上身斜披络腋,饰项圈、臂钏和手镯,帔帛横过膝间二道。身肢丰满而扭曲,造型优雅。右菩萨双手执长茎莲,右菩萨双手执净瓶于胸。菩萨座前雕卧狮一对。坛上凿通顶大背屏,与佛坛等宽。二佛身侧浮雕双树,余处浅浮雕八部像:(1)二佛身光间为三头六臂阿修罗,上二手分举日月,中二手捧六角形轮状物。(2)卷发如昆仑奴(夜叉)。(3)头及肩部披虎皮,双手执一窄板。(4)长尖耳,裸上身(乾闼婆)。以上南侧。(5)光头沙门形,戴冠(紧那罗)。(6)鸟嘴,平头着冠(迦楼罗)。(7)平头束巾,颈缠一蛇(摩 罗迦)。(8)另一像残失(似为天王)。
此窟无直接开凿纪年。北壁前上部一龛,中雕一坐佛二菩萨,佛座为束腰仰覆莲圆座,龛右题记作:“[登]义郎行简州金水县[令]……□韦凛敬造释迦一……菩萨供养检校行都……。”南壁中上部一龛,中雕三观音像,立于仰覆莲圆座上,题记作:“行利州参军……敬造救苦观世菩萨三躯,普同供养。”按简州金水县,唐武德元年(618年)设。天宝元年(1742年)改利州为益昌郡,至乾元元年(758年)复改称利州。上述二龛造像不会晚到乾元年间,应为天宝元年以前遗迹。推测窟中坛上主像,可能为开元前后完成。
此窟余壁龛像无规划补刻,多为盛唐遗作。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的地藏菩萨像,三壁皆有雕造,如后壁雕二等身立,像左为立菩萨,右为地藏:光头,着袈裟,右手上举,左手下放,掌心皆置摩尼珠。北壁下层一地藏像,坐束腰仰覆莲圆座上,左舒相式,光头,右手托珠。南壁中层一圆拱龛,左下方题“地藏”二字,龛中雕左舒相坐式地藏像,坐束腰仰覆莲圆座上。光头,颈雕三道纹,着双领下垂袈裟,有内衣、手残,双手处各放一毫光,光顶云头上各雕五坐像。这是盛唐地藏十王造像,为新出现的重要题材。
15、供养人窟(编号805窟)位居千佛崖南侧上层,多宝窟下方。宽度略小于多宝窟,规模相近。敞口方形平顶窟,窟中央凿横长方形佛坛,上凿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七尊像,像后凿通顶大背屏。窟室三壁基部凿窄高坛,坛上设12身供养人像,皆为夫妇并列。其中,南北壁各四身二组,正壁南北侧各二身一组。窟内造像风化、残损较甚。主佛为倚坐弥勒佛,磨光高肉髻,面相丰圆,桃形身光。左弟子双手合十,右弟子右手捻串珠。二菩萨座式同弟子、右菩萨残失。高宝冠,桃形身光,上身斜披络腋,饰项圈、臂钏和手镯。左手下放牵巾,右手上举拂尘于肩。二力士立于山岩座上。供养人像以正壁北侧二身保存较好。男戴幞头,着圆领窄长衫,下履靴,双手合十。女束高发髻,着交领窄长衫,下着履,又手合十。男女供养人面容丰腴,如盛唐壁画风格。此窟与多宝窟紧邻,主像分别为弥勒佛与释迦多宝佛,窟形、布局、造像风格相近,有可能为同期凿造的一对双窟。
16、牟尼阁窟(编号744窟)位居千佛崖北段中部下层,与睡佛窟南北侧毗邻。敞口,平面作前窄后宽的梯形,平顶。高1.95、最宽处4.94、深3.26米。窟内凿横长方形佛坛,坛上设一坐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七尊像,像后镂空透雕双树直达窟顶,其间浮雕人形化天龙八部护法像。南北壁窄坛各雕五身弟子像,正壁立像多风化,仅存立菩萨(其中一多臂)像。主佛高1.7米、肩宽0.57米,结跏趺坐于生灵座上。座上部为翘角仰莲座,下部为八角束腰方座,束腰部上下转角下皆雕象头,座前正面为鼎状博山炉,上作博山形,山前正中雕一小坐佛。螺髻,面相丰圆,圆形头光外为桃形身光,上有华盖,盖顶饰摩尼珠。着双领下垂袈裟,内着僧祗支,胸左侧襟领作多层折叠纹,大衣下摆不披座。左手反置膝上,握宝珠,右手残,似上举。形体丰满壮硕,衣纹作贴泥条式,左膊部衣纹用阴线刻出。二弟子高1.2、肩宽0.28六,立于覆莲圆座上。左弟子年长,左手执数珠;右弟子年轻,双手捧方经箧。二菩萨高1.25~1.32、肩宽0.28米,座式同弟子。头残,上身斜披络腋,饰项圈、臂钏和手镯,身肢婀娜秀美。左菩萨右手提瓶,右菩萨左手下放牵巾。二力士残高0.75米(头残),袒上身,下着短裙,立于山岩座上。坛前二角各雕一蹲狮。坛上双树间八部像,左为龙王,右为阿修罗,余未雕出。周坛弟子像,高1.34~1.4米,着双领下垂袈裟,双手姿态作捻花、捧珠等不同手势。此窟未存题记。主佛坐像首生灵座,似为阿 佛。22开凿年代应在开元前后。

 楼主| 发表于 2014-5-27 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17、睡佛窟(编号746窟)位居千佛崖北段中部下层,牟尼阁南侧。敞口横长方平顶窟,西北角被后代龛室凿破。高2、宽3.24、深2.73米。窟中央凿一长方佛坛,坛上设通顶裟罗双树下一铺13尊涅 组像,东、北二壁浅浮雕五幅涅 经变相图。三壁其余龛像均为晚唐或五代补雕。宋、元二代曾进行部分造像的重妆。坛上涅 佛身长1.18、肩宽0.25米,头北脚南,右胁而卧,着偏袒右肩大衣,头已残。佛身后坛上凿九身举哀弟子坐像,面向主佛,姿态各异,头部大多残失,仅二身保存较好。另一像立于佛头前,已风化剥蚀。二菩萨装人物分立弟子两侧,高1.03、肩宽0.28米。头残,有桃形身光,立于圆莲座上。上身斜披络腋,饰项圈,璎珞交叉于腹际。一手下垂,一手上举。刀法简洁,未刻衣纹。双树下为二立柱,柱体缠龙。
北壁及东壁为涅槃变画面,自北壁西侧至东侧,再绕至东壁南侧、中部至北侧,连续雕刻,依次为(1)六女弟子奔走相告,佛已涅槃。束锥形高髻,着交领窄袖长衫,上方为起伏的山峦。东侧一游戏坐人物,螺髻,袒上身,一手抚膝,一手抚座。(2)自焚金棺。九人披风帽或卧或坐,上方火焰腾空,中为棺具。画在左下部被一通往牟尼阁窟的洞穴打破。(3)摩耶夫人与佛相对面坐,佛身后一弟子。(4)娑罗双树下九弟子与摩耶夫人围金棺而坐,棺上方六人,下方四人,头皆残。棺上六弟子已风化不清,棺下弟子偏袒右肩。(5)十四身弟子抬金棺,棺饰流苏,上下各七人。此窟与牟尼阁窟南北毗邻,规模相仿,似为同期开凿的双窟。
窟中补凿佛像中,东壁北侧抬棺图下方有一浅圆拱龛,中雕一光头着袈裟地藏菩萨,右舒相坐式,左手握宝珠,右手放毫光,光头云上有七尊小坐像。南壁有一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重妆题记,作:“同州韩城县人□北……端兄弟同发心妆卧如来[龛]”。
18、涅槃窟(编号第495窟)位居千佛崖南段北部上层,神龙窟南侧。长方平面,平顶。高1.19、宽1.48、深0.9米。分内外二重,外方内圆,后部圆拱龛中央坛上雕涅槃佛,佛周围雕二菩萨和摩耶夫人,龛口外二力士护卫,龛后壁窄坛上雕双树间举哀弟子10身。此窟布局、风格近睡佛窟,似为盛唐产物。
19、千佛窟(编号第689窟)位居千佛崖南段北部中下层,大佛窟上方。方形平顶窟,前凿窟门,高2、宽3.9、深3米。窟中央凿长方佛坛,上设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七尊像,像后凿通顶大背屏,上雕菩提双树与人形化天龙八部护法图。窟室四壁遍凿千佛。坛上一铺七尊像及背屏形式,与牟尼阁窟相近。主佛高1.78、肩宽0.46米,结跏趺坐于生灵座。螺髻,面相丰圆,圆形头光外为尖角桃形身光,着双领下垂衣和内衣,左手抚膝,右手举施无畏印。二弟子高1.58、肩宽0.29米,圆形头光,右弟子双手捧方经箧,左弟子合十。圆座饰缠枝莲茎。二菩萨高1.63、肩宽0.28米,座式同弟子。服式同牟尼阁窟,惟左菩萨交叉璎珞下又垂四道璎珞。左菩萨左手举拂尘,右手下执一圆柱状物;右菩萨左手下提净瓶,右手扬拂,二力士亦同牟尼阁窟。窟室四壁满凿禅定印通肩坐佛,共让985尊,其中较完整的712尊。千佛窟年代接近牟尼阁及睡佛窟,开凿于盛唐开元年间。窟门南侧和佛坛后北下部,遗有宋、元重妆题记二则。
20、中心柱窟(编号第400窟)位居千佛崖北段南部中层。方形平顶窟,前凿窟门窟中央原计划凿中心方柱,柱各面凿圆拱龛,未完成,仅完成正龛和北龛造像,柱后部未凿通,南龛凿出龛形及护法力士。造像布局,正龛为一佛二菩萨二天王五尊像,南、北龛皆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七尊像,共19尊。窟门外侧二力士守门。正龛主佛高1.63、肩宽0.6米。螺髻,面相丰圆,桃形身光。着通肩大衣,双手齐举胸前,施转法轮印,结跏趺坐。佛身侧浮雕双树,直达龛顶。二菩萨着宝冠、项圈、手镯及复杂璎珞。二天王立于龛口、戴束发小冠,身着甲胄及短裙、长 靴。左天王右手持三叉戟,右天王双手持剑。北龛主佛着双领下垂大衣及内衣,右手举施无畏印,左手抚膝。窟外二力士高1.59米,立于山岩座上。此窟为未完的中心柱窟,千佛崖仅此一例。这种中心柱窟形,可能为窟中凿方坛,坛上雕双树大背屏的窟形所借鉴。窟口力士佩项圈、璎珞等饰物,多见于初唐及武周前期,武周后期渐少。故中心柱窟开凿年代,或为盛唐前夕。
21、神龙窟(编号第493窟)位居千佛崖南段北部上层,涅 窟北侧。窟前部崩圮,平面马蹄形,圆弧顶,窟中雕一尊倚坐大佛。磨光高肉髻,桃形身光。着双领下垂衣,内着僧祗支,隆胸,倚坐于束腰方座上。窟北壁上方有题记则,作:“神龙二年(706年)三月八日[还]转运使敬造供养……儿田[瑶]敬造儿田口敬造儿田[寿]敬造。”这是千佛崖唯一有明确纪年的开窟题记,时当唐中宗初,略早于菩提瑞像窟。

 楼主| 发表于 2014-5-27 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千佛崖窟龛众多,内容丰富,不能尽述。兹将重要龛像及题记,简介于后。
1、大云洞梯口下层一圆拱龛,中雕十一面观世音立像。十一面二臂,面容丰满,身躯壮硕,腹微突。袒上身斜披络腋,饰项圈与手镯,璎珞交叉于腹际。左手上举,右手下放执串珠。龛北侧题记作:“……府右郎半赵 ……朝议郎试[炬]王友雀看……左金吾大将军鸿胪卿李国清……恩命,进讨准西,贞元十六年(800年)正月二十五日发成都,十七年酉正月二十……进,在此题记。”是为一游记,说明此像为盛唐作品。
2、卢舍那龛(编号第214龛),位居千佛崖北段北部下层,龛额题“卢舍那”。外方内圆双重大龛,龛中雕一立佛二弟子二菩萨像,龛口雕二力士,窟外南壁雕供养人二身,其外浮雕五级方塔一座。属盛唐作品。
3、阿弥陀窟北上方一长方龛,中雕骑狮文殊,两侧各立二菩萨。
4、阿弥陀窟下方一龛,中雕三立像:中间一身有肉髻,着双领下垂衣,左手托珠,右手执锡杖于肩。左一像光头,着袈裟,双手托珠。右一像为菩萨,一手提瓶,一手举锡杖。此为药师佛(中)、地藏菩萨(左)与观世音菩萨(右)的组合。
千佛崖观音地藏组合、单身地藏龛等为数不少,多为龛像,反映了当时下层民间的信仰情况。
5、北大佛下方一长方龛,中雕五立菩萨,高2.28~2.4米,皆戴宝冠,着帔帛、璎珞与项圈,腹微突,体稍曲。一手执杨枝上举,一手提净瓶下放。此为五观音并立龛。
6、大云洞路北龛群上方一龛,外方内圆,后部窄坛上凿一铺三立佛二弟子二菩萨七尊像,龛下方题记作:“新授朝散大夫、巴州化城令王何,广明二年(881年)十月,左藏专知、鸿胪主簿除奉国令,罹乱前七日,挈家出家到官,五月遭替,中和二年(882年)三月赴行在,蒙圣帝鉴屈除官赐章绶,五月,赴使参谢,经此院获骨肉平善,相随重建此功德,时中和二年(882年)五月九日题记。”按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十二月,黄巢入长安,僖宗走兴元府(今陕西汉中)。明年改元中和元年,帝至成都。三年,李克用收复长安。四年,黄巢死,光启元年(885年),帝还长安。巴州化城令主何题记,反映了唐未黄巢起义迫使皇帝南走米仓道,狼狈外逃这一时期的史事。
7、藏佛洞上方一圆拱龛,中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二天王二供养像,共13尊。龛外南壁力士上方有一则题记,作:“东川官吉使客行副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尚书仆射、守左已将军、典御史大夫、上柱国刘让,大唐天成二年(927年)十二月一日,自东川加平章事巴州,经兹寺,睹西龛灵迹藓驳苔封。遂舍俸金装此功德一龛,伏愿慈悲,永臻福 。”千佛崖造像据题记及造像风格看,终于晚唐。这则题记作于五代,已见:“古龛灵迹藓驳苔封”,可证。此后,五代、宋、元迄明、清,多为重新妆銮之举,再无凿窟设像的能事了。
四、小结
1、广元千佛崖石窟,开窟较早,绵延历久,自北魏、西魏、北周、隋迄晚唐,代有凿造,而以初、盛唐最为繁兴。过去有人曾认为,盛唐以后,特别是安史之乱后,四川石窟独步称盛,为国内其它石窟所不可颉颃。现在我们还应指出,广元石窟,就其北朝后期至盛唐造像而言,无论规模、内容和雕凿水平,与同时期中原北方石窟(如云冈、龙门、敦煌莫高窟等)相比,均可堪称同步,当在伯仲之间。广元石窟的兴起,为盛唐以后,尤其是晚唐、五代和两宋时期四川石窟高峰期的到来,准备了条件。千佛崖与皇泽寺石窟的洞窟形制、题材内容、造像风格、布局组合诸方面,更接近中原北方石窟。这就为研究四川石窟的传播路线及其发展,提供了直接的依据。
2、千佛崖石窟为我们研究北朝后期至唐代窟龛造像的全期排年工作,增添了第一手资料。窟龛形制大体上有两条发展线索。一为马蹄形平面与三壁三龛式窟形,演变为川北(包括巴中等地)地区特有的前方后圆双重窟或前为屋形窟檐、后凿圆拱大龛(巴中)的窟形,窟后部凿周坛,坛上设像,窟外为护法像。因而,多为敞口窟,少凿前室而更多具有摩崖窟龛的性质。别一线索,则是自中心柱窟发展为窟中央凿佛坛,坛上设像并雕双树大背屏,直通窟顶。菩提双树及八部护法像的出现,当然与密教(特别是曼茶罗)的传入有关,却也是借鉴中原北方中心柱式支提窟的形式与功能的结果。就造像本身而言,也经历了由清秀修身、硬直刻板到丰满健伟、舒展自如的过渡。佛座由方座—圆座—束腰仰莲圆座,追求华美,造型多样而写实,成为时代的风尚。造像组合,由三尊像渐次增加到五尊和七尊,盛唐前后,因增加了天王、力士等护法像及供养像,主要为九尊和十一尊的形式。上述变化,大至窟形、组合与题材,小至服式、手势、佛座、身段、背光、装身具等,有待于我们进行更深入一步的研究。
3、广元石窟的造像题材,主要有释迦、弥勒、阿弥陀、毗卢佛、药师、卢舍那以及观世音、地藏、如意轮、文殊、普贤(观音岩)以及四臂、十一面观世音等菩萨像、宝志像(观音岩)等多种,其中有一些题材属国内早期遗存。

 楼主| 发表于 2014-5-27 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27 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27 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27 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27 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27 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27 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随着车辆的增多,尾气、扬尘污染,风雨侵蚀,给摩崖石刻造像造成持续的破坏。千佛崖周边交通拥堵、人居环境恶劣、违章建筑成群、破产企业连片、安全隐患丛生。
    为了改善千佛崖摩崖造像的生存环境,千佛崖龛窟外将用可逆的轻质材料修建一个45米高的“保护罩”,从此石刻摩崖将免受雨水和风的侵蚀!这种全崖覆盖的石窟寺保护方式,在国际上也尚无先例。位于广元市郊的千佛崖是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川规模最为宏伟的石窟群,也是“5·12”灾后重建重点工程。

 楼主| 发表于 2014-5-27 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千佛崖(小).jpg
     汶川大地震前,108国道从千佛崖前经过,汽车产生的震动、尾气,扬起的灰尘给千佛崖的石刻摩崖造像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震后,广元市委、市政府决定把千佛崖文物保护作为灾后重建的重点工程,规划投资近3.9亿元,相继实施千佛崖前108国道改线工程、拆迁保护区范围内的部分违章修建的城乡居民住房、改造保护区内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沿线风貌、文物本体病害治理和建设保护性建筑等工程项目。

本帖最后由 ghfdfssa 于 2014-5-27 09:55 编辑

千佛崖001 赵辉.jpg

新的景区大门

新的景区大门

 楼主| 发表于 2014-5-27 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可近距离欣赏造像.jpg
虽部分造像已损坏,但精美凿刻还依稀可见.jpg
武则天当皇帝后下令在各州置大云寺.jpg
造像特色鲜明以唐代为盛.jpg
造像沿山崖而建.jpg

 楼主| 发表于 2014-6-19 11:20 | 显示全部楼层
广元旅游小提示:
广元历史文化悠久,自然风光秀丽,生态环境良好,是四川旅游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之一。目前,全市4A级旅游景区达到14个,居全省第二位,广元旅游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喜迎八方宾客。
广元市于2011年4月发行“金穗广元·剑门关旅游卡”,年卡价格为100元,使用有效期为一年,期满重新充值办理。凭年卡在全市范围内无限次游览所有售门票景区景点。
凡是广元户籍市民、在广元工作无广元户籍者需凭单位有效证明,浙江及黑龙江援建省市民,四川省内灾后援建广元的市州(自贡、攀枝花、泸州、宜宾)市民持金穗广元·剑门关旅游卡,一年内广元景区任你游。

 楼主| 发表于 2014-6-19 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