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吴熙,已经是川剧大师沈铁梅的大弟子。从无知到入行,从零基础到梨园新秀,一切都像是上天注定。2011年第十二届中国戏剧节,她凭借《灰阑记》获得最佳个人表演奖。17年再回首,昔日的一切,恍如近在眼前。
吴熙和川剧结缘,是在她小学毕业的时候,重庆的川剧院就面向全市招生,那年,她11岁。
“对川剧是一无所知,完全不知道是什么概念。”
吴熙坦言,自己从未完整的看过一出戏,只是在电视上看过川剧变脸。 然而,演员们美丽的妆容和精美的服装吸引着这个小女孩,特别是旦角头上闪闪发光的珠钗饰品,更是美到让她痴迷,让她有强烈的冲动想去尝试。
“我从小就有学钢琴,学舞蹈,很喜欢文艺方面的东西,我就去报考了。”吴熙说。
吴熙要放弃小学升初中,选择报考川剧院,害怕父母反对,她把这个事情瞒了下来。但是,报考需要几十块钱的报名费,小女孩只能打起了“歪主意”。
“我不敢跟父母要,就悄悄的偷了我的压岁钱。”
那时候,吴熙住在渝北机场一带,初试在渝北,而复试在七星岗,她跟着招考老师,独自一人,参加了复赛。
“考完之后,就没车费回去,到中午了饭也没吃,满脸都是花的,就跑到解放碑的商场里,我有个阿姨在那里上班。她问我为什么会在那里,我还是不敢说真话,只能说是和同学出来耍。”
如果不是录取通知书寄到家里,或许吴熙的父母根本就不会知道女儿已经报考了川剧院。
“其实当时的竞争还是很激烈的,在重庆只招10个女生,我还是进了。”吴熙说。
吴熙的决定遭到了父母的阻扰,父母问她知道川剧是什么吗?知不知道学戏有多辛苦?一问三不知。但吴熙很坚持,坚持去学一个她根本就不懂的东西。
“我记得我给他们说过一句话,我自己选的路,再难,我也会走下去。后来,我爸爸妈妈还是同意我去学习。”
“到了学校的第一天,我就哭着想要回来,我不知道会有那么辛苦,但没有别的办法,中学已经不可能让我再去上学,没有退路。”
吴熙说,观众们只能看到演员们在舞台上的光鲜和美丽,而背后的艰辛和痛苦,却少有人问津。
或许很多人对电影《霸王别姬》里,一群孩子苦练基本功的场景会记忆犹新。吴熙说,现实中的训练,和电影里比起来,也相差无几。
“每天五点过就起床,大冬天,特别冷,起来就掰腿,下腰,钻心的疼,我第一天就哭着要回去。”
吴熙说,她11岁学戏,年龄已经不算小,很多老艺术家六七岁就开始练起。戏曲的功底就在于基本功,吊嗓子,上声乐课等等,每天都不会低于三个小时。日子一天天过去,15岁的时候,吴熙回到重庆市川剧团,成为了川剧大师沈铁梅的弟子。
“她是一个特别严谨的人,我一句唱腔可以唱半个小时,就三个字,一句,就是反复的反复的唱。”
“戏曲演员都要勒头,化完妆之后,把额头边上的两颊提起来。”
吴熙介绍,勒头的布带子叫千斤带,有好几米长,一层一层的包裹,把发片和各种发饰缠到头上,给人重达千斤的感觉。“第一次上台演出的时候,很多同学在台上都吐了,有的还晕倒了,疼得不行,就是完全没办法去承受。没有学过戏曲的,你让他来勒头,他绝对会哭。”
除了疼痛,演员还需要在头上戴很重的饰品。有一种带有翎子的盔,看起来很华丽,却重达10多斤,即便是一般的珠钗,也有五六斤。
“你要顶十几斤的东西在台上表演,而且还要很开心。我记得有一次,快上台的时候我疼得不行了,我就一直哭,脸上全是眼泪,我出去是一个很开心的角色,要笑。但是,作为演员,不管你在台下疼得再厉害,在台上的时候,都会忘我。”
不同的妆容,在戏曲中代表不同的人物个性。吴熙介绍,对于他们来说,化妆最少都需要两个小时。
“从最基本的打底开始,然后各种颜料,一层一层往上面加。”
在化妆间,我们看到演员们基本都采用油性颜料化妆,在舞台上,几万瓦的灯光打在脸上,感觉特别厚,毛孔都透不过气。而卸妆的时候,他们用纸巾沾着食用油往脸上抹,再一遍一遍的清洗,即便是这样,几乎所有演员的皮肤,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
“有些男生直接上妆,油彩颜料可能会导致过敏,脸上起很多痘痘。” 吴熙说。
圈外的人,总是喜欢把高收入和艺术工作者联系起来,但吴熙说,或许大家确实是想多了。
“我15岁就回团,2000年的时候,那个时候的工资就295块钱, 200块钱要吃饭,食堂,自己还剩下95块钱,就不知道怎么克服的。”
从去年开始,吴熙有了绩效工资,每个月也就两千多一点,但之前的15年,平均工资都是1300左右。吴熙说,曾经她也有想过放弃,开过火锅店,服装店,甚至做兼职,但最终,她还是选择回来,一心钻研川剧。
“钱多钱少,可能都不会看得那么重了,17年了,我对川剧有太深的感情。”
“其实每周六在金汤街的小剧场都有演出,票价也不贵,10块钱,20块钱,但很多年轻人不愿意走进剧场来看,他们愿意看一场电影,哪怕票价不打折一百多,他们都愿意,可为什么就是不愿意看川剧呢?”
当传统艺术川剧遭遇现代时尚的较量,吴熙也有些无奈,到底该如何将这种文化传播出去?
吴熙介绍,在重庆,目前的观众主要是老戏迷或者是大学生,而介于中间的这一大段观众群体,几乎是空白。
“在他们的意识里,川剧,如此传统的东西,锣鼓喧天,一个字唱一分钟,听不懂,他们的那种观念,还是因为接触得太少。”
除此之外,让吴熙感到心酸的是,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购票看川剧演出,有时候赠票,都不一定有人来看。
“我的演出,有的朋友说来捧你的场,买票,有的朋友就直接会说,赠票吧,有时候我真不愿意给他们拿,但我又想让别人来了解这个东西,最后还是免费让别人来看吧。”
随着时代变迁,川剧也融入了很多现代元素,《金子》、《李亚仙》等剧目,都进行了现代化的创作,舞美,灯光等都进行了现代化的改良,但是,真正发自内心的去接触川剧的观众有多少,或许还是一个大问号。
不难发现,越来越多的戏曲元素被时尚界融合,但是,为何观众只停留在喜欢戏曲的外在美,而不愿意进剧场听戏呢?“一个演员,特别是舞台演员,台下观众越多,就越来劲,但如果是观众少的话,自己可能都演得都没兴趣。”
“这几年还稍微好一些,像京剧、昆曲、还有粤剧,它们的语言要通俗一些,市场比我们好。川剧呢,川话,有语言的局限性,但是现在全国各地又对川话特别感兴趣,我觉得这是一个好的方向。”
吴熙说,现在的年轻人对川剧接触得太少,更谈不上了解,这或许是他们不愿意看川剧的根本原因。前不久,她无偿接拍了西南大学学生创作的微电影,讲述了川剧死而复生和最后坚守的故事,吴熙表示,只要能将川剧的文化传播出去,就算天再热,没有任何报酬,她也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