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172|评论: 5

【转】大巴山诗刊2014春季号“头条诗人”——李宗原

[复制链接]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4-4-8 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绿色巴山转帖按语】特此转帖诗人、文化学者、“疼痛诗学”创始人之一、达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达州市文化发展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龙克的新作《李宗原:在“轮回里纯粹的绽放”》。李宗原----大巴山诗刊2014春季号“头条诗人”——一个集实业家与诗人于一身的难得的达州诗人。


psb.jpg

大巴山诗刊2014春季号“头条诗人”——李宗原


■诗歌评论

李宗原:在“轮回里纯粹的绽放”



◎龙  克
  



     时至今日,就新诗而言,一些人依旧打着现代、后现代、结构主义、荒诞派等“幌子”,将诗歌弄得嬉皮士、下半身、流水账,或者貌似“外星人”、“纸老虎”。他们掏空诗的“内核”、背弃诗的“本土”、鄙屑诗的“审美”,消解诗的“意义”,呈现了一堆语言的乱码、空壳,甚至垃圾场。当然,诗本就是一个没有“定法”的、开放的概念,你要如此呈现也没什么,毕竟诗是浩瀚的大海,她有她自身包容、净化、过滤的特能。要命的是,你总自以为是,冒充“老大”,“小觑”着张山、李四、王二麻子。这大概是很多假以“后现代”诗人的通病,或可怕的魔怔。
     “他们安静地散落在全国各地,没有相互串联赶赴一场轰轰烈烈的出场仪式,而是由内心出发,守住脚下的土地和内心的孤独,通过写作自身完成一场来自诗歌内部的革命,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这是诗歌评论家谭克修在《地方主义诗群的崛起: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一文中的论语。这段话,回击了“后现代”们的张狂和跋扈,天衣无缝地应验着一个名叫李宗原的、名不见经传的诗人的诗写特质。

“里面”,或“轮回”的绽放



     “外面热烈的阳光/终究抵挡不了 里面/灯光的诱惑”(《门》)。这样的句子,不管作者本意如何,作为了解诗人的笔者,我下意识地捕捉了“外面”、“里面”、“阳光”、“灯光”这四个关键词。这可是诗人“轮回”后自觉、自悟和救赎的下意识表达。
     “轮回”,对,我必须首先要说“轮回”。李宗原是一个地道的“轮回”(或“归来”)者。还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就参加了渠县一个名曰“绿荫诗社”的民间团体,且是骨干,其大量作品都发在油印的社刊《小草》上。我是《小草》的主编,对其作品记忆尤深。那时他的作品清醇、晓畅,又弥漫着青春期的淡淡烦忧与靑愁,在《小草》上已经是上乘之作了。后来,我升学离开县城直至谋生于达州,有20多年没有他的任何音信,甚至我已淡忘了他。我不知道这20多年的日子,他在“外面”是怎么过的,那“热烈的阳光”把他炙烤成了什么样的人。20多年后,一位朋友介绍说,有一个名叫李宗原的人,认识我,他想建设“中国•达州诗歌之乡”,想见我。2009年秋天的夜晚的10点多钟,那位朋友拉着我到一家歌舞厅,说李宗原在那里唱歌,去见见面。见到他了,“外面”的他,正唱着歌,抽着烟,打着酒嗝。但我还是淡忘了,见面感觉很是陌生和别扭。为着“诗歌之乡”,我坐了下来,坚持到零点。后来的交往,我们谈到了诗歌,让我对这位置身于“外面”的李宗原,慢慢恢复了诗的记忆。再后来,我邀他参加了一些文化和诗歌活动,他也渐渐恢复了“诗意”。再后来,他开始建设“诗歌之乡”,开始慈善病苦诗人,开始写作诗歌。再后来,他就真的“轮回”了,并在“轮回里纯粹的绽放”。开博客,上论坛,短信诗;力挺“疼痛诗学”,建设诗歌大道,直至“年度优秀诗人”、“头条诗人”……
    他“终究抵挡不了 里面/灯光的诱惑”。他轮回了,轮回到了“里面”,用一盏火红的“灯光”,照亮着脚下的土地、黑夜,照亮着自己诗的心房、历程。他和众多的“轮回”者一样,赢得了我的关注、钦羡和尊重!

“铃声”,或“母语”的坚守



    “是恒定的铃声/在那一夜唱响/苏醒及时,而又缓慢”(《二月春风》)。
    冥冥中,他听到了“那一夜”的“铃声”,那“恒定”的铃声。他“苏醒及时”,且“缓慢”,更是从容。“轮回”后的李宗原,没有兴奋于诗人的“桂冠”,而是淡薄世俗里的诗的“荣耀”,消解诗的追风的“技巧”,更唾弃了“一鸣惊人”的庸俗。在灯光里阅读,在旅途上研习,在劳作的间歇写作;在茶楼、在饭桌、在手机、在QQ,悉心研讨、谦逊请教、真诚交流。他用心过滤喧嚣的世界,用眼洞悉当下的诗坛,选择了属于自己的“母语”——篱笆院、春雪、泥土、老井、端午;选择了自己的“词根“——疼痛、轮回、博爱、绽放。“将泥土翻一遍吧/阳光  还有温暖/就种进了我的地里”(《泥土》)。种进“地里”的,还有“疼痛”、“博爱”,以及“李宗原式”的诗思、手法和特质。恒定的铃声里,他坚守了应该坚守的“母语”,于是“卸下脚上的镣铐/却在心里挂上了一把锁”(《门》)。
      他“并非看不全外面的天空/只是它跳不出/相依为命的情感”(《老井》)。诗人这里的“情感”,包容了心态、情怀、方向。他将这份浓浓的情感倾注于自己的“母语”和“词根”,把新诗写得严谨、完美,写得峭拔、温暖,写得浑厚、实在,写得孤寂、疼痛;还把七律、绝句、宋词、楹联、赋和歌词等,写得平仄合体、音律合韵、意蕴合典。
     很难想象,在创作新诗的过程里,他居然着谜于古典平仄的研习。这是不是为了更好地坚守?更好地捍卫“母语”的存在?这没有影响他新诗的特质,倒让我们常常读到“一声蛙鸣  两朵野花/惹几许轻愁”(《老井》)这样的新诗的优美的句子。
     诗歌,不管是昨天与今天,古典与现代,其内核是一致的,特质是一致的,“古为今用”,用好了,就相得益彰、交相辉映,彰显着诗性的光辉、母语的魅力。李宗原做到了,或者正在努力。

“开始”,或“要再次上路”



     “一首诗构成一个场域,一个诗人也构成一个场域。”李宗原在自己的“场域”里,没有歇斯底里,没有玩世不恭,没有虚无缥缈,没有麻木不仁。在他的“场域”里,有和煦的“二月春风”,有“篱笆墙内的阳光”,有老井与青蛙,有端午和鸭子。一幅幅巴山山居图,一首首渠江江水歌,他得心应手于春雪、泥土、枯树、老井,他情感缠绵于“山村最早的花”,“等待一场纯洁的覆盖”。他坚守了自己的“母语”、惯养了自己的“词根”,构成了具有个性特质的“场”,又共生于“巴渠诗群”这个集合的场域里,传承着巴渠诗歌的根脉、母体和不变的方向。
     李宗原的“坚守”既是一种可贵的秉性,同时也是一种自掘的“陷阱”。这种“陷阱”便是对“母语”的意义的重复,而不是新生;或者对“词根”的惰性惯养,而不是创造意义的新生。如何在“母语”里生长出更多的“新芽”?如何在自己的“词根”里绽放出前所未有的馨香?这既是难点,也是突破口。

可以开始了 太阳已经下山

月亮刚刚升起 并不耀眼的节能灯
装点尚未宁静的城市 风吹到哪里了
烟头划过的弧线那么完美 居然不能引燃
半点喧哗的火星 温度降了
世界大了 道路宽了 心思远了
……
吃饱了
还要再次上路
   ——《现在开始》

    其实,李宗原在“三更灯火、五更鸡鸣”里熬得差不多了,“吃饱了”,因此“还要再次上路”。他在《现在开始》《端午,写给一只鸭子》等作品里尝试了另一种写法:诗思自由、性情自在、起承自如,展现了他破茧而出的勇气和能力。
    虽然,我反对“貌似”的“现代”、“后现代”,但从来就赏识古今中外的“先锋”、“创新”和“开拓”者们。但这必须从“内核”——诗人的阅历、经验、灵魂、勤奋开始,从自己的“母语”出发,从拥有的“词根”破茧。否则就是虚张声势、玩物丧志。“巴渠诗群”里不乏智者、才子,缺乏的就是“内核”,从“内核”出发的大胆创新、奋力拓展,并与“大家”靠近的诗人。
    我不敢说李宗原在向“大家”靠近,但他具备了坚实的诗的“内核”,具备了诗性与诗思的素养,具备了勤奋研习、坚持创作的行为。这就够了,管他大不大家,李宗原总算“轮回”了,在“轮回”里敬畏诗神、捍卫本真、坚守品性,他诗意栖居了!他“纯粹的绽放”了!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经》里的这样的句子,总像一条长长的靑蛇,常常纠缠于心。纠缠,甚是“疼痛”。但我们必须努力,携手前行,共同创造这个既属于今天,又属于明天的巴渠诗群的大“场域”。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4-4-8 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歌作品

李宗原的作品

二月春风


是恒定的铃声
在那一夜唱响
苏醒及时  而又缓慢

是一只温柔的手
拉开这个季节和幕布
让温暖逐渐渗透

是描绘的彩笔
勾勒之间  圆润流畅
渲染亮堂的天地

是犀利的刀锋
雕刻生动的时令
每一个生命都因此那么精致

携料峭寒意扎进心里
以微醺融化薄冰
轮回就从这一丝一缕
重新开始

篱笆院内的阳光

篱笆院盛满了阳光
满了又满  流向房前屋后
让一些事物放开
让另一些事物开放的
就是这叫春的光

春光一如我的老亲家
和年年祝寿一样准时踏进我的篱笆院
在我的阁楼前绕行
我的阁楼是我的软弱地带
那里珍藏着我最宝贵的财富
——贫穷以及善良

贫穷是我温暖的被窝
陪我独守黑夜
善良却是我饥饿的米缸
尊贵的客人啊  我愿掏尽米缸
与你共享院里的阳光

轮回里纯粹的绽放  

与你相遇  是我的劫数
没有误会与尴尬
早已注定  在李下
在我必经的路上
走出冬天  你就在那里等我

山村最早的花
白得渗人  美得渗人
烂漫得让一个季节的卷缩
自惭形秽

轮回里纯粹的绽放
你不必言语  更不必
用茵茵暗香诱惑什么
让出那些必须低头寻行的路径
已经足够  足够留下一些
实在的脚印和思量



不仅仅是形式
与道德无关的形式
在于进退之间
一些踌躇和眷恋的情结

勇气不一定具有金属的质性
打开另一个世界  也许
仅需要一滴水爆发的能量

无非是防盗
站在攻守的边缘
卸下脚上的镣铐
却在心里挂了一把锁

前途可以变幻莫测
起点依然如故
无论华丽转身
抑或黯然回首

外面热烈的阳光
终究抵挡不了  里面
灯光的诱惑



曾经从这里开始
将会在这里结束
于空中漂浮  而后安定
可以踏实  坚守属于自己
唯一的大陆板块

衣帽架是森林里最后一棵树
悬挂窗外的月光
以及月光下斑驳的场景
白昼掠走了太多
扔下一份凄凉  卷缩
在荒芜的陆地  滋生睡意

那一刻  渴望黑暗
在黑暗中赤裸裸偷窥自己
却总是看不清另一个朦胧的自己
任体肤剥落  一如花谢的声音
声音流淌  流淌成河
流过夜雾产卵的地方

枕畔书页里躺着些文字
看它时安详宁静
不看时就开始杀伐喧嚣
引爆落在身边  有新的事物产生
而那些都与我无关
真实的我已超然物外

过年

霓虹开始闪烁其词
红灯笼  就高悬起
一些永恒的  主题
微弱的光亮  无法也无意
燃烧  厚重的寒夜
而希望的消息  就这样
静静流淌进黎明

硝烟和谐着年味
遍地落红  在惊天动地之后
举杯感慨  曾经的花开花谢

团圆的话题千篇一律
围坐在火盆前 守岁
思念  在电话那端
呼喊  而后黯然落泪

一夜无眠呀
老人探寻风霜的影子
子女面容  的某个部位
儿女凝望老人的无奈
和那些揪心的期盼

待天亮  裱一幅春联
一起刷新  共同的家门

春雪,北山子

北山子  原本如此辽阔
如此薄雾清晨
经不住明月一夜多情
你  纷纷来归

厚恩博爱  铺天盖地
我的村庄  我的瓦舍
我的水井  我的松林
为情  所困

习惯了迎风流泪
泪眼模糊  看不清你的舞姿
依稀是一群群的鸟
衔着种子栖落在我的山野

心甘情愿被覆盖
借用简单和纯洁
掩埋杂乱的思绪
茫茫原野  不再茫然

寒风是轻薄的
迎风冒雪的人们
脚印  却是深刻的

泥土


难道  解读一捧泥土
也如执刀手术  需要麻醉
止住我泪流满面
那些沉甸甸的诗句  分明枯萎
为何  如此  鲜活

掀开厚重的封面  一切
都那么浅显
搜索秧苗  每一行窝距
我的粮仓仍未饱满
期待下一季  年复一年的烟火

门锁不用再换
春联必须新写
生存的法则远比诗意重要
同样的栖息、同样的居住
不一样的是  犁痕间
捡拾起的  浅吟低唱

将泥土翻一遍吧
阳光  还有温暖
就种进了我的地里

枯树

无数次的凋零使我明白
生离死别不是一种场景
规律  与生俱来
请让我枯死  只别动我的根须

我的躯干已不重要
徒留的形式  问天的姿势
意义何在  阳光普照
天  是那么高远

镂空所有  退隐所有
背景  无需润色
我以也许脆弱的苍劲
拥抱寒意取暖

想象燃烧  能给人火光
我  自然在温暖之中

老井,青蛙


千年以前的你
用苦难敲打我的心脏
睁开空洞的眼
看芸芸众生  苍凉世事
忍不住 滴泪成泉

井口是方的  井底是圆的
无意颠覆天圆地方的学说
世界印在我心的深处
悲悯的心啊  总是圆满和博大

舀一瓢井水盛进锅里
让慈悲和善良渗入你的生活
我的意义  与你的血液
有相同的存在方式

苔藓  枯老了
青蛙  失去了青青年华
一声蛙鸣  两朵野花
惹几许轻愁

并非看不全外面的天空
只是它跳不出
相依为命的情感

现在开始


可以开始了  太阳已经下山
月亮刚刚升起  并不耀眼的节能灯
装点尚未宁静的城市  风吹到哪里了
烟头划过的弧线那么完美  居然不能引燃
半点喧哗的火星  温度降了
世界大了  道路宽了  心思远了

整个盛夏是一个爆米花的家伙
你我都在闷热中瞎混  竟也能开花
而且惊天动地  我没有奢望了解你
相处太久  你有足够时间潜伏自己
一路同行  你可知我精疲力竭
还是轻车熟路

准备开始吧  摆脱暑热犹如
摆脱了蛇的纠缠  进入秋天的门槛
需要整一整衣装  收拾好情绪
所谓收获  不外乎是人类战胜自然的
一些战利品以及自身伤口上结出的果实
或者脑干沟回里残存的那些比较深刻
  的记忆

夜幕一旦拉开  你我都是皮影戏里
不同的角色  偶或看得见彼此的身影
却从未听见彼此的心声  今夜不似以往
空调不再搅和我们的世界  餐桌摆在
  月光下
风是这个季节特有的  同样的人
已有不一样的心路历程不一样的感慨

现在开始吧  不想从前  不管以后
我们只在乎现在  只在于自己
自己的饭碗和杯具早已注定
一大桌动物和植物的尸体浓妆淡抹
人道  魔道  或者天道让它自行轮回
我们暂时懂得爱惜自己  犒劳土地

吃饱了
还要再次上路

[size=18.66666603088379px]打开窗户


拉开窗帘  让阳光照进来
一瓶老酒  窖藏了一个夜晚
那些涌动的文字  过度发酵
却被施了魔咒  等待
哪怕一缕光线的  打救

推开窗门  让微风吹进来
一枚种子  密谋了一个季节
那些活跃的细胞  反复突围
胚芽却始终卷曲  隐忍
在墙角的阴影里  期盼
拥抱着温暖  孵化

让风景流进来  淹没
让声音挤进来  占据
这繁华的小屋  行将
干涸  枯竭  以至荒芜

打开窗户  让所有春色
都涌进来  更新我的文档

伤雪


这个日子无须有风
空气冷硬如刀尖逼人
迎风流泪的习惯憋不住清泪
泪眼婆娑  看雪花漫舞

视线于雪花的缝隙转了很多弯
依然看不清你的伤口
汽车尾气飘不出三尺以内
想你三尺以外的世界还很干净

原本静止的山体
此时已不再被动
随着收费站的关闸
回归安静或者寂静

不必害怕  这不是死亡的归途
而是新生的前奏
让我握住你的手
等待一场纯洁的覆盖

端午,写给一只鸭子


农舍旁的矮棚子关了门
太阳还未升起
风是凉的
雾是凉的
熟悉的女人  目光就要断线
来不及滚落的露水
会不会不是凉的

远了  竹林  水草  回去的田坎
篱笆墙内  土碗又将怎样装满

历史  英雄  浴血的疆场  也很远
与民俗有关  你只是末路的草莽

酒很烈  撕心地烈
送酒的老头很慈祥
没有穿那件狱卒的长衫

你醉了吗  不醉又如何
清醒的挣扎是无谓的
岸也已经远了  岸上的吆喝
牢笼一样的密实
赤膊汉子  摆就了鹰的姿势

擂鼓  掌声  欢呼都不是为你
除了一种需要  你一直无关紧要
谁会重视胜利者高举的手
你软垂的双脚仍在滴落的
是水  还是其它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4-4-8 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歌随笔

诗路花语
◎李宗原

  1

   关于诗意,就像一些不知名的花朵,总在不经意的地方莫名其妙地开放,布置转瞬即逝的场景,让人措手不及,半夜惊起,莫不为此所困。

   花朵是美丽的,这是瞎子都知道的真理。美就美在她的真,天然、自然、悠然,质朴无痕;美就美在她的善,善知时序,应时而发,不以雍华而恃宠,不以贫寒而自卑,怡然自乐,烂漫无邪。诗之意兴应如是。

2

   所谓生活,是必须向前移动的推车,在一直移动的过程中积累了惯性,所以,如果你不主动给力,就是随波逐流也还是要跟进,哪怕你的车轮在不停呻吟。前进是一种痛,包括背后的割裂和与速度的擦伤,关键是如何对待,如若理性待之,体悟其真味,实不失为生活赐予的一大收获,或可为诗。

3

   但凡爱诗之人多爱酒。生活给了我们一个固定的圈子甚至固定的模式按部就班日复一日,而诗意是自由的,是必须超越的,作为诗意的载体的爱诗之人,为了那些自由和超越是要承受蜕变之痛的,是否借酒局部麻醉或激荡情愫,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必须约束心灵突破心灵的约束,即理性疼痛。

4

   生活是取之不尽的海洋,你取或不取,海洋就在那里,不枯不竭。向生活学习,用真心生活,在生活中发现向你微笑的浪花,尽管航路孤独尽管风高浪急,仍心向往之,是为诗意生活。生活中疼痛和诗意一样无处不在,不经冬之苦寒何孕花之香,不受夏之酷热何得秋之硕,疼痛是一种必然,疼痛以后(之上)的春华秋实相应也是一种必然。生活中不缺诗意,缺的是发现。诗歌来源于生活,没有生活就没有诗歌,但生活的本身并不是诗歌,生活之痛也不等同于诗歌,只有深潜于生活而又超脱了疼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才是真正的诗歌。正如一朵花的开放,要根扎土里,忍受寂寞、黑暗、潮湿汲取营养努力生长,竭力向上,往更高出撑起自己的梦想,风催雨淋且随他,日晒夜露权任之,终有一朝粲然绽放,那朵花,就是我心中的诗歌。

5

   文字好比砖块,可以砌筑圈舍,亦可以砌筑高楼,主要看匠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个先字道出玄机,要做好事情起码要准备好工具,同理,要写好诗歌最起码的要充分“备料”,要饱读博学才能厚积薄发,否则,纵想表达也会捉襟见肘。学习是漫长的过程,没有谁在什么时候可以说自己不需要学习了,在不断的学习中,不但要“拿来”,还得要咀嚼,要消化才能营养自己。这个学习的过程枯燥得要命,夸张点说叫焖死人不见血,能奈得住这样的孤独之痛是诗人应该具备的禅定功力,那需要超常的自觉,亦即理性。

   要做到匠心独运,必存高远境界,诚如规划,胸无宏伟蓝图,何来美好远景。《把握六性原则,促进诗歌繁荣》一文提出的“淡泊功利性”我很推崇,我们反复咏赞的更多的是那些为开花而开花的美丽,高树上那些为结果而开出的花朵一旦凋落,又有几人怜咏。所谓志洁方能行芳是也。

6

   诗人不能太私。为诗肯定有个人观点的表述及个人感情的抒发,我笔写我心,主张特色,张扬个性,方能更具魅力,故必有“私”性。所谓不能“太私”是指不能一味宣泄个人情感,随心肆意,无所顾忌,甚至污言秽语也入句中,窃以为大大不可。行文须求干净,意境力求弃“小我”而达“大我”,如此便可将美的韵律美的意象美好的情感引人共鸣以至震撼。我一诗友以居士自称,高傲狂放,读其诗却委婉从容,特别是近期古典文化的系列诗歌,虽大气磅礴而不失文风严谨,虽激情飞越而偏偏亦泣亦诉,于悲欢处求唯美,于疼痛之上见哲思,字里行间流雅韵,语境言外传真情,是可为鉴。


发表于 2014-4-8 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占一个

发表于 2014-4-8 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期待新作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