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营山的油豆腐
1995年8月,我到营山师范学校读书,从此与营山结下了不解之缘。关于营山的点点滴滴,仍然记忆犹新,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吃”的。本来营山与我的家乡同属南充市,吃的方面是大同小异的,但有些吃食,却是营山特有的。比如用营山特有的红油拌出的营山凉面,营山的蒸馍白糖卷,营山的油豆腐………。至今想起,也不免使人垂涎欲滴。
在营山的众多吃食中,我独爱营山的油豆腐。因为,在我的记忆里,油豆腐留给我的,不仅仅有袅袅回味的豆腐香味,更有挥之不去的亲情的味道。
少年的我,第一次离开故地,来到这个陌生的县城,常有“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在心情沉郁的秋冬,喜欢走出学校,独自在磨子街上漫步。营山的磨子街,算得上营山的一条繁华街道,街上常常是人来人往,车水马龙。而在街头巷尾,就有很多的小吃摊子,一两张小方桌,几个条凳,一两个小煤炉,简单而亲切。待卖的吃食,就用干净的纱布遮盖好,一般都有抄手、水饺、凉面、油豆腐。坐在条凳上,叫上一碗油豆腐,但见营山大妈动作娴熟的取豆腐,丢豆腐下锅,再把豌豆尖或波菜,入水汆了;那边的营山大叔,已在碗里放好了葱花、切碎的大头菜、姜汁蒜泥等,一干佐料。不一会儿,一大碗热气腾腾的油豆腐端上了桌,扑鼻而来的是淡淡的豆腐香味、葱蒜香味,营山红油的香味。碗里有黄澄澄的油豆腐,绿茵茵的时令蔬菜,红灿灿的营山红油。
夹起一块油豆腐,一口咬下去,麻辣鲜香,不绝于口。油豆腐外焦里嫩,从外面看起来,略带黄色,咬开后里面却是嫩白如脂,吃起来油而不腻,很有嚼劲。慢慢品着油豆腐,听着营山大叔不紧不慢地说些磨子街的陈年旧事,而营山大妈,端坐一旁,慈祥的目光充满了爱意。透过碗里袅袅升起的热气,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父母。他们的年龄,和这里的大叔大妈很相似。曾几何时,我在镇上读书,每当放月假时,从学校回到家里,爹妈把留了很久的好东西煮给我吃,也是这样的一副模样。一碗油豆腐,满足了我的口腹之欲,更给了亲情般的温暖,一碗油豆腐,吃得我大汗淋漓,吃得我心清气爽!
弹指一挥间,十五年已过。从1998年,我从营山师范毕业后,十五年里,竟从未到过营山。2013年,我们组织了一场同学会,地点就选在营山。故地重游,无限感慨!
磨子街没有了,改名为正西街,昔日灰旧低矮的楼房、坑洼的街道,也没有了,拔地而起的是美伦美奂的电梯公寓,高档豪华的商务酒店;沿街尽是林立的商铺,熙攘的人群。母校营山师范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营山二中,一流办学条件,让人艳羡不已。校外的那条臭水河也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精美绝伦的河滨公园。营山的华丽转身,令我们惊愕不已。我们发自内心的为营山的巨变而高兴。
翌日中午,在营山的西月湖公园农家乐就餐。席间,有一道菜,就是油豆腐汆汤,金黄的油豆腐,配以上海青的极嫩的菜心。品之,实是色、香、味俱全。后来听人说起了营山油豆腐的前世今身。营山油豆腐始于清咸丰年间,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营山县城油豆腐,畅销省内外,颇负盛名。 油豆腐的主要原料是黄豆,经磨浆、压坯、油炸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其色泽金黄,外皮光滑,内如丝肉,细致绵空,富有弹性。
我想,朴实的美味是可以永远传承的,就如营山的油豆腐,经百年而不衰。营山人民对美味的传承,体现的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彰显着为实现梦想锲而不舍的精神。我顿悟到:营山,从来就是一方承载梦想的热土,它不仅成就了我人生最初的梦想;它更是铸就了营山人民的富裕梦、县城的宜居梦,经济的腾飞梦。如今,在伟大中国梦的召唤下,营山,也在为梦想而奋斗:把营山建设为大城市和次级交通枢纽!
我爱营山的油豆腐,我爱勤劳朴实的营山人,我更爱营山这片成就梦想的热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