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滨江哥与朋友骑行到位于三台县争胜乡的高家桥,专门参观了正修建的三台永和堰水文化公园。
关于永和堰
必须先说永和堰,才知道水文化公园提来历。永和堰取水口位于绵阳市以南涪江左岸20公里处的永明镇万家坎。古堰首段15公里水利工程始建于盛清乾隆王朝26年(即公元1761年春),为麦冬等中药产业的崛起奠定了水源基础。1937年7月7日,北平“芦沟桥事变”爆发后,为支撑全国全民的抗日战争,民国 27 年(即公元1938年春),国民政府县长郑献征在内迁三台的东北大学水利建筑专家和抗战开明绅士黄万里(黄炎培之子)、霍新吾等的支持下,改造、续建了清代的“永成堰”。为了抗战百姓有能力多纳粮,郑献征县长硬是“卖掉家产地产,捐资大洋近四万元补足修建水利的费用”,再新建了 “桃李太三坝引水工程”,被乡民誉为“郑泽堰”。
引水工程主渠堰长近40公里,成为20世纪40年代涪江以东7个乡5万多亩良田和5万多人的生产、生活水源。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 10 月13日,县人民政府以“永远和谐”用水为名,将郑泽堰更名为 “永和堰”。 通过“5.12”水利灾后重建、取水枢纽水毁治理等途径,实施基建投资3600多万元,胜利完成了取水枢纽(防洪闸)和干渠工程的恢复性整治。目前,永和堰所属支、斗、农渠由行政区划内受益乡镇管理,该渠堰途经并衍生而起的“中国麦冬之乡”“中国米枣之乡”核心区包括:永明镇、花园镇、老马乡、里程乡、争胜乡、新德镇、永新镇共有7镇乡。两百多年来,永和古堰为川中之地带来的是数世益农、水裕粮丰的景象。
关于郑碧贤女士
郑碧贤,法籍华人作家、导演,生于四川成都,长在北京,住在巴黎。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后在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任教,1983年将莎士比亚戏剧《奥赛罗》改编并导演成中国京剧,而一举成名。 1991年定居巴黎,精力用于写作散文、小说、剧本和演出,长期从事中法文化交流活动。已出版的小说:《醒着的梦》、《红楼梦在法兰西的命运》。
郑碧贤的父亲叫郑献征,赫赫有名的人物。没有他,没有现在的重庆大学和渠水流淌的三台县郑泽堰(永和堰);没有郑碧贤,就没有现在造福一方百姓的新郑泽堰(永和堰)。郑献征是民国时期重庆大学第一任秘书长兼代理校长,在任几个月期间,竭力筹办经费,让教学得以正常运转,重大得以存活;在四川三台任县长期间,变卖家当兴修渠堰,造福一方百姓。2006年,父亲一本尘封的日记将她带回祖国、带回三台县,走上继承父亲未竟事业——整修三台县永和堰的道路。
郑碧贤近年来奔波于中国和法国之间,奔波于省水利厅国家水利部,奔波于社会的爱心人士之间,就是为了三台县永和堰的新生。通过她的努力,大量资金争取到维修永和堰。为了让后人永远牢记永和堰的历史和功绩,一座永和堰水文化公园将在三台县争胜乡的高家桥处诞生。目前工程过半,今年内完工。
关于永和古堰水文化园
三台县永和古堰水文化园按照郑碧贤女士的建议及总体规划,将“以争胜乡“高家桥渡糟”为核心(由世界著名水利桥梁专家黄万里1937年冬精心设计并于1938年春组织修建,具有很高的力学和桥梁水工建筑价值),着力打造出永和古堰水利抗战“水文化公园”。该水文化园占地1.5万平方米,呈三个跃式布局,以水化博物馆、抗战纪念碑、东北大学内迁巴蜀故事墙、水中望月剧场等四个重要景点,以集中展示古梓州悠久的水文化和三台水利水电事业的发展历程。
关于高家桥
高家桥是三台县永和堰的一段石拱渡桥,我国著名的水利专家黄万里设计建造,被称为永和堰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在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甚至是98年洪灾和“5.12”地震灾害之后,高家桥依然屹立在争胜乡的高桥村,为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默默做出贡献,发挥着大型水利工程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