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和艾滋病人打交道,你不怕吗?”“你当初是怎么想的?怎么会接下这份工作?”“你觉得自己还能坚持多久?”…… 七年来,一直奋战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一线的王蓉(营山县疾控中心艾滋病防治者)对此类问题已经习以为常。但她依然无法习惯——一个个艾滋病毒感染者和患者脸上的愁云,以及他们对生命的绝望。
“如果可以,我多想在所有艾滋病毒感染者和患者的世界画满窗户,让习惯黑夜的他们从此习惯光明。”王蓉在自己的工作日记里写下这样一句话。其实,七年来,在营山县疾控中心传染病免疫规划所分管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她一直都在这样做。
电话短信家访 她主动走近“艾滋”
“我刚从广东回到营山时,一直害怕别人知道自己感染了艾滋病毒,每天话很少,几乎不与人交流。”张檬朦在2011年被查出感染艾滋病毒,23岁的她万念俱灰,对人生丧失信心。回到营山老家后,她整天呆在家不愿出门,家人问她怎么了,她从来不肯说。“太害怕别人异样的眼光了。”张檬朦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如果这眼光来自于家人,我更无法忍受。”
突然有一天,张檬朦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竟知道自己的病。这通电话,便是王蓉打来的。没等王蓉详细询问,张檬朦挂断了电话。没过多久,手机上便传来王蓉发来的一条长长的短信。“她让我不要对艾滋病毒心生恐惧,说只要及时控制,我还是有恢复的可能,并说了很多鼓励我的话。”张檬朦说,因无法面对艾滋,她当时并未回复王蓉的短信。
让她没想到的是,第二天、第三天,王蓉的短信不断传来。第四天,一名剪着短发、戴着眼镜,满脸笑容的女士来家中找她,这便是王蓉。在王蓉动情的劝说下,张檬朦失声痛哭,第一次卸下心中防备,向人诉说起自己心中的苦楚。从此以后,张檬朦按照王蓉的叮嘱按时去营山县疾控中心取药,并与其成了无所不谈的好友,张檬朦开始恢复对生活的信心。
“我希望他们在控制病情的同时,能够过上正常人的生活。”王蓉告诉记者,就像公益歌曲《同行》里面唱的:“我想你和我一样,平常行走在城市的街道;我想你和我一样,有梦想那是一个绚丽的故事……”从那以后,王蓉开始留意自己认识的同样感染艾滋病毒的青年,从中牵线,为张檬朦成就了一段美好姻缘。
在王蓉的撮合下,除了张檬朦,还有一对艾滋病毒感染者最终也喜结连理。
用爱打败“艾滋” 她挽救多名轻生男女
“如今,我和很多艾滋病毒感染者及患者都成了很好的朋友,他们什么都愿意和我说。”王蓉说,每当想到这些,她便倍感欣慰。然而,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这七年并非一帆风顺,一团阴霾始终藏在她的心间,挥之不去。
秦青是一名艾滋病患者,在王蓉的鼓励下,每次都按时去营山县疾控中心取药。“这个小伙子平时话不多,每次来拿药我都尽量和他多些交流,希望能更多了解他的病情。”王蓉说,“印象中,他从未主动和我说过话。”
一天深夜,秦青忽然给王蓉打了一通电话,诉说自己的种种不幸遭遇,说到最后,他竟然失声痛哭。“他在电话里对我说,自己没有家人和朋友,觉得太孤单了。又染上艾滋病,他已经没有活下去的勇气。希望自己离开这个世界后,我能为他料理后事。”王蓉立马对其展开劝导,说了很多鼓励他的话,希望能够重新点燃他对生命的信心。
“他后来都答应我要坚强活下去了,第二天却依然自尽了。”说到此处,王蓉的头低了下去,久久沉默不语。
其实,这七年时间里,王蓉面对很多因对生活感到绝望,想要放弃生命的艾滋病毒感染者及患者。但经过她的劝导,他们最后都改变了想法,积极努力地走进人群,乐观面对生活。(为保护个人隐私,文中所有艾滋病毒感染者姓名均为化名)
世界艾滋病日,她们想说——
“我是一名普通的基层艾滋病防治人员,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七年,我从对艾滋一知半解,到逐渐走进艾滋病毒感染者及患者的世界,我的病人亲切地叫我王姐或王姨。虽然我不会说什么豪言壮语,但我的手机会24小时为病人开机,以便他们随时可以找我聊天,诉说心事。我想对他们说,艾滋没那么可怕,你们要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和疾病,及时接受咨询检测及抗病毒治疗。科学越来越发达,你们一定要有信心!各位,加油!努力生活吧!”
——王蓉
“王姐,是你在我最灰心绝望的时候,在我几次想要放弃生命的时候,不断鼓励我,让我有了继续活下去的勇气。在我离开家乡去成都打工时,你还将药为我寄到成都,一直打电话提醒我别忘了吃药,叮嘱我好好保重身体。如今,我的身体恢复得很好,你不要担心。千言万语也无法表达我对你的感激之情,只希望:好人一生平安!”
——你的病人苏曼弋(化名)
“王姨:你从来没有歧视我的病情,还总是耐心地开导我,对我给予那么多的关心与照顾。你让我重新有了生活的希望。在此我祝你永远幸福、快乐、美丽!”
——你的病人李成梅(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