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安县主打的是嘉陵第一桑梓这一旅游品牌,而最能吸引游客的却又是“赋宗”司马相如。搞清楚司马相如的出生地更能说明司马相如是今蓬安县
人。
曾经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说司马相如是今蓬安县利溪人,笔者以为是有一定可信度的:
司马相如生于西汉年间,为纪念这位伟大的“赋宗”,南朝梁天监六年即公元507年,在今利溪镇两河塘设置相如县,而在公元502年至557年之间县治曾迁至茶亭乡的蓬池坝,而县名也改为大寅县。而在公元581年至618年之间,又曾两度来回迁移县址,迁回利溪两河塘时更名为相如县,而迁往茶亭乡蓬池坝时又更名大寅县。而在公元907年--960年以后,县城在从茶亭迁往陵江场(今锦屏镇)之间又经过两个来回,而陵江场县治均为相如县,而茶亭乡蓬池坝则改名为蓬池县。
在公元1368年设立蓬州开始以前,均以相如县、大寅县、蓬池县命名,而相如县只在治所今利溪两河塘和今锦屏使用,大寅县和蓬池县只在今茶亭乡蓬池坝使用,而首次使用相如县名称的治所正是司马相如的今利溪镇两河塘附近。为啥在命名相如县二百多年后迁往锦屏时也命名为相如县呢?笔者以为就地理环境来讲,两河塘地势在山窝之间,较为狭窄不利于修建城池,在冷兵器时代,城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加之山沟之间有一条小河,夏天洪水,春冬天旱。而最为重要的是交通条件,嘉陵江发源于陕西秦岭,而在锦屏设立相如县的又首先是唐朝,唐朝首都是长安,所以朝廷的旨意、人员往来、来回物资的运输都要经过嘉陵江,就如我们今天的高速公路。而利溪两河塘离今利溪镇嘉陵江距离至少有十来公里。陵江场则地势开阔由嘉陵江在上游五公里一个大转弯冲集而成,交通便利,建城易守难攻,将相如县由司马相如的出生地利溪迁入今天的锦屏就顺理成章了。就如今天的仪陇县城由金城迁往新政一样。至于为何在锦屏有司马相如的琴台、洗笔池等古迹,抑或是当时搬迁相如县城为了纪念司马相如而重建;抑或是由于交通便利相如县的最高学府在此,司马相如曾在这里苦读;抑或是在此有一驿站司马相如在赴朝廷时在此居住
另外,笔者在利溪呆过多年,发现一个有趣的事,在利溪城镇附近,生活着一些姓“司”和姓“马”的人,不知道他们是不是司马相如的后裔?在此请蓬安相关部门和有兴趣的爱好者实地了解一下,如果不是“湖广下四川”的,或许就是司马相如的子孙。
以上仅是本人闲的无事,凭空猜想,并无真凭实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