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曲线就业:上学时结婚生子增竞争力 一方面避开眼下的就业压力,选择深造读研,另一方面又在读研期间完成结婚生子——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局面下,女大学生有了增加就业竞争力的“曲线”对策。记者昨天从沪上部分高校了解到,在今年选择读研的学生中,有这么一群担心求职中会因“未婚未育”处于劣势的女大学生,志在未来三年搞定“人生大事”,以增加就业竞争力。
毕业季,很多大四学生正忙着求职,复旦大四女生李玲(化名)却在为明年婚礼的各项事宜张罗着。李玲今年获得了本校保送就读研究生的资格,即将在9月份开始3年的硕士生学习生活,同时她已做好准备,第一年结婚,第二年生孩子。李玲告诉记者,现在好工作并不好找,经常听说女大学生因为未婚未育而遭到隐性歧视,如果女硕士毕业后再结婚生子,在求职上更为不利。“还不如趁读书这几年,先把这些事情都搞定,到时候以‘已婚已育人士’去应聘,竞争力会增加不少。”
李玲打听到,复旦研究生培养采取学分制,“我打算在第一年多上课,多攒学分,第二年时间比较充裕了,就能生宝宝了,第三年宝宝大一些了,开始写毕业论文”。
记者采访发现,李玲所在专业5个直研女生中有2人打算在今后三年完成“人生大事”。华东师大一大三女生也表示,如明年考研成功,读研时成家生子,完成人生的角度转换,是最好不过的事,而且进入职场后也不会因为怀孕、休产假而使职场生涯出现“断档”。
对于女大学生因顾虑企业“隐形歧视”列出结婚生子“职前计划”,中智上海招聘服务中心总监朱诗勃表示,一般而言,企业对于应届毕业生并不会有“已婚已育”的要求。因为用人单位也知道,大学生刚刚走出校园,已婚的毕竟是极少数。进入职场后就马上生孩子的,也同样是少数,除非是一些流动性强、可替代性强的岗位,比如文秘、销售之类。一般专业性比较强的岗位,应聘者本身的素质又比较好,即使求职时明确说明自己入职后的婚育计划,企业一般也会把相关风险考虑进去,不会因此拒绝录用或有“隐形歧视”。
朱诗勃表示,读研期间解决婚育问题是学生的个人选择,无可厚非,但也不要因此产生心理负担,觉得没有婚育就绝对没有就业竞争力,或者一定要先婚育后再进入职场,因为这样也可能会错失一些好时机。
http://pic.newssc.org/0/12/51/51/12515134_928749.jpg大学生结婚生子为何被误解和不屑
大学生结婚生子为何被误解和不屑
左边是“婚纱版”毕业照,右边是携带婴儿的“母女版”毕业照,大学毕业、结婚生子同时发生!
自2005年教育部解禁在校大学生结婚以来,在校大学生结婚的消息不时传出,但每次,似乎都会引来一些争议,总有一些人反对大学生“主次不分”,耽误学业,还有些人认为这会给其他大学生起到不好的示范作用。
在校大学生能不能结婚、生子,这在教育部修订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时,就已经明确——只要符合国家有关法律,这是学生的权利,学校不得干涉。而教育部和学校不能干涉学生结婚,也并不意味着鼓励大学生结婚。说到底,这是每个公民个体,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的选择,只要遵纪守法,他人无权指责。
但围绕大学生结婚生子的争议却一直不断,这表明,要落实大学生的基本权利,形成尊重公民个体权利的氛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其中,存在三方面问题。其一,一些人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作为成人大学生的权利,以为既然是学生,就应该像学生的样子,以学业为重,不能为其他事物分神;其二,大家习惯了大学生“被规划”,按一个模式成长,因此,看不怪有学生偏离这个模式,走出和其他学生不同的道路来,并觉得这种模式是一种
“坏榜样”;其三,我国大学现在还没有真正实行学分制,学生还不能自主安排学习时间,所以,在规定的时间段完成学业,还是学校和社会对大学生的期待,而如果实行完全学分制,连修读年限都可由大学生自己安排,这就把求学作为了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在某一时段必须全心全意要完成的目标。
说到底,虽然禁令取消,但有的人的思维并没有转变,与此同时,一些大学也并没有随着规定的调整,而改革教育教学管理。由此看来,围绕大学生结婚生子的争议,其实反映出我国教育发展和学校管理的普遍问题。首先,权利意识单薄,这就是,作为公民,并不明白自身有怎样的权利、责任和义务,表现在大学生结婚这件事上,就把学习的责任与结婚的权利相对立,从教育发展看,无论是社会公众、受教育者还是教育者,如果连本应该拥有的基本权利都不明白,就无法去争取属于自己的合法的权益,反过来,还会去伤害、践踏其他公民拥有的合法权益。
其次,扩大受教育者的选择权,把读书变为一种生活方式,这应是教育发展的方向。在这种教育环境中,一名高中毕业生高中毕业之后,可以选择参加工作一到两年,然后再申请进大学;一名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休学一年,去体验社会生活、参与志愿者服务,或者完成其他更迫切的事务,然后再回到校园,这样的学习,就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读书充实人的生活、提高人的能力与素质的功能就会凸显,而为尽快获得一张文凭、把教育作为谋生、竞争的工具的功利价值就会淡化。如此,学校教育就会发展人性,而不是扭曲人性。
六年前我国教育部门取消在校大学生的结婚禁令,被誉为体现了人文关怀、彰显了法制观念,但不得不说,这不是一纸规定就能完成的任务,推进公民教育,回归教育本身的价值,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