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水寺位于内江市城西约四公里的沱江岸边,自古便有“蜀国名蓝”、“中川福地”之称。寺院始建于唐代咸通(公元860-873)年间。唐代有水观禅师于此结茅修行,观水悟道。宋初扩修后更名为“兴慈禅院”,后因圆觉楼后山岩中有泉水流出终年不涸,水质清纯,甘甜爽口,被视为“灵泉”、“圣水”故而得名圣水寺。 圣水寺自唐末以后历代均有修造。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有过大的扩建和修茸。明末清初兵燹毁损,后于清康、雍年间僧可拙增修殿庑丛林,又一次大规模复修和增修。寺庙占地两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达六千多平方米。有大小庙房170余间,极盛时常住僧众100多人,最多达300多人,为四川“八大禅林”之一,号称“中川第一禅林”。 圣水寺庙宇建筑分三个部份。西面主体建筑大悲殿(即千手观音阁)为古寺,是唐代兴建的最早寺庙。东面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园觉楼另成一系,称大寺。大寺的主要部分为宋代所建,即兴慈禅院故址。中部说法堂一进数重另成一系。三个部份现存的主体建筑,多系清初修建。据记载,寺后藩墙内外林木葱郁,特别是庙前和左侧的上千株楠木和庙后长河堰的古柏,都是合抱大的撑天巨树,浓荫密覆,不见天日。 寺后山岩有唐、宋、明、清摩岩造像67龛,450躯。一翕中最多的达99躯,少则1躯。从内容上看,有阐释教人的,有宏扬佛法的,有教化众生的,有启迪人发愿祈福的;从题材上看,有宗教的,也有世俗的。其中千手观音石刻造像,高宽各8米,面颊丰满,体态健美,结构协调,代表了唐代石刻艺术的风范。圆觉楼里的十二圆觉像,装饰华美,璎珞缀身,雕工细腻,代表了宋代石刻造像风格。其他如“弥陀佛像”,“天王像”,“三圣像”,“释迦说法图”等皆唐宋造像。 名山胜刹自然多诗文题咏。圣水寺历代文人墨客的题咏、碑刻,现存比较完好的有20来处。时间最早的题刻是唐代,至今已千年。宋代蔡逸(县尉)题刻《圣水兴慈寺》诗云:“二月春事半,昙花无数开。江头速骑行,江雾绍红埃。下马坐清荫,观鱼大江隈。行行历山寺,金碧森楼台。拂拭有唐碑,字老生莓苔。缅想古今事,悠然一伤怀。……”。明代赵贞吉的《书圣水岩》诗曰:“烂醉岩前抱玉琴,摧残牛耳忆寒盟,山空谷响知人意,若负当时一片心”。全文共28字,笔锋苍劲有力,保存完好,是难得的书法珍品。同有蜀中四大家的杨慎有《过圣水寺赠赵大洲》诗,云:“赵凤才华锦水头,鸣鸾飞步上瀛洲。文传庄叔栖云集,赋奏金卿花萼楼。何国白环曾入梦,至今青海未全收。庙堂终用平戎策,许栖迟老一丘。”清代张由贤有咏圣水寺诗,云:“策马云生径一条,禅林何必隔尘嚣。风光究与庐山异,时听钟声杂晚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