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338|评论: 7

[营山·新闻] 转发:打工夫妻回乡当猪倌 带领乡邻齐致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7-31 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工夫妻回乡当猪倌 带领乡邻齐致富
  ●本报记者 张义成
  实习生 白雪 罗欣
  “这里的山路十八弯,这里的水路没连环。”唱这首自创“打油歌”的,是营山县创新生猪养殖场的场主刘劲松,他的另一个身份是营山县双流镇马铃村村主任。  

  7月17日上午,记者翻过数道沟渠,见到罗劲松时,他正在教同村的几个村民配制猪饲料。位于双流镇中心村十组的创新养殖场,的确像“山路十八弯”一样让记者一番好找。“不好意思,因为村里规划修公路,我们的养殖场才搬迁到山沟里。”刘劲松一边忙着手里的活计,一边与记者交流。
  和很多农村家庭一样,刘劲松高中毕业即奔赴广东打工。在打工期间,他逐渐有了一笔积蓄,也结识了现在的老婆陈琼林。2006年,刘劲松夫妻俩觉得长期漂泊他乡不如回乡创业。于是, 两人怀揣积攒的30万元,回到营山老家寻求商机。
  “当年辞工回家后,镇上的畜牧部门开办的生猪养殖场恰好空置。”据刘劲松回忆,他和妻子商议一番后,决定把养殖场“盘”过来,在镇党委政府和就业部门帮助下,夫妻俩花费近10万元,将旧场修葺一新,营山县畜牧局还帮他们引进了良种母猪和仔猪。
  当年7月,高温酷暑让养猪场内发生了严重疫情,10多只待产的母猪和20多头育肥猪相继死亡,这一折腾就让刘劲松夫妻俩损失了10万元。镇党委、政府补贴了他们农业保险5万多元,兽防站派出技术员帮助他们控制了疫情的蔓延。但屋漏偏逢连夜雨,2008年底的生猪市场很是不景气,一年下来刘劲松夫妻俩再次赔了18万元,辛苦打工赚来的钱全部化为了泡影。
  “几年的打工生涯,让我养成了不服输的性格。”刘劲松告诉记者,2009年初,他和妻子在农村信用社信用贷款15万元,对圈舍进行现代化整修,添置了通风降温设备等。为学到养殖技术,刘劲松还参加了县就业局开办的SYB创业能力培训班。“通过培训,我学了市场营销、风险预测、绩效评估等许多有用的知识。”2009年底,刘劲松夫妻俩的养猪场出栏肥猪800多头,猪场养殖开始初具规模。
  2010年,营山县双流镇马铃村村委会换届选举时,刘劲松被公推为村主任。当年底,刘劲松的养殖场出栏肥猪1000头,出售仔猪2000多头,总产值达到300多万元,不仅填补了亏空,流动资金更达到50余万元。
  “千道理,万道理,发展才是硬道理”,当上了村主任后,刘劲松明显感到了肩上的压力。地处山区的中心村土薄潜力低,村里的青壮年大多选择了外出打工,剩下的要么年龄偏大,要么文化程度偏低、致富能力偏弱。如何带领村民共同致富,成为刘劲松终日思考的问题。
  在该县就业、畜牧部门和当地党委、政府的帮助下,刘劲松联合周边15户农户组成了创新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一人富不算富,让大家一起干,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刘劲松一面将学到的知识“手把手”地教给合作社社员,一面鼓励更多的村民从事养殖行业。在他的带领下,中心村的多位村民先后投入到生猪饲养之中。
  如今,刘劲松的生猪养殖场长期雇用了中心村的剩余劳动力8人、专职兽医1人。“养殖合作社还要进一步扩大规模,争取让更多的村民都加入到养殖行业中来。”在刘劲松眼里,未来的养殖场不仅要实现规模养殖,将来还要走猪—果—林等循环经济模式,在带领村民增收致富的同时,走生态养殖、观光农业之路。(南充日报)(2013年7月31日第2版)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3-7-31 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劲松,你真喂了那么多猪卖了吗?
发表于 2013-7-31 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道吹牛没!

发表于 2013-7-31 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的假的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3-7-31 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吹牛不吹猪:P

发表于 2013-7-31 16:42 | 显示全部楼层
别松劲,多赚钱

发表于 2013-7-31 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估计只有“猪”才知道

发表于 2013-8-1 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谢谢!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