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盐亭是嫘祖的故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文景观蓬勃发展,《史记·五帝本纪》言:“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有些地方说当地是古“轩辕之丘,古西陵氏”,是轩辕、嫘祖的出生地不下13处,轩辕和嫘祖其足迹所至,都有其传说,但其出生地只有一处,故里应该只有一处,出生地肯定故里,轩辕和嫘祖文化,也有原生地和次生地之别,人们争论的是原生地即出生地,当代史学家在论及轩辕的故里,“轩辕之丘”嫘祖故里“西陵氏”提出了四条原则:先秦以前就有其地名、人名并有史籍记载;黄帝和嫘祖的出生地远近要适宜;要有考古文物作支撑;有上古文字刻划符号。当代著名史学家李学勤指出,国际国内对文明的评判提出了四条标准:一要有城市;二要有文字;三要有较复杂配套礼仪建筑;四要有所冶炼青铜的技术。否则,是为臆造,不然“轩辕之丘”,西陵氏的地望,还会再争论几千年也难确定。
盐亭惟独具一格,完全符合四条原则或四条标准。
首先是《山海经》佐证黄帝故里“轩辕之丘”在岷山(见上文不再赘述)。关于《山海经》的年代,西汉刘向之子刘歆校顶《山海经》上奏汉宣帝称:《山海经》出于唐、虞之际。昔洪水洋溢,漫行中国,民人失据,帝尧使禹继承父职,随山刊木,定高山大川,禹与伯盖主驱禽兽,命名山川,类草木,别水土,以周四方,逮人迹之所希至,乃舟舆之所罕到,内别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纪其珍宝奇物,异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兽、昆虫、麟凤之所止,祯祥之所隐,及四海之外,绝域之国,殊类之人,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而著述《山海经》皆圣贤之遗事,古之著明者也,其事质明有信。后世凡论述上古事,多引《山海经》为证。故为历代名士所重视。
嫘祖出生和归葬在盐亭主要依据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盐亭是古西陵
《史记·五帝本纪》言: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西陵之女,是为嫘祖,“西陵”在何处,先秦以前的书籍没有言明,惟《史记》记载了三处西陵,但《本纪》未指明其方位,虽有秦拨西陵之说,但方位不合属东陵。独有“西陵”地址在汉水源头,春秋时(公元前720年)始皇先祖曾在此居住,上古地名随人走,此西陵与嫘祖有密切关系,以《山海经》为证。
《山海经·西次一经》记载:“嶓冢之山汉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江。”人们称西汉水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国先民早期主要活动在昆仑山脉的松藩高原和嶓冢山汉水源头之间。初期主要是伏羲氏和华胥氏,伏羲氏主要在天水秦安西汉水源头活动,华胥氏族主要在华山以西活动,后来融合重组成为一个较大的伏羲氏族。分东南两支逐步迁徙,向东迁徙的路线,沿渭水流域东移,然后沿黄河流域直抵古雷泽西岸。
伏羲部落迁徙的另一条线路,就是嫘祖的先祖南迁路线,仍从嶓冢之山西汉水上游经陇蜀西县过祁山即今礼县过武都氐道,经成县、康县直达洛阳,沿西汉水流域,过广魏白水又东南至葭萌,即今广元市,继续沿西汉水,向东南过剑门,达巴西阆中古城。嫘祖的先祖南迁不是一次到位,他们以猎为生,觅草原,随遇而安,经过若干年代逐步移动,最后才定居在今天的川北盐亭县青龙山。所经过的区域都留下一些遗存,如广元市中子铺遗址和邓家山遗址。相传太暤的故乡在巴西今阆中市不是偶然。
川北盐亭一带古称西陵氏,因西汉水而受名。西汉水之名,历史悠久,上古时候就叫西汉水,又名漾水,流经巴西(阆中)古城,又名巴西水。因一支流,发源于嘉陵谷,又名嘉陵水,是四川境内巨川之一。流经南部县,该县境内有条大河名叫西河,注入了西汉水。嫘祖故里盐亭县城的弥江河,汉时名潺水,发源于南部县大坪镇西河山,古名西陵河,盐亭地处西汉水,嘉陵水之西,故名西陵氏。
唐·经世家李白之师赵蕤,于唐开元间,在盐亭青龙山给嫘祖作《嫘祖圣地》碑序言:女中圣贤王凤,黄帝元妃嫘祖,生于本色嫘祖山,殃于□□道,遵嘱葬于青龙之首,碑碣犹存。嫘祖生前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谏诤黄帝,旨定农桑,法制衣裳,兴嫁娶,尚礼仪,架宫室,奠国基,统一中原,弼政之功,殁世不忘,是以尊为先蚕……。这是我国最早揭示嫘祖出生地和归葬地独无仅有的宝贵文献。
(二)盐亭遗存上古石碑刻划文字符号拓片
《大观》石碑刻划符号拓片,是我国最早收集甲骨文学者王襄老先生从四川盐亭得来的。据他讲:“碑是清末四川盐亭出土。当地称蛮碑,后遭兵灾而断,随着丢失了数十年,1929年才又发现,其文字不易辨识,下半漫灭,今刊于此,供鉴古学者参考。”
1995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汉字文化大观》一书的第四段在文字的原始阶段一节里,对刻划符号,有这样一段论述:四川盐亭县曾发现一块完整的界碑,上面刻有五十多个文字符号,与半坡彩陶刻划符号相类似,属于四五千年前龙山文化时期的遗存。
《大观》一书评述了四川岷江上游石棺葬墓中出土的黑色双耳陶罐31个刻划符号,四川茂县葬墓中出土的21个刻划符号,四川盐亭县曾发经现一个完整的界碑上面刻有50多个类似文字的符号,都与陕西半坡彩陶刻划符号相类似,这些都是属于四五千年前龙山文化的遗存。
盐亭出土石碑刻划文字符号的拓片和四川岷江上游出土的黑色双罐刻划文字符号均是黄帝、嫘祖时期的文物,充分证明《山海经》、《史记》记载的准确性,进一步证明轩辕之丘在岷山嫘祖故里盐亭县,应属丹书铁卷(此资料摘于石云龙文、石小玉画《中华之母嫘祖大型画册》,于2009年2月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为什么没有引起有关领导的注意,遗憾呀!)。
(三)盐亭出土文物有佐证
1、独特的古桑硅化石:有人提出盐亭是嫘祖故里丝绸之乡,为什么《禹贡》梁州没有进贡丝织品?为此石云龙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在盐亭境内寻觅,挖掘、加工、收藏了数百年硅木化石和古桑化石《绵阳日报》报导称:八旬翁自建桑硅化石馆,一心专研嫘祖文化,为研究远古地质文化起到一定的作用。
2、神奇的金蚕铜蚕:1995年在金鸡镇嫘甸坝,村民发掘一对金蚕铜蚕,考证是蜀侯蚕丛时的遗物。
3、美丽的祭天玉壁: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盐亭蒙子村古洞中发掘出八块完整的祭天玉壁,经考证是殷商时期的遗存,可与中元或三星堆金沙遗址媲美。
4、神奇的青铜跪俑:上世纪九十年代,在盐亭金鸡镇嫘甸坝发掘一批与三星堆一样媲美的青铜跪俑,既可佐证嫘祖与盐亭的关系,又可说明当时的冶炼青铜技术。
5、精巧的嫘轩壁玉琮:上世纪五十年代盐亭古金鸡铺,村民胥义方挖山土发现二个沾连玉琮,该玉琮与三星堆月亮湾出土的玉琮基本相同,玉琮左侧刻铈一个龙头,象征黄帝,玉琮右侧刻铈一个蚕埇,象征嫘祖,此遗物谕意华实。
6、青铜凤鸟:“5.12”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中,盐亭金鸡镇石龙村村民杜天理于2008年发掘出一块青铜凤鸟,与三星堆青铜鸟相一致。
7、龙身凤尾双雕玉:出土地点与上同,玉器上雕有两个图案,龙头、龙身、龙爪,而尾部似凤的尾巴,右边的龙,昂起头撬起凤尾,作为支架,让左的龙抓着一支号角,喻意黄帝宣布施政方针。
8、先人洞遗址:上世纪末,盐亭县金鸡镇启文山,当地村民沿山开凿引水渠,挖出十个洞口,都是掘进山体三米深的古洞,等距离的排列,洞内正前方凿有一个平台,左右各有一个小平台,各种陶器物分散呈于平台上,有陶俑、陶猪、陶鸡、陶蚕、陶茧等。
9、奇特的古洞图案:古洞位于盐亭县巨龙乡三合寨半山腰,2001年村民挖武引渠,突然现出一个洞口,洞长约5公尺,宽高各2.5公尺,洞底置陶砖神台。据村民说,神台上摆着一尊陶质女神像,旁边站立着山鸡白鸽、凤鸟之类的陶物,均被群众拿走了,不知去向,洞口两侧刻了一根石柱,称为石门。右边柱旁刻了一座大山,山腰处刻了一个大石洞,石洞下面刻了一排小石洞,如此连刻三层。洞顶平直,中心一石凸,凸上刻似龙似熊的图形。大鼻梁,长嘴巴,头部周围有红色莲花瓣,洞壁刻满图案。泥土中挖出了很多大型陶砖,砖面上铸有三种不同的花纹,一是日轮金乌,二是菱形图案,三是回字形图。线条柔和、美观。
洞口虽小,仰着身躯勉强进入,洞里空气清新,女儿、女婿、孙女和我忙碌了一阵,坐在干燥的砖石上,心旷神怡,好似享受着另一天地的快乐。两只蝙蝠突然从石缝间飞出,打破了寂静,洞中好像有股股灵气,原来这一遍,是遍布硅木古桑化石的地方。
(以上资料摘自《中华之母大型画册,石云龙文,石小玉画》)
四、嫘祖专利:
何谓专利?就是嫘祖的专用词语,中国词,有专用词、通用词之分,按说文解字:嫘:姓也,田间采桑育蚕姓嫘的姑娘,她家住在何处,全国均有。属通用词。西陵:地名,方位有争议。《史记》记载:嫘祖子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卜,求嫘祖故里,惟独“蜀”字可得。按说文解字:“蜀:入声音孰,葵中蚕也,从虫,食桑叶,蚕上目象蜀头形,中部象其身”。再论“蚕”字。按说文解字,“从虫,淡蓝追白,条桑食叶,吐丝”。与蜀解完全一致,蜀即是蚕。四川自古称“蜀”,“蜀”是嫘祖的专利权。说文解字佐证嫘祖自幼就是蜀中育蚕姑娘。
翻开中国史,自古有士者对“蜀”字的概念,持奇异态度,究其根,始于唐虞之际,把古蜀国列入“四凶”荒服之域,蛮野之人,怎么能上承黄帝余绪。物以类聚,后世持偏见之士,把蜀与蠋归于同类,与说文解字相悖,称蜀为有害之虫。人为偏见何其多。例如:周武王派辛荒伐蜀,三天克之,真是这样吗?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三天能够灭蜀吗?意在否定古蜀国的存在与威严。周武王确实伐过蜀,而是居住在赵国的蜀卓氏,后来赵被秦灭,蜀卓氏被流放,怀念其故乡岷山土沃,至蜀中继续经营铁矿业,成为蜀中名门卓王孙,史书有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佳话。又如唐武则天铸九鼎,安置在禹定九州治所所在地,华阳黑水惟梁州,把鼎安置的蜀中平原的成都;黑水西河惟雍州,把鼎安置在秦川八百里的西安,歌颂唐贞观,显庆以来的功德。可是唐《正义》张守节妄言梁州的治所,远离成都的南郑。又如《史记》记载,嫘祖生两个儿子,一曰青阳,一曰昌意,而晋皇甫证偏言青阳是次妃方雷氏所生。又如《史记》言: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后世改为黄帝传位给青阳金天氏,为在中华大地上另立一面锦旗铺平道路。又如《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东海之外大壑,少吴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有人妄言颛顼是青阳少吴之子,遭到清郝懿行驳斥说:少吴即颛顼之世父,颛顼是其尤子,世父就国,犹子随侍,眷彼幼童,娱以琴瑟,蒙养攸基。此事理之平,无足异者。此类偏见,何也?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五、盐亭嫘祖文化研究丰硕成果。
1、国家拨款,重建元妃嫘祖陵。公元2002年12月26日,在盐亭县金鸡镇青龙山举行嫘祖谒陵仪式,四川省李副省长,省政协何副主席、省、市县代表、海内外专家与当地群众一道数千人参加了祭祀仪式。
2、盐亭于1998年和2005年举办了两次海峡两岸嫘祖文化研讨会。
3、2012年成立了四川省嫘祖文化促进会,率先开展了“母亲节”庆祝活动。
4、近年来,先后有新华社、人民日报、文汇报、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十多家新闻单位报道嫘祖文化,美国、韩国、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一些学会和华人社团多次来盐亭观光。
5、2012年成功引进四川省嫘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开发盐亭嫘祖文化资源,计划投资20亿元,力争用3-5年时间,把嫘祖陵建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使嫘祖故里盐亭成为海内外炎黄儿女祭拜人文始祖、民族母亲——嫘祖的目的地,让世代炎黄子孙、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激发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实现中国梦。
(说明:本文原计划三千字交卷,而题目太大,如是,只能是个提纲式,读者无法消化也是靡然,须适当展开思路,还不能说尽意了。)
作者:四川盐亭嫘祖文化研究会顾问
原政协特约文史研究员
四川盐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顾问
2013年5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