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庄 子 逍 遥 游
作 者 岳 定 海
为能够看一眼这个古人的身影,我用了几年光阴。
等来等去,我似乎不能如愿,为什么呢?
首先这位古人离我有些久远,他生于地球上的约公元前369年,距今也二千三百多年了。因而想真切地抓住他飘飘的衣袂也不容易,抓不住,那先静下心来从略微黯淡的图书馆一角去发现他-------这一下力,一册叫《庄子》的小书现在我手心;我的喜悦如农民在贫瘠的院落外挖掘一口水井,沁凉、甘甜而且解除了干旱与饥馑的威胁,这眼水井,便是薄薄的书籍《庄子》。
我隐约知道,《庄子》在天地之间打下了一个生命的惊叹号!在人类浑沌肇始之初,是《庄子》,指示着我们回到被后来唐代大诗人李白不断歌吟过的“大道如青天”的“道”上求索。
先说走在中原洪荒刚过春意萌动的辽阔大地上的庄子这个人吧。我寻觅经年,对时隐时现的庄子有了渐次清晰的认识:庄子生在战国时代的宋国“蒙”,即今河南商丘一带,据说是楚庄王那一支的后裔。庄子在世时没感受到老祖宗洒播的福荫,加之天生傲骨,回绝楚威王的厚禄聘官,而“终身不仕”,日子过得很清贫。清贫就清贫吧,这个嘴巴还要吃饭,这个脑袋还得想问题,庄子便做过一段管理漆园的小官,领微薄的薪水糊家人的几张嘴。漆树下,跃动着天的光日的影云的形,庄子倒在草丛间望一无所有的天空,深邃、空旷、豁达,他被感动得泪水盈盈。
河南曽经出过无数不朽之士,尤其庄子生“蒙”<即今商丘>,我向河南人行注目礼。
庄子在漆园被上司斥责几回后不干了,提着钓竿上濮水边钓鱼。水波温柔,阳光斑驳,有两个风尘仆仆的大臣端立身边。隔一阵,庄子估计问了声“何事乎”?之类后,又专心盯住水浪间起伏的浮子,大臣恭敬作答,“大王请你操劳国事。”就是请他应承担当宰相一职吧,对此高官,万千世俗凡人趋之若鹜。殊不知庄子对用比喻回答问题是得心应手的,他目光如水、额显皱折、戴着斗笠、披着蓑衣,头也懒得回地说,楚囯有只神龟死了三千多年,今被大王敬奉宗庙,很是荣耀。请问二位,神龟愿死后被珍藏还是宁愿活着爬行在烂泥中呢?大臣的回答与庄子的一致,都愿活着爬在泥淖中自在地呼吸,只不过大臣不情愿而庄子很自得罢了。
另一则故事也出名,秋天,庄子与惠子同游濠梁,庄子讲,鱼啊你游得多么快乐。惠子不解,你非鱼,怎知鱼的快乐?庄子反问,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惠子的诘问无力,后由庄子解开谜底,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呀。
我在岁月的轮回里曾去过这片怡情的山水,据唐人成玄英在《庄子》注疏中记载:濠梁在淮南钟离郡,译出今文就是安徽凤阳临淮关,庄子离世后被村民掩埋,故于附近存庄子墓茔,在不远处还筑了“濠梁观鱼台”。想象着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家乡接纳过河南跋涉而来的庄子,又遥望着庄子与惠子两位哲人在濠梁上观“鯈鱼出游从容”怡然、恬淡、闲适的论辩心境,凝视着鱼儿在水花里闪闪的快活,眺望着数蓬荒草一抹残阳几把泥土下藏着庄子的灵与肉------我心一动,寻一段时光再到凤阳去看一下吧,那史学著名的“濠濮间想。”
两千多年前的那群鯈鱼有福了,那么今天的我,也在天地间游动去,感受人类文明最可宝贵的元素之一:快乐。
庄子对生死的态度也让人瞠目。与他相依为命多年的妻子死后,庄子在干啥?他正“箕踞鼓盆而歌”,用今天的话讲便是庄子分开两腿如簸箕一样坐着,一边用手敲打瓦缶一边唱歌,瓦缶,一种烧制的小口大肚子的陶罐,手叩或击,能出原始音色。我讲过,惠子与庄子为朋友,他吊唁时看庄子嚇人的举动,不满而且质问他的不合情理。面对如此悲恸场景,庄子鼓歌而答,他在回答毎个小节时都有停顿,声调怪诞,余音绕梁。庄子大意讲道,惠子我的朋友,听我讲吧。妻子死了我伤心之极,不过我考察妻子并未出生过,她无形无体,无神无气。恍忽中神气忽而又至,化为生命成了我妻。她今从生到死,好像天地间春夏秋冬交替一样自然,此刻安卧,复归天命,我怎能围她而哀哀哭泣呢?
多少年来我思索这个片断,总也理不出个头绪来。因为,毎个人对于亲友的逝去总是悲伤而肃然的,想一想行走地上、劳作一生再复归自然的逝者弃世后,古人在坟头披麻戴孝、嚎啕大哭,今人在哀乐声中撕裂心灵,都是为他们的灵魂再送上安息的一程。
而庄子,他高歌中送别衰老的妻子,惊世骇目。
说庄子只晓得匍伏草丛间、漫行濠水上也不切实际,庄子是个将天地精神怀抱于胸的奇异之人,古往今来匆匆过客中最炫目出彩的大写之人。
这可从他充满天地之间元气的大作《逍遥游》中读出。
《逍遥游》中有片大海,海中有鱼,叫鲲,变化为鸟,名字叫鹏。庄子用迷醉的笔描绘:“.....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揺而上者九万里.....野马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我自识汉字起,就对这段出神入化的神来之笔惊叹不已,还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止自由的怒放的生命在太古飞翔?庄子并未停步,在《齐物论》中,他感慨“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沍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就是讲,庄子追求的自由,在山水树木日月星辰中神秘地陶醉地存在着,它泛滥在有形的山水云霞间,又震撼在无形的精神领地中。
庄子有个不同凡响的前辈叫老子,他骑着青牛儿过函谷关时被小关吏关尹喜拦住了,恳请老人家留著作让我关尹喜学习一下。这件事的背景是,关尹喜爱好文学、研习创作,遇上离任的一代文化宗师老子过关,这等良机岂容错过。老子在牛背上晃得有点昏沉,想想写一篇也不算啥,正好在关口也休息几天。
就这一段屈指可数的时日,老子写出了《道德经》也就是今天称为巨著的《老子》,交给关尹喜;这个小吏大喜过望,一边爱不释手展简而读,一边恭敬地请老子出关而行。
老子这一走,进入黄沙山野,“莫知其所终。”《史记》。
关尹喜籍贯不祥,这不要紧。感谢地方官任命文学爱好者关尹喜守卫函谷关,这又恰好是老子经过。关尹喜苦苦请求的结果是《老子》一书的问世,说厚不厚,凡五千言,但在当今世上的影响仅次于西方的《圣经》。
这本《老子》成就为中国古代哲学“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人合一”的伟大源头。
《老子》孕育了《庄子》,在两位先哲的人生旅途上,确为殊途同归。老子骑牛出关后白茫茫一片,身影消逝在黃沙中。庄子濠梁之辩后,在荒草虫鸣里睡下再未醒来------然而这两位大师的结局圆满,“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庄子翻捡史册,仿佛目送老子的背影在“道”上缓缓地、悠悠地前行。他目光坚定,用《逍遥游》的雄浑、用《秋水》的旷达、用《齐物论》的睿智、在老子先生挖出第一铲土后而终于成形的人间大道上拓宽、筑牢、延伸、直至那个终极的原点-----自由。
让我更庆幸的是,由老、庄开拓的“道”上,近数十代循“道”的领军人物层出不穷,他们在昏黄的阳光中勃然而倔强地行进:计有嵇康、阮籍、陶渊明、李白、曹雪芹、鲁迅等名士。
其中,史籍上对他们“傲然独得,任性不羁。”“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的评语,深刻揭示出这批历朝历代目光冷峻、敲打俗世的各色人物的“汪洋恣肆”心境。
无中生有,有中长无,道矣。
庄子不言语了,他在凤阳那片土丘爬出,找一只瓦罐,用手拍打出音律,“鼓盆而歌。”
我等后来人,听懂了吗?
公元2013年5月15日 写于绵阳安昌江畔
【注,创作辛苦,作者保留对上述原创作品的著作权,谢谢。此为第一篇,随后不定期有系列呈献,请批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