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重建汶川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强烈地震不但严重毁坏汶川的山川大地,也彻底毁坏了汶川人民世代生存的家园。2008年5月29日,汶川县委、县政府成立“汶川县‘5.12’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领导小组”,时任县委书记王斌任组长,时任县长廖敏任副组长,县委常委及县政协、县人大、县人武部等副县级领导、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任成员,下设14个工作组,包括13个乡镇工作组和1个农村灾区移民工作组,负责组织、指导各乡镇开展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2008年8月8日,汶川县委、县人政府在迎宾馆召开“汶川县灾后恢复重建动员大会”,汶川县全面展开灾后恢复重建。2008年12月30日,汶川县委、县政府,决定撤销汶川县“5.12”抗震救灾指挥部及下设工作机构,成立“汶川县‘5.12’地震灾害恢复重建委员会。阿坝州委常委、汶川县委书记青理东任主任,县县长廖敏等任副主任。下设10个重点项目、重点工作指挥部,全面、深入推进全县灾后恢复重建。2011年10月,汶川县灾后重建全面结束,501个重建项目全部完工,走进汶川,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安全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顾三年来的艰辛历程,震中汶川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这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得益于全国各族人民的无私援助。”在汶川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援建省的倾力援助下,灾区干部群众牢牢抓住灾后恢复重建重大历史机遇,扎实抓好各项重建工作,民生工程成为重建亮点,书写了灾后重建的辉煌篇章。坚持以人为本,优先恢复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和公共服务设施,“民生优先”成为灾后重建的“指向针”。
在广东确定的82亿元对口支援建设资金中,住房、教育、医疗、卫生、城乡饮用水等民生工程的比重高达80%。
安居才能乐业。“5.12”特大地震造成汶川全县13700余户农房倒塌,3800余户遭受严重损毁。农房重建成为最现实、最迫切的问题。让灾区群众尽快安居是重建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对民生的最好诠释。漩口镇赵家坪238户村民没有想到,原以为遥遥无期的家,在震后第3个月就开始了重建,震后第6个月就齐齐搬进了新房。
震后,百废待兴,教育是灾区的希望之火,是民生的具体体现。矗立在岷江岸边,汶川一中总建筑面积近7万平米的超级学校,奇迹般地在灾后79天封顶,仅用365天, 2009年8月27日,广东援建第380天,援建的16所学校项目整体移交使用,1.4万名灾区学生搬进高质量、现代化的新校园。
2009年9月1日,很多家长带着学生参观汶川一中“五星级”新校园后,纷纷竖起大拇指说,对新学校“不是满意,而是非常满意”。
2009年12月3日,广东援建的第484天,总投资30亿元的“十大民生工程”交钥匙仪式正式举行。仅用不到500天时间,全面完成了农村居民住房、医疗卫生设施等“十大民生工程”,建成了放心工程、满意工程、优质工程、精品工程,创造了恢复重建的“广东速度”,生动诠释了重建工作中的“民生为先”。
“医院开到了家门口,灾区群众不再为看病备受周折。”重建后的汶川县人民医院成为全州最先进的现代化综合医院。遍布各乡镇和农村的医疗服务网点,为每一位患者提供便捷舒适的服务。
村村通水泥路。半年不下山、一脚泥巴一脚水的烦恼成为历史。县、乡、村三级道路硬化率和通达率达到100%,建成农村客运站30个,城乡交通基础条件极大改善。重建让灾区基础设施上档升级,映汶高速公路建设进展顺利,川汶路、汶马路建设按计划推进,为形成川西北高原交通枢纽中心奠定基础。截2011年10月,全县基础设施重大项目累计开工88个、开工率100%,累计完工88个、完工率100%,累计完成投资41.04亿元、完成率101.3%。
海拔2000米的千年羌寨萝卜寨人世代过着背水生活,江门工作组到海拔近3000米的大山深处找水,清甜的高山泉水经过上万米的引水管道流入各家各户。
震前,汶川县仅有两家自来水厂,农村饮水全部依靠“自流水”解决。灾后重建广东省2.21亿元援建资金投入到城乡供水设施建设,15个集镇供水项目,新建34个农村供水项目,让住在海拔2000米左右的群众也喝上了自来水。灾重建的汶川县,基础设施不但得到了整体提升,而且超了30甚至50年。(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