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贺晋年调任东北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4年后,出了“高岗事件”。
当时,贺晋年在沈阳,太忙,开头没去北京参加揭发高岗问题的座谈会。有人揭发他与高岗关系密切,一个电话,把他连夜调去北京。
在北京开了十几天会回来,有人召集政治部的干部开吹风会。贺晋年想传达刘少奇的讲话,刚讲几句,就被人制止了。
有人说贺晋年与高岗关系密切,和反党集团是一伙的。
一些不明真相的人鼓噪起来:贺晋年,你要交代和高岗反党有什么关系,把你们的反党计划交出来!
1930年春,贺晋年到宁夏投军时,高岗是学兵队分队长。这是他们初次相识。之后,高岗任红26军政委、西北局书记,接触不多。到东北后,高岗主要在东北局工作,没什么交往。他调来东北军区时,高岗是东北局书记、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接触自然多了。
蒋介石跑去台湾,当时的前线,有仗打的地方,是东南沿海和华南。东北背靠苏联,面对朝鲜,是大后方。他不想来东北,可这是他想的事吗?
东北工作搞得比较好,发展快,经济建设走在全国前面,中央已有定评。1952年冬,高岗调去北京,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兼管计划经济建设,可谓受到党的重用,怎么突然反党了呀?
开头,贺晋年是震惊、懵懂、不解,也不能不想到自己的命运。
榆林桥战斗中,他俯身挂在崖畔上,抱着机枪向敌猛扫,原因之一,是宁可牺牲在战场上,也不愿不明不白地死在自己人手里。
劳山战斗前开始“肃反”,抓人杀人。在驻地附近,他常见到从前线、从哪儿押来的“反革命”,戴着头套,眼睛处抠两个窟窿,有的关押审讯,有的押赴刑场。榆林桥战斗前,已经传出话来,战后就抓他和张达志。连刘志丹都抓起来了,还有什么人不敢抓呀?
而今,从他来东北,到高岗调北京,3年间,高岗每年只来部队一次。高岗的主要精力在东北局,把军区一摊子具体事情都交给他了。而他自然专管部队,工作上向高岗请示报告,这不就是正常的工作关系吗?
这个人有能力,也能干,也有些毛病,有的毛病百姓群众都有耳闻。在北京开了十几天会,让贺晋年领教了什么叫“知人知面难知心”。但是,具体到他自己,党性加天地良心,他实在揭发不出高岗搞了哪些反党勾当,又如何交代他和高岗的“反党关系”,交出“反党计划”呀?
都是从陕北出来的,贺晋年不清楚这种关系、因素,在这次决定了他的后半生命运的调动中,是否起了什么作用。可即便是高岗有这个意思,那命令不也是中央军委下的吗?就凭这一点,共产党员贺晋年,就得是高饶反党集团中的一员吗?
1954年秋,中央军委决定贺晋年到南京军事学院战役系学习。他依然是东北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学员也大都是与他差不多职务、资历的将军,一切好像都没发生。但是,第二年授衔时就不一样了,而且差多了。与他差不多的,或是职务、资历都比他低的,是上将,最低也是中将,他是少将——共和国唯一的一名副兵团级少将。
我和高岗到底是个什么关系、怎么回事儿呀?上个世纪80年代初,贺晋年向有关部门讨要说法,结果让他哭笑不得:祸害他30多年的这个简直是天大的问题,档案中竟无一字记载!
什么事儿也没有——本来就没有什么事儿。
1987年冬,笔者采访时,年逾古稀的贺晋年老将军正在挥毫作画,画竹。
老将军生性喜竹,70岁学画亦画竹,颇受好评,人称“将军竹”。
黄镇①为其画集《将军竹》所作序中写道:“他笔下的风竹战狂飚,光竹迎朝阳,雨竹披滴露,雪竹洁白清气千丈,人们说他的竹别具一格,凝结着他一生战斗的经历。粗壮的青竹顶天立地,刚劲挺拔,具有宁折不弯的豪气,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画如其人,他画的竹确有高风亮节的将军气质。”
①黄镇(1909-1989),安徽桐城人。画家。曾任中国驻法大使、外交部副部长、文化部部长等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