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中国剧协的公开信
二问中国剧协评奖规则的合理性
尊敬的中国剧协领导们及众评委:
3月11日的公开信,因越剧演员王君安等初评被刷,已经将广大戏迷就第26届梅花奖评选中途改变规则,限制和缩小参评演员名额之强烈反对意见,向贵协会郑重致信表达心声。作为传统艺术——戏曲的忠实爱好者,今天,我们戏迷群体还将就梅花奖评奖规则设置的合理性问题继续追问和建言。 通过研究,我们认为,贵协会的中剧发[2012]27号文件《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评奖细则》有诸多很不科学、很不合理的地方。 其一 ,对一度梅申报者设置的年龄门槛极不合理。《评奖细则》的第一条规定“申请参评梅花奖的演员年龄不得超过45周岁”,按照艺术的规律,莫非45岁以后,不能出好作品?而实践中年满45岁奉献上十分精彩作品的不乏其例。就算是戏曲演员,45岁的年龄也未必创作的气高峰期已过。尤其是戏曲中的如老生老旦这些角色,本来就需要具备一点年龄沧桑感。梅花奖应该是奖励优秀作品,而年龄并非优秀作品的唯一要素。 其二,申报者必须具有高级职称的规定极不合理。《评奖细则》要求申报者具有高级职称,完全是行政管理思维模式,而艺术领域有其自身规律,且不可套用,否则其结果只能是导致僵化,难出好作品。一些民营剧团的从业者较少有重视什么职称的晋升问题,但民营团难道就没有好作品吗?想当年,梅尚程荀等大师们都是民营剧团,哪有什么高级职称,可是优秀作品层出不穷。即使是事业单位编制的演员,也可能存在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拿到高级职称的。 其三,每个省限定申报人数的规定极不合理。按照《评奖细则》第四条规定,参评演员向所在剧院(团)提出申请,经批后报各省级剧协,由各地剧协向中国剧协梅花奖办公室推荐。每届推荐人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原则2名,中直院团1名,部队2名。这就意味着一个省最多允许两人申报。而国内的情况是,很多省内可能有三个或以上的具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剧种,那么平均一个剧院每届还没有1个申报名额,况且,梅花奖还是两年一评。仔细算来,有三个剧种的一个省,每个院团平均四年只有1.3次申报机会,而一个剧团里面又有多少演员呢?平均到这个剧团内部每个演员头上还有多少申报机会呢?简直比科举社会考状元还难!所以,这种规则设置必将导致省内院团之间的惨烈竞争,也会导致院团内部演员的恶性竞争。另一方面,申报名额如此紧张,事实上民营剧团的申报机会几乎完全丧失。而这种现状完全是规则设置的不合理造成的。 因此,我们得出的结论是——现行梅花奖的评选规则完全背离了梅花奖设立的初衷,根本不利于促进民族艺术尤其是戏曲艺术的繁荣发展,是对演员创造力的巨大束缚。当然,如此规则的出台定然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有来自于政治体制并从而传递到文化艺术领域的束缚。但作为行业内的从业人员,戏剧界必须要有职业共同体意识,要有打破枷锁的勇气和努力。 鲁迅曾经说,文艺是国民精神的光,它总是不经意地表现出国民精神的状态。我们今天文艺创作失去信仰、失去灵性、失去判断、失去方向,是整个民族缺乏想象能力、缺乏自由精神、缺乏思考意识的表现,这是当下文艺创作的最大危机。但即便这样,所有的中国人一定要坚信,戏曲是真正代表我们这个民族的艺术样式,它曾经代表了这个民族的审美情趣,中国戏曲表演也因其鲜明的特色而位列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它是我们真正的民族艺术宝库!在当下国内科技、文化失去新引擎的情况下,我们守住祖宗留下的这点好东西是多么的重要!挟如此丰富的宝藏而不自知,却作践毁弃如同敝履,怎不令人痛心疾首!想必剧协的众领导和评委们大都曾经也是民族艺术的从业者,甚至是民族艺术的舞台实践者。作为肩负传承、继往开来的一代文艺从业者,岂可眼睁睁看到这博大的民族艺术葬送在我辈之手?又如何能回报曾经辛辛苦苦培养我们的前辈师长?又如何对得起自己曾经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艰辛的付出?又如何告慰即使在十年动乱中也不曾折断脊梁的前辈艺术家? 如果继续按照现行梅花奖评奖规则的指导思想套路走下去,简直无异于练葵花宝典,断了子孙后路,我们的民族戏曲艺术将没有前途、没有希望,没有未来!现在,打破枷锁的时候到了!这项伟大的工作首先就要在内部解套做起,领导们应当具有高识宏度的气魄和始于足下的实践精神,我等戏迷也完全相信剧协领导具备如此胸襟气度!纵观中国历史,我华夏大地自古不乏闻过则喜,有错必纠的实例。远者如封建皇帝唐太宗李世民都有改过之量,近者有国务院从谏如流的实例。如2003年因为孙志刚事件,中国五位学者,联合上书全国人大常委会,就孙志刚案件及收容遣送制度实施状况提请启动特别调查程序,最后导致国务院废止了那个施行了整整21年的早已不具合理性的法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同时公布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并于当年8月1日起施行。 鉴于现行梅花奖评奖规则已经完全不能适应促进文艺繁荣发展的时代要求,在妥善处理本届相应事务后,下届此规则一定要做相应调整,而且应当以有利于我们的民族文化的传播与繁荣为基本立场。 今天我们岂止是为王君安等优秀演员呼吁,更是为戏曲艺术界所有的演员们呐喊,同时也是为整个中国人呐喊!为了我们自己,也为了子子孙孙不再生活在无形枷锁的窒息之中,今天我们为了人类的尊严而奋斗! 我们曾经脱轨,我们现在回归! 我们不负祖先,我们继往开来! 戏剧爱好者联盟 执笔:拂尘为君 2013年3月14日
海内外戏迷抗议“梅花奖”不公,中国剧协失聪推诿!
附戏迷【山河wh】跟剧协的电话聊天内容
2013年3月15日下午3:04【山河wh】接到了剧协工作人员(以下简称剧协)的电话(号码010-59759521),通话的大致内容如下:
剧协:季国平书记看到了上海君迷的联名信,觉得你们写的很诚恳,他很重视,让我代表他给你电话,感谢你们对戏曲的关心,对梅花奖的关心。
我:是否这次梅花奖名额有减少,为何福建只有一个名额?
剧协:名额的多少是中宣部确定的,我们也很遗憾,还有好多和王君安一样优秀的演员这次也没机会,我们也很着急,但我们也无能为力。
我:您看我们知否有必要向中宣部呼吁一下,增加一些名额呢?
剧协:这是你们观众的呼声嘛。
我:戏迷为什么有这些呼声,原因之一是对梅花奖的评选过程不清楚,认为过程不透明。
剧协:梅花奖的评选是公平公正的,评委老师也是随机抽取的,有些人自己都不知道。评委老师在一起看各省上报的录像,然后打分,无记名投票,所以不存在不公正。这梅花奖的评选制度也是中宣部确认的。
我:如果福州这次只有一个名额,那是否可以从其他未参赛的省里拨一个名额给福建呢?
剧协:这不可能,这违反规则,谁要这么干要受处罚的。
我:但我记得上届有过这样的情况。
剧协:你说是谁?
我:(犹豫了一下没具体说,因为没有证据,也不想牵扯其他的好演员)
剧协:这是要有证据的,你说的是绝对不存在的。
我:我想对梅花奖评选机制提个建议,是否能增加观众评选环节,让梅花奖真正和观众相结合。
剧协:这不太可能。梅花奖是个专家评选的奖项,不是观众参与的奖项。请相信专家们都是各剧种有水平有能力,德艺双馨的。
我:但如果专家评出的剧目并不是观众爱看的,观众爱看的得不到专家的认可,那我觉得梅花奖就失去他的意义了。
剧协:(笑)我要叫你一声王老师了,你可不能这么说。
我:梅花奖的宗旨是繁荣中国戏剧,为观众评选出喜闻乐见的演员和剧目,如果观众喜欢的专家不欣赏,那要专家干什么呢?
剧协:专家评出的演员还是得到大家认可的,各省报上来的演员都很优秀,都是观众喜欢的,我们的压力很大,去掉谁我们都觉得可惜。王君安还有评奖机会,可有些演员再也没有机会了
我:王君安今年43了,至今还没结婚成家,说不定再也没有下次机会了。
剧协:像她这样的情况太多了,我们都没法综合考虑了。
我:是否能把这次评奖的结果,比如说每个演员得的票数公布于众呢?
剧协:这不行,我没有这个权利。
我:谁有这个权利呢?
剧协:这是无记名投票,保密的。
我:不需要公布评委的名字,能否把每个人的得票数公布呢?
剧协:这也不允许。
我:因为不能得到确切的答案,导致戏迷有很多猜疑。我会把您今天的谈话如实转告,但我不能保证其他戏迷还会有什么举动,可能还会有人向您们致信,表达心声。
剧协:好呀,这是好事!说明大家在关注啊!
我:老师,不知您以前有没有见过,一群和王君安毫不相干的戏迷为了她奔走呼吁,可见这位演员的魅力。
剧协:你可能只关注了王君安,其他剧种也有类似的情况,每届都有。
我:老师,您了解王君安吗?您知道王君安现象吗?
剧协:知道一些。你们的来信都介绍的很好。
我:老师,你们以前是否关注了王君安呢?我说话可能有点不客气,如果作为专家对各个剧种的突出人物不了解,那我觉得你们专家是有点失职的。
剧协:但全国剧种很多,优秀演员很多。
(这时,剧协老师接到一个手机)
我:老师,不好意思,我耽误您时间了!
剧协:别这么说,我们应该感谢你们的关心。不好意思我接到电话叫我开会。请转告戏迷,我们知道你们的心声。我们一定会继续关注王君安,也会责成福州剧协全力关心帮助这个演员的。也谢谢你!
以上对话附百度贴吧链接http://t.cn/zYgCbk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