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ic.newssc.org/0/11/93/06/11930671_088183.jpg
“十四夜,送蛤蟆,蛤蟆公,蛤蟆婆,把你蛤蟆送下河;十四夜,摇嫩竹,嫩竹爹,嫩竹娘,我和嫩竹一样长;嫩竹高,我也高,我和嫩竹一样高。”“正月十四送蛤蟆”在南充市的嘉陵、顺庆、西充、南部等地比较盛行,历经300多年的演变,已成为川北地区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民俗活动,每年吸引着2万多群众参与。其中尤以顺庆区共兴镇为盛。共兴镇的活动以五洞桥村沿国道212线一带为中心。 祈福求财:家家户户扎蛤蟆灯 16日,顺庆区共兴场镇,居民们穿着节日的盛装,门前放一张小桌和几根嫩竹,一名70多岁的老人唱着民谣:“十四夜,送蛤蟆;蛤蟆公,蛤蟆婆,我把蛤蟆送下河。” 边唱边扎“蛤蟆灯”。短短几分钟,一根嫩竹筒在大爷的鼓捣下,变成了一盏漂亮的蛴蟆灯。 在人们心目中,“蛤蟆灯”是瘟疫的象征,扎好的灯只能插在室外的土里,不能带进家中。老人介绍,蛤蟆节的主要活动就是送蛤蟆灯,各式各样新奇的“蛤蟆灯”增多,有灯笼形的、四方形的、葫芦形的。今年是兔年,好多“蛤蟆灯”都做成兔头,祈祷家人在兔年里身体健康,财源广进。 盼望长高:当地孩童“摇嫩竹” “十四夜,摇嫩竹。嫩竹高,我也高。嫩竹长,我也长。我跟嫩竹一起长……” 吃过午饭,镇上的小孩相互邀约,三五成群相互打闹着,一边唱着童谣,一边步行到镇外的竹林里摇嫩竹。来到竹林后,小孩一人选根嫩竹,唱着童谣双手用力摇,并相互攀比谁选的竹子长,谁摇得最好。 摇嫩竹,很有讲究的,必须选嫩竹,还要没有断尖的,越长越好,小孩子才长得高。镇上老人们介绍,蛤蟆节原本有很多民俗活动,现在只保留下来“送蛤蟆”和“摇嫩竹”。当地的孩童每年都要“摇嫩竹”,以此来祝福自己能够像嫩竹一样茁壮成长。 送蛤蟆瘟:独特民俗延续300年 据传在清朝,一场突如其来的“蛤蟆瘟”袭击了南充一些村庄,后来有高人指点,这是“蛤蟆瘟”祸害人间。当地乡亲就用自制的“蛤蟆灯”,挥舞着火把,抬着彩龙,敲锣打鼓地举行祭奠仪式,赶走“蛤蟆瘟”。300年来,慢慢演变成了南充山区一个独特的民俗活动。 下午6时过,家家户户吃完汤圆,高举蛴蟆灯,三三两两向场镇集结。晚上7时许,天刚麻麻黑,“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响起,五光十色的烟花照亮了天空。场镇突然之间变成了人的海洋、灯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