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之于杨州还是在小时候看隋唐演义杨广下杨州,后来读了“烟花三月下杨州”“十年一觉杨州梦”“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叫吹箫”。。。。。。
更是让人心生向往。
这回顺路终于可以走马观花看一回了~~~~虽没有烟花三月的美丽,但也不凡霜叶红于二月花的韵~~~
按惯例先在网上查好了路线及费用,早上六点一个人出发,目标:瘦西湖——大明寺——御马头——古街——琼花台——江泽民祖居——杨州八怪纪念馆——杨州大学 上片前先来点简介:(以下来源于百度) 扬州,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地处江苏省中部,长江下游北岸,江淮平原南端,是南京都市圈和上海经济圈的节点城市,国家重点工程南水北调东线水源地(三江口、江都水利枢纽)。向南接纳苏南、上海等地区经济辐射,向北作为开发苏北的前沿阵地和传导区域,素有“竹西佳处,淮左名都”之称。扬州的建城历史可至公元前486年,是联合国人居奖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和谐管理城市、中国文明城市、中国森林城市。 扬州特产 扬州漆器、扬州玉器、扬州剪纸、扬州刺绣、扬州“三把刀”(理发刀、修脚刀、厨刀)、“富春”及“五亭”牌速冻包子、扬州特色炒饭、 大麒麟阁的茶食、“三和四美”牌酱菜、 牛皮糖、宝应荷藕、高邮董糖、高邮 双黄蛋、仪征 绿杨春 大仪风鹅 十二圩五香茶干,五亭龙长毛绒玩具, 谢馥春百年老字号香粉店等。 扬州八怪是清乾隆间在江苏扬州的代表画家八人之总称。一般是指汪士慎、黄慎、金农、高翔、李鳝、郑燮、李万膺、罗聘八人。由于他们在艺术上各具独特风格,反对摹古,讲求创造,而被当时保守派视为骚扰画坛的“怪物”,遂有八怪之称。他们不仅精于书画,也多善诗文,且对现实有所不满。在江苏一带以及他们曾经生活学习和为官从政的地方,都流传有一些关于他们的传说。这些传说的内容主要是:一、反映他们刻苦学习、专心磨炼的精神;二、以浪漫主义的神奇夸张手法,赞美他们画虎能跑、画鸟能飞的神工妙笔和艺术才能;三、歌颂他们廉洁清正、嫉恶如仇的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 历史品牌 近2500年来, 扬州的汉、唐、清几度繁华,催生并刺激了三把刀行业的发展与兴盛;几度衰落,又“逼迫”并推动扬州先民怀揣三把刀背井离乡、漂流四方、艰苦创业。历经千年风雨磨砺的扬州三把刀已经走出了本土,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成为扬州悠久历史的重要象征。 厨刀 扬州菜刀是声播全国、享誉世界的 淮扬菜的代名词。淮扬菜烹饪技艺以精工细作著称,案上功夫主要体现在严谨规范的刀功上。扬州厨刀工艺讲究,用起来得心应手。 扬州菜刀下的切配:1.5厘米厚的豆制干批成24片,进而切成干丝,薄如纸,细如线,匀如发。扬州厨刀下的食雕更是“纤锋剖出玲珑雪,薄质雕成宛转丝”。花草、禽兽、风景、人物、典故,精雕细刻得逼真生动,情趣盎然,不足盈尺的食盘中,个个都是凝固的画,咀嚼的诗。 修脚刀 扬州修脚刀的招牌像一张名片,无论出现在全国哪个城市的浴都门口,都清楚地表明了它的含金量。 扬州修脚刀有五种:口窄轻便的平刀(修刀、轻刀),厚而坚的锛刀(枪刀),嵌趾刀(条刀),刀薄柄扁的铲刀(片刀)和刮刀。全套刀又分为大、小两套,大套12把,小套6把。刀型不同,用 途各异,修脚师操刀上阵,或撕胼胝,或挖鸡眼,或修嵌甲残甲。 由技而医,由技而艺,代代相传,极具功力。扬州的修脚刀加上修脚师的精湛技艺,真的是各种脚病的克星,是趾甲的保护神。 理发刀 扬州理发刀曾被乾隆皇帝“御赐一品刀”。乾隆皇帝六下 江南、六游扬州时,剃头理辫用的就是扬州理发刀。每次剃头、修面、刮胡子,扬州理发师独到细腻的刀功,轻柔柔,绵酥酥,如春风拂面,似鹅毛撩心,使他受用得此身不知何处去,已随剃刀游九霄。扬州剃头刀,刀身约长三寸,脊厚刃薄,刀柄木质,中间有枢纽相连,便于理发师的手指在运刀的方向、角度、劲力、速度上的准确把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