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眉山市仁寿县天峨乡,很多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当地的土陶器很出名。该乡长坪村盛产制陶的黏土,土陶生产工艺历史悠久,上世纪90年代一度达到鼎盛,产品远销国外。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搪瓷、铁、塑料和不锈钢制品的优越性日益明显,土陶器渐渐远离人们的生活。面对颓势,天峨乡该如何保住这一传统工艺,谋求新的发展出路?8月2日,记者前往天峨乡,一探究竟。
一个乡镇的骄傲
——全县唯一的制陶工艺
作为仁寿县境内唯一生产土陶的乡镇,天峨乡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境内有丰富的土陶资源,土陶生产工艺已有200余年历史,通过代代相传,该乡有一大批技术精湛的手工艺人,传统制陶工艺也成为全县唯一。
上世纪90年代,是天峨乡制陶业的鼎盛期,制陶户最多的时候有30多家。窑场烧制的有瓦盆、瓦罐、花盆、面瓮等,做工精巧,颇受欢迎。
“方圆几百公里的人都在这里订购,还有商家专门从江西过来收购。老百姓家里使用的陶盆瓦罐,这里都有出产,货源紧缺时,商家必须提前几个月来订。”作为天峨乡少数制陶工艺传承人之一的曾友奎见证了当地制陶业的繁荣。
一群坚守者的无奈
——渐行渐远的老手艺
几间黄砖和木块搭起的简易屋子,黑灰的瓦片蜿蜒成屋檐倾斜的弧线,这就是天峨乡境内规模较大的一家土陶厂。
厂外不远处,曾友奎正赶着把黏土过滤,两次过滤晒干后的土,就是制作土陶的原材料。几米之外的厂房里,工人们正聚精会神做着陶坯。一团泥土、一个轮盘、一把椅子、一盆水,就是制作陶坯的全部工具。轮盘转动发出嗡嗡声,只见工人捧起水浇湿黏土,双手一遍遍地摩擦、揉搓,几分钟的工夫,一件泥坯就成型了。
对1982年就开始从事这个行业的“老手”曾友奎来说,他平均每天可以做50个陶坯。他告诉记者,成型陶坯还要通过阴干、晾晒等工序,再放到土窑进行烧制,才是成品。“从泥土到成品,一般要经过几个月的时间。”
“现在工厂里十几个工人,年纪最小的40岁。这门活儿苦,赚钱也不多,很多年轻人都不想学,跑到外面打工去了。”曾友奎无奈地说道,“这20年来,生意越来越不景气,陶作坊已经缩减至两三家。”
一个未卜的结局
——能否再续辉煌?
的确,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陶器无法满足现代的生活需求了。制陶业早已显出疲态及溃退态势,逐渐从喧嚣转向沉默。
土陶厂负责人李仕民是坚持干土陶行业为数不多的老板之一,他坦言,现在土陶行业在走下坡路,“搪瓷、铁、塑料和不锈钢制品的优越性日益明显,尤其是瓷,它比陶制作简单,可以规模化生产,已经代替了陶在生活中的作用,民用陶所占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少。”
“更严重的是,手工制陶技艺面临传承危机。”这是李仕民最担心的问题。事实上,在如今的天峨乡,也只有一两家在艰难地保留着一个传统行业的标准,技术精湛的老人们也为后继无人而苦恼。
面对颓势,天峨乡也在谋划着出路。近年来,该乡采取多种措施扶持土陶产业,大力开发旅游业,将传统的土陶产品与现代生活结合起来,创建了120种形态的仿古土陶产品。其中,曾志贵创办的彩陶工艺产品,畅销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美国等地。
“我们还思考着把这项手工艺发展成旅游项目,让游客参与到陶罐的制作过程中。因为人们更感兴趣的是制作过程。”天峨乡负责人表示,他们还打算好好规划,将土陶工艺发扬光大。
土陶工艺能否再续辉煌?我们拭目以待。
来源:眉山全搜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