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188|评论: 11

巴中川剧摇滚唱到人民大会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0-14 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唱唱歌,拍拍手,跟着太阳走,宝贵的时光要珍惜,朋友抱住今天不松手……”前不久,一曲川剧摇滚《太阳跟我走》作为中国首届民间艺术高层论坛联欢晚会开场节目在人民大会堂唱响,顿时吸引了全场与会领导和专家的眼球,一致称赞川剧摇滚这一新的演唱形式是中国川剧艺术史上的一大创举。但谁也不敢相信,川剧摇滚的创造者和演唱者竟是来自大巴山深处的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文化馆一名年过六旬的退休职工。

  据川剧摇滚创造者成尧肇介绍,川剧摇滚是将位于大巴山中部巴中的民间音乐元素及川剧锣鼓的打击乐特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而创造的一种演唱形式。是他通过十多年来对巴中民间音乐收集、积累、创作、实践,通过心灵的多次碰撞而产生的。

  谈及川剧摇滚产生的背景,成老先生认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的民间艺术就是一方人对精神需求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民族民间艺术是一块玉,只有通过不断地继承、发扬与创新,与时代同步,才会充满生机,永不衰老。民间艺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有不少民间艺术埋得很深,我们必须像探宝队员一样艰苦跋涉,一步一个脚印的去探索。

  对于川剧摇滚的产生,成老先生头上缕缕白发、嘴下根根银须,都记载着它的故事。上世纪90年代,为了收集民间艺术,产生新的艺术,他边演出、边收集,徒步走遍巴州区的山山水水,当时的青少年观众现已成了青壮年,一提到他的演出可以说是有口皆碑。在艺术道路的行程中,他发现川剧这么优秀的剧种因无青少年观众而感到痛心。但艺术的东西,不能去指责观众不懂艺术,观众不懂艺术是艺术本身而不是观众。所以暗下决心想办法要保住川剧的根,他通过观察、了解、调查,发现青年人特别是中学生,对流行歌曲,可以说是十分陶醉。既然是这样,何不创造出一种适合他们,同时又有民间音乐元素的音乐,去争取他们、感染他们呢?

  为了留住川剧的根,他首先想到的是川剧锣鼓。在童年时代,县川剧团到巴州区顶山场镇演出,一听到打“闹台”(俗称“逗狗锣”)非常令人振奋,人还未到场,心早就飞到剧场去了,但一看正式演出就没有那份激情了。

  1993年6月,在一次会议期间,安排在娱乐城唱歌、跳舞,中场“蹦迪”时,他口中不自觉地唱起了川剧锣鼓很是带劲,触动了创作灵感。次日,下起了大雨、刮起了大风,他居住的二楼窗外,树被吹得摇晃不定,雨流成河,此时正在创作的稿纸被一卷狂风夹着雨点,吹得满地。他一边背着川剧锣鼓,一边有感而发唱出:“天上下雨地上流,地上刮风树摇头,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有情情多愁,风儿、风儿你尽情的刮,雨儿、雨儿你尽情地流,忧愁随着风雨走,留下真情在心头。”当时,他把这种形式定名为“巴山摇滚”。创作热情归创作热情,但只有把川剧鼓真正融到歌曲之中,才能放射出美丽的火花。他通过长时间的体验,将“巴山摇滚”定位为川剧摇滚,即而,创作了《太阳跟我走》、《贤妹嘴巴长得甜》、《莫道人生多坎坷》、《做人就是这个样》、《爱在雨季》、《照镜子》等一系列川剧摇滚作品,在农村这个广阔的舞台上演出,深受广大群众所喜爱。尤其是他的川剧摇滚主打作品《太阳跟我走》、《贤妹嘴巴长得甜》,于今年四月应邀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了《中国首届民间艺术高层论坛》联欢晚会的演出,受到了与会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

  据巴州区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局局长李远忠介绍,《川剧摇滚》演唱形式现已通过四川省版权局审定注册。巴州区将进一步保护、扶持、打造好这一具有浓郁巴中地方特色的艺术品牌,使之尽快成为中国川剧艺术的一个新亮点。

  相关链接

  川剧历史介绍

  明末清初,由于各地移民入川,以及各地会馆的先后建立,致使多种南北声腔剧种也相继流播四川各地,并且在长期的发展衍变中,与四川方言土语、民风民俗、民间音乐、舞蹈、说唱曲艺、民歌小调的融合,逐渐形成具有四川特色的声腔艺术,从而促进了四川地方戏曲剧种——川剧的发展。

  川剧由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组成。其中,除灯调系源于本土外,其余均由外地传入。

  康熙二年(1663)有善昆曲者八人由江苏入川,在成都江南会馆为宦幕清唱昆曲。雍正年间,有“来云班”以清唱昆曲为业。与此同时,时任川陕总督岳钟祺与乾隆时期任四川总督的福康,都善养歌舞伶人,搬演昆曲,用于宴乐助兴。乾隆五十年(1785),李调元返回故里绵州罗江,办起了一个昆曲家班,所谓“家有小梨园,每冬月围炉课曲,听教师演昆腔杂折以为消遣”“先生实苏产,弟子尽川孩”。

  高腔,即弋阳腔流变。李调元在《剧话》中说:“弋腔始弋阳,即今之高腔”,“高腔俗名清戏,楚蜀皆尚之”。最早关于高腔在四川出现的文字记载,约为雍正二年(1724),时成都已有高腔戏班“庆华班”的建立。另外,定晋岩樵叟在《成都竹枝词》中也记道:“弋阳腔调杂钲鼓,及至灯明已散场”。六对山人也有“见说高腔有苟莲,万头攒看万家传,生夸彭四旦双彩,可惜斯文张士贤。”并叙述苟莲官每一进省城演出,“则挤墙踏壁,观者如云”。可见,高腔在雍乾年间,已盛行四川城乡,颇受观者青睐。

  弹戏,系秦腔演变而成。秦腔进入四川,约在明末清初。据清·沈荀蔚《蜀难叙略》记载,顺治十六年,张献忠部将高承恩与杨国明在嘉定(今乐山)相聚时“奏女乐演传奇,以侑酒”。另据吴珍奇在《昭化县志》中载,顺康年间,在昭化、中江一带已有完整的戏曲演出。其生旦净丑,刀戟剑棒,无所不奇。当地人说此乃秦腔,也实为可能。因昭化古名“葭萌关”,是秦地入川要冲,此时,陕班来川演出秦腔,实为常事。秦腔在四川流传的记载,尤以康熙五十一年,曾任绵竹县令的陆箕永所作竹枝词,最为有力。他在《绵竹竹枝词》中记道:“山村社戏赛神幢,铁板檀槽柘作梆,一派秦声浑不断,有时低云说吹腔。”

  胡琴,系二黄与西皮腔的统称。《燕兰小谱》卷五载:“蜀伶新出琴腔,……其器不用笙笛,以胡琴为主,月琴应之,工尺咿唔如话”可谓四川胡琴腔的明显注脚。胡琴腔约在乾隆年间,也已形成。生于乾隆年间的六对山人杨燮,在《锦城竹枝词》中注解说:“张士贤在上升班扮净,唱胡琴腔,一气可作数十折”,就是明证。

  灯调本源于四川本土,在发展中出吸收了不少明清小曲,壮大自己。入清以来,随着酬神赛会、元宵等民间习俗,已发展常年演出。定晋岩樵叟在《成都竹枝词》中记道,“过罢元宵尚唱灯,胡琴拉的是淫声。《回门》《送妹》皆堪赏,一折广东人上京。”(嘉庆乙丑《成都竹枝词》)明显记述了灯调在乾嘉年间由乡镇进入城市,由千百年过节的群众活动,变为常年性演出的剧种了。

  以上各种声腔,虽在清初已有同台演出,各声腔也在与四川方言、土语、民间音乐、舞蹈和发俗的结合中,开始衍变。但是,尚未完全溶合。在乾嘉年间,基本上还是以独立的声腔剧种,从事演出活动,所谓“报赛演剧,大约西人用秦腔,南人用昆腔,楚人、土著多弋声,曰高腔”(嘉庆《汉洲志》)。戏班也自成体系。如昆腔有“舒颐班”,高腔有“庆华班”,秦腔有“庆华班”、“金贵班”,胡琴有“上升班”,灯班则在四川山乡广泛演出。

  外地声腔的不断流入和外籍艺人来川授艺,以及许多教授各声腔剧种的科社建立,也推动了诸声腔的合流。如同治年间流入川北的陕西汉二簧,在南充建立专唱丝弦的庆泰班后,于光绪年末年陕班艺人于桂华科社授艺,梁天福、杨九梨、李顺来等陕班艺人,赴下川东搭班,致使重庆出现专唱胡琴的毕胜班、吉祥班,而建于四川各地的著名科社则有三字科社、臣字科社。光绪二十九年(1903)吴弼臣在成都投资兴建第一个品茗看戏的“可园”。

  1911年,辛亥革命后,各戏班、剧团要求艺术革新的民主思想日益浓厚,于是杨素兰、康子林、肖楷臣、唐广林等人倡导下,各声腔剧种实行联合。并且,将原各自班社如长乐班、翠华班、彩华班、桂春班、怡乐班、太洪班、宴乐班等联合组成“三庆会”。并以杨素兰、康子林、肖楷臣、唐广林为正副会长。自此,昆、高、胡、弹、灯五腔共和的川剧,得到成熟和发展。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06-10-15 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支持,强烈支持![em02]

发表于 2006-10-18 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这个帖子,我真的好激动,终于看到我的巴中人在上面露脸了。[em02][em02][em02][em02][em02][em02][em02][em02][em02][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6][em06][em06][em06][em06][em06][em06][em07][em07][em07][em07][em07][em07][em07][em07][em07]

发表于 2006-10-18 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要是能把这首摇滚让大家欣赏欣赏最好不过了。

发表于 2006-10-20 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能不能见识一下,以饱眼福~!

[em03][em03][em03]

发表于 2006-10-20 01:3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我们想听一盘儿!

发表于 2006-10-20 0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想听一盘儿嘛!

发表于 2006-10-25 15:04 | 显示全部楼层
要是能把这首摇滚让大家欣赏欣赏最好不过了。

发表于 2006-10-26 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6-10-26 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6-10-26 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6-10-26 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