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的根”读后有感 (徐学书)
——也谈都江堰市古城发展与古道商贸的关系
近日读了张宗品先生“古城的根”一文,感到张先生是一位具有浓厚乡情和历史责任感的文化人,他在文章中就都江堰市古城发展定位等问题所发表的意见,虽然论证尚有不足,但从大方向上看是正确的。张宗品先生的文章抛砖引玉,值得肯定。诸如他在文中谈到的都江堰市古城是因古道、因商贸物流而兴,总体上是对的。目前关于“古城因堰而生,因堰而兴”的提法确实存在偏差,忽略了古道商贸等因素在都江堰灌口古城发展史上所起的重要作用,由此将都江堰灌口古城建设的文化立足点主要确立在古堰水文化上,对于文化底蕴极为深厚的都江堰市灌口古城而言,只是突出了古堰水文化一个亮点,未能突出古道商贸文化等方面亮点,确实是一种不足。 考察都江堰市灌口镇古城的发展历史,其兴盛原因确实主要与古道商贸相联系。文献记载古蜀人发祥地在岷江上游岷山山区,岷江上游在先秦时期为蜀人分支的古冉駹国地(《竹书纪年》记载的“岷山庄王”之国,商代甲骨文及《史记》称“冉”、“尨(駹)”或合称“冉尨(冉駹)”,《山海经》称“氐人国”,扬雄《蜀王本纪》称“蜀侯蚕丛”之国,考古发现已证明了岷江上游先秦古国的存在),成都平原的古蜀国蚕丛、柏濩、鱼凫、杜宇历代蜀王及其民众在失国后皆退隐岷山,而古蜀人、冉駹人由岷山出入成都平原的主要通道即都江堰市西境的岷江河谷,古史文献记载的鱼凫和杜宇皆由今都江堰市西境隐入岷山(故后世纪念鱼凫、杜宇皆在都江堰市)。从古道交通史上看,成都平原北通中原和西北的道路,唐代中期以前主干道即由都江堰市出发沿岷江上游北上陕西、甘青的“岷山道”。此条道路在战国时期魏国魏襄王墓中所出的古本《竹书纪年》中已有记载,《竹书纪年》记载的夏桀“伐岷山”及商代甲骨文中记载的商朝征伐“冉羌”、“尨羌”以及冉、尨入商朝的道路皆只能是经由此道。南北朝时期西北地区吐谷浑等西北少数民族的大型商队赴成都贸易,也是走岷江上游南下成都。唐代吐蕃兴起后占领岷江上游北部松潘地区,成都至北方的岷山道(唐代称岷山为西山,此道为西山道)被阻断,剑门蜀道才兴盛起来成为成都平原北通中原的主干道。历史上佛教的南传,也是由西北经岷江上游入成都平原,再沿长江水道传入长江中下游地区。 由于岷山道为唐以前成都平原北上的主干道,因而唐代吐蕃虽然占领了松潘以北地区,但从唐末至宋代官方大规模的“茶马贸易”仍主要沿岷山南北向展开,唐末最早的四个茶马贸易重镇维州(治今汶川县治)和茂州(治今茂县)皆在岷江上游,西蜀茶叶输入川西北、甘青地区的主干道仍然为岷山道。明清时期,朝廷出于政治考虑,命西藏官员、僧侣等改由今川藏线入内地并在今天全县领取赏赐的茶叶等物资,川藏线茶马贸易才兴盛起来并成为茶马贸易最主要的干道,但岷江上游的松茂古道仍然为内地与川西北及甘青南部进行茶马贸易的主干道。朝廷将川茶分为“二边一腹”,即以雅安为主要起始地经川藏线销往藏区的“南路边茶”、以灌县为主要起始地销往川西北及甘青南部的“西路边茶”和主要销往内地的“腹茶”。 都江堰建成于战国晚期李冰任蜀守时,但在都江堰建成后历经繁荣的两汉时期至三国蜀汉于灌口镇置都安县治之前的五百多年间,今都江堰市治地并未发展为县治城镇,故很难将灌口古城兴起的主要原因归于“因堰而生”,但作为滨水而建的城镇在选址和发展过程中与水相联系则是必然。从灌口古城所在地的行政隶属沿革上看,秦汉时期此地为汶山郡辖境湔氐县地,三国至南北朝时期置县治于此的都安县(曾改为汶山县)仍属汶山郡,其行政区一直与岷江上游联系在一起,而未与受益都江堰的灌区下游各县联系在一起,也可旁证灌口古城兴起的主要原因并非与都江堰渠首水利工程有关。因此,今都江堰市灌口古城建城的主要原因并非源于都江堰水利工程,只是因地理位置当都江堰灌口而得名灌口镇,后世又因县治灌口镇而改县名为灌县。结合该地在地理位置上当成都平原至岷江上游岷山山区的出入要冲,此地城镇的兴起应主要与交通区位有关,即与古道交通有关。 都江堰市灌口古城的兴盛,根据文献记载始于唐代,其原因应当主要与古道商贸尤其是历史上的茶马贸易有关。唐代初年虽然于灌口镇设置静镇军,但主要职能为军事防御,犹如岷江上游其他军镇一样,并非经济文化繁荣的城镇。前蜀王建武成元年(908年)改静镇军为灌州,辖青城、导江二县,表明此时的灌口城始成为较为繁荣的城市。而据文献记载,唐末大规模的官方茶马贸易正是王建据蜀之后才开始的,《十国春秋·前蜀·高祖本纪》记载王建:“王以骑将起家,故得蜀之后,于文(今甘肃文县)、黎(今汉源县)、维(今汶川县)、茂(今茂县)等州多市番马”,《资治通鉴》也有相同记载。专门用于与“番人”交易的“火番饼”(宋代称“西番茶”,即马茶前身)也是在前蜀时产生。在维州、茂州与番人进行茶马贸易,其商贸道路必然由灌口镇沿岷江北上。宋代于灌州置永康军,朝廷专门在蚕崖关(清代称茶关)外设置大型茶马贸易市场“蚕崖市”与川西北及西北地区羌番部落互市,今都江堰市灌口古镇成为川西地区的茶马贸易重镇。明清时期,灌口古城为销售“西路边茶”的松茂大道起始地,内地的盐、茶、绸布、珠宝、金属器等各种商品由灌口镇西街出发运往岷江上游销售并转销川西北至甘青南部地区,这些地区的皮毛、药材等山货亦主要运置灌口镇销往内地。清末灌县贡生董湘琴的《松游小唱》,对当时自灌县出发至松潘城沿线的商贸情形有许多生动的记述。因此,都江堰灌口古城兴盛的主要原因与古道商贸有关,得益于所处的商贸地理位置。虽然在商贸活动中,岷江上游的木材顺流而下,大量木材在灌口打捞上岸,对灌口古城的发展也有一定促进作用,但总体作用较之陆路商贸显得较小。 因此,都江堰市灌口古城的兴起和兴盛主要与古道商贸尤其是茶马古道相关联,而非“因堰而生,因堰而兴”。在茶马古道发展史上,茶马贸易最兴盛的时期为宋代,灌口古城为宋代茶马贸易最兴盛的城市,明清至民国时期的茶叶等商品贸易虽然以南路茶道起始地的雅安最为兴盛,但作为西路茶道起始地的灌口古城仍不失为茶马古道商贸名城,因此都江堰市灌口古城的历史地位不在雅安之下。今都江堰市建设国际旅游城市,都江古堰是一张亮丽的国际名片,茶马古城则是都江堰市又一张亮丽的国际名片(茶马古道是可与丝绸之路媲美的文化遗产,国家已启动茶马古道申报“世界线路文化遗产”工作)。从古城文化旅游开发角度看,茶马古城可资利用的可转化为旅游产品的文化资源较之古堰更加丰富、更易为游人体验感受。因此,将灌口古城作为旅游古城进行开发建设,不可忽略茶马古城的文化底蕴,由此对古城的发展定位也就值得再认真思考。 此外,目前对都江堰的水文化底蕴挖掘利用也不够。如“都江”实际上得名于“成都江”,而“成都江”一名源于江出“成都山”。据古史神话传说结合考古发现研究,岷山即昆仑圣山,又名“成都山”(意为成山顶为上帝下都——天庭,故《山海经》记载“成都山”为载天山,山下的广野“广都之野”成都平原为人间乐园),作为“岷山之南首”的青城山在北宋初年仍然有“成都山”之名(故李冰称都江堰市西部岷山为“天彭门”——天门)。成都山为昆仑圣山,成都江即为圣河,因此古人以江渎为四渎之首,李冰首先于今都江堰市西境岷江边立江水祠祭祀江渎,秦统一后改于成都建江渎祠,汉代至清代历代皆把祭祀江渎作为国家大典,以感恩江河哺育大地人民。昆仑山为“不死药”生长地,故《蜀王本纪》记载古蜀国历代蜀王及其民众亡归岷山“皆神化不死”,开明帝荆人鳖灵的尸体浮江而上也是至“岷山下忽复生”。都江堰市西部的岷山为昆仑圣山、都江为圣河(见去年《西华大学学报》第五期刊载的我撰写的《青城山、都江为圣山昆仑“成都山”、圣河“成都江”考》),而清明节被称为“东方复活节”,每年清明节时举办的“都江堰清明放水节”也就可办成“东方复活节”,将古史神话、吉祥文化等注入节会中,对创新文化演艺、开发系列衍生文化产品、举办更加丰富的文化活动、提升文化形象和扩大宣传等皆有重要作用。 凡此等等!都江堰市文化旅游发展尚有许多深厚的文化资源可供挖掘、创新文化旅游产品。宜进一步广集智慧,以把都江堰市国际旅游城市建设得更好!
徐学书 2011年4月18日
(徐学书: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兼省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民族与宗教研究所所长、省社科院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省“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暨产品创新研究”项目主持人,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