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车被誉为“城市之舟”。它方便快捷,是广大市民在城区首选的出行工具。然而,公交车试行无人售票后,一些乘客总想吃“免费午餐”,经常往投币箱里投残币、假币,使公交车成为残币、假币“回收站”。
http://www.scnjtv.com/uploadfile/2011/1110/20111110090422834.jpg残币区
触目惊心 3年收到残币假币约30万元
11月8日上午,记者在市公交集团公交公司收银中心看到,十几名点钞员穿着统一的工作服、戴着口罩,她们熟练地清点面前堆放的钞票并将残币、假币清理出来。
地面,几个大筐装得满满的。“这些都是残币、假币!”收银中心主任罗德群告诉记者,内江城区公交车从2008年11月开始试行无人售票,3年来共收到残币、假币约30万元,平均每天有300元左右。
面对大量残币、假币,罗德群和收银中心的工作人员都感到很无奈。因为这些残币、假币又脏又臭,而且有很多细菌。
不可思议 残币假币中夹杂着纽扣和垫圈
记者看到,收银中心地面几个大筐里装的,很多是面额为1元的残币,这些残币大多只有半截。
“每天收到那么多残币,要为它们找到‘原配’很不容易。”收银中心工作人员吴兴美说话很风趣。
据了解,2006年我市开通了民乐至大自然的无人售票线路。当时,那条线路十余辆公交车,每天都会收到一些残币,不过数量比较少,基本上没有假币。2008年11月城区所有线路的公交车都试行无人售票后,收到的残币就更多了,假币也趁机“鱼目混珠”。
“你看,这些是儿童玩具币,这些是游戏币!”工作人员说,假币中还混有冥币、点钞纸、纽扣、垫圈等,真是叫人哭笑不得。
花样百出 乘客作假手段“高超”
这些残币、假币是怎样“溜”进投币箱的呢?
记者调查发现,乘客使用残币、假币大多是在上班高峰期或夜间。
“驾驶员要负责开车、招呼乘客,很难抓住使用残币、假币或采用其他手段蒙混过关的乘客。现在,公交车简直成了残币、假币‘回收站’!”罗德群告诉记者,残币、假币防不胜防,有时稍不留神,一些乘客就把折叠好的残币、假币投进了投币箱。
公交车试行无人售票后,一些爱贪小便宜的乘客想方设法投残币、假币的现象屡见不鲜。有的乘客故意把面额为1元的纸币撕成两截,乘车时将其中半截折叠起来,快速投进投币箱,而另外半截用同样的方法还可以乘一班车。
硬币口安装了识别器,假硬币、游戏币、纽扣、垫圈等如果投进硬币口,会被退出来,因此一些“聪明”的乘客对纸币口下方的“严禁投硬币”标志视而不见,把假硬币、游戏币、纽扣、垫圈等投进纸币口。如果被驾驶员发现了,“聪明”的乘客就会说:“不好意思,我没有看到。”
“乘车原本需要1元钱,个别乘客为了‘省钱’,只拿出5角钱,在这5角钱里夹一些废纸或树叶,这也是一种作假手法。”工作人员陈迪说。
还有的乘客趁人多时投进大面额假币,而司机按照“触钱违规”原则,不能将乘客投的钱拿出来仔细辨认,结果导致一些大面额假币也投入了投币箱。
标本兼治 让投币箱不再“收残纳假”
收银中心将残币、假币清理出来后,要对残币进行修补,实在找不到“原配”而且在银行也不能兑换的残币,就只能报废。
乘客使用残币、假币,既加大了收银中心工作人员的劳动量,又使公交公司蒙受损失。怎样才能让投币箱不再“收残纳假”呢?
乘客上公交车时,驾驶员都要提醒乘客。但是,多数线路人流量都非常大,驾驶员不可能做到“监督每一位乘客”。
罗德群和收银中心的工作人员一致认为,解决乘客投残币、假币的问题,关键在于乘客增强公德意识,提高自身素质。应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宣传力度,加强社会公德教育,形成“人人守规矩”的良好氛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除了采取措施提高乘客的素质外,大量推行IC卡也是一个好举措。乘客使用IC卡,不必为找零钱而发愁,公交公司也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损失。
记者手记:
公交车试行无人售票,是基于对乘客自动投币的充分信任,是为了方便乘客。可是,一些乘客用残币、假币蒙混过关,实在不应该!乘公交车只需1元或2元钱,对于多数人来说并不是不能承受。记者认为,用残币、假币蒙混过关的乘客,把残币、假币投进了投币箱,也把公德“丢”在了车厢里。提升城市公共文明指数,需要每一位乘客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