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一对年过花甲的老人背了两背篼蔬菜,走进广安市岳池县花板乡伍家庙小学。60岁的婆婆叫徐学英,是伍家庙小学的“在任老师”。64岁的爷爷是徐学英的老伴,是伍家庙小学的“免费勤杂工”。
“星期一学生要上学,一些学生中午要在学校食堂吃饭,今天我们就要把菜准备好。”徐老师和老伴说。
为方便山区孩子上学,5年前,徐老师退休后开办了村小——伍家庙小学,学校如今有150多名学生。娃娃上学难退休老师恢复村小伍家庙小学比较偏僻。该小学2004年7月关闭后,周围六七个村的孩子,除随外出打工的父母远走他乡读书外,大部分孩子天不亮就翻山越岭赶10多里路到基点校上学。
“娃娃走10多里山路上学,挺不容易,久而久之,孩子会不会辍学?”刚退休的徐老师,决定恢复伍家庙小学。
2005年9月,在徐老师的奔走下,停办一年的伍家庙小学恢复上课。
老伴伸手退休后扛锄头拿锅铲
徐老师恢复伍家庙小学的消息传开,附近几个村的家长高兴极了:“孩子可以不再跑得老远去上学了!”
如今,伍家庙小学有4个年级150多个学生。徐老师忙不过来,还请来4个老师帮忙。
“教书难不倒我,除英语外,什么课我都能教。”徐老师对教育工作很自信。但学生中午吃饭的问题,把徐老师难住了。
许多学生家离学校较远,中午不回家吃饭——他们或自带饭菜到校,中午吃冷饭冷菜;或根本不吃中午饭。
看见徐老师为学生午饭长吁短叹,老伴递上话来:“退休后,我来帮你搞后勤,我找点农民的撂荒地种菜,饭也由我来煮,我不要你发工资,你管我吃饭就是了,村小学生食堂肯定就能正常运转了。”
4年前,徐老师的老伴退休后,到伍家庙小学兑现承诺:早晨和下午,他扛锄头种菜;中午,他穿着围腰拿起锅铲,走进厨房煮饭、炒菜。
妇唱夫随伙食费一顿才1.5-2元
徐老师说,有了老伴这个帮手,她和家长的后顾之忧没有了:“现在,学生食堂一年级一顿交1.5元伙食费,二年级以上一顿只交2元……”徐老师说,现在两块钱一顿的伙食几乎没有了,“但我们这儿,蔬菜是自己种的,不花钱。”
一个种菜煮饭,一个教书育人,这对年过花甲的夫妻精心地守护着150多个山里娃。“我在讲台上站了几十年,我离开学生心里就有一种失落感,我和老伴妇唱夫随,虽然没有挣到钱,但收获了快乐……只要身体允许,只要乡亲们需要,我和老伴就一直把书教下去、把菜种下去、把饭煮下去。”文/图胡佐斌华西都市报记者汪仁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