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油大、吃莽莽、哈把哈、斗斗酒、扁食……
新闻导入
昨日是“国际母语日”。今年的主题是利用信息与传播技术保护和促进语言与语言多样性。
“如果放大来看,之于外国,我们的母语就是汉语,也就是普通话。”西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杨绍林说,不过一般来说,我们所说的母语,即为一个人最初学会的一种语言,对于我们四川人来说,母语就是四川方言。
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共有7000多种语言,但占世界97%的人口所说的语言仅占世界语言种类的4%,只有不到1/4的语言在学校和互联网上使用。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全世界超过50%的语种将濒临消亡。
四川方言危机>>>
老人方言说得巴适小娃娃莫得兴趣
昨日上午,记者在成都街头随机调查了一些年纪较大的市民,听听他们所知道的老成都方言。
“‘吃莽莽’,就是吃饭。”一位李姓中年男子想了想,似乎觉得这句话现在很多人都知道,接着说,“‘吃油大’,就是吃肉的意思,这个是以前成都的老方言哦,还有‘莫得搞烟’,就是啥子都没得的意思。”
听到李先生的解释,旁边65岁的老大爷立马摇头晃脑,顺势念起了自己儿时常说的方言顺口溜,一口气念完,禁不住大笑。不过,有些遗憾的是,他说他教过孙子好几遍,但孙子不感兴趣,“孙子现在唱的都是奥特曼里头的歌,跟我们是两回事。”
“‘哈把哈’,就是一会儿的意思。”市民王婆婆说,她是老成都,但现在正在学普通话,因为2岁的孙女在幼儿园学普通话,老师要求家长们也要说普通话,“说得不好就叫川普哦。”她说,因为要让孩子适应普通话的环境,所以她现在都不怎么教孩子说四川话。
方言语音和词汇变化越来越多
“现在想找一个成都人,能用100%标准的老成都话来读2篇小说,已经很少很少了。”巴蜀文化研究专家袁庭栋说,随着普通话的普及和世界文化的融合,四川方言已经有了很多变化。
语音方面,四川省语言学会副会长教授张一舟说,他的孩子在成都长大,但孩子的成都话,跟老一辈也有所不同。比如以前说巴蜀的“蜀”字,是与成熟的“熟”字同音,但现在则是跟老鼠的“鼠”字同音。
词汇方面,杨绍林举例说,比如喝“斗斗酒”,便是代表从酒窑里舀出来喝,这里的“斗”,实际是一种量具;再比如在茶馆里向店小二叫着“进菜钱”、“喊茶钱”,意思就是“谁的茶钱我来给”,但是现在很少这样说了。
“有一些我们都很少听说了。”张一舟介绍,一位英国传教士在1900年出版的《西蜀方言》记有“扁食”一词,其实就是馄饨,即我们所喊的抄手。“而这些方言真正消失了。”
传承“母语”要有音频文档
推广普通话与传承方言是否有冲突?记者采访多位专家学者,他们均表示:不冲突,推广普通话并不意味着要消灭方言。语言,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而我们需要了解的重点在于如何将正在消失或已经濒临灭绝的四川方言,记录传承下来。
袁庭栋:汉语,也应保持“双语”
袁庭栋说,他曾经听说过有一个调查,七大方言里,以成都话为代表的西南官话,在全国的普及性是最高的,也就是说,听得懂的人最多。
所以,在他看来,现在都讲究英文中文双语教学,而汉语也应该要会“双语”,即普通话和母语,“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家乡话嘛。”
张一舟:找老成都人录“音档”
在张一舟教授所参编的《四川方言词典》里,收录的主要是语音方面的内容,词汇方面零星有一些。
张一舟说,文字方面记载的是词汇,语音方面以前是用拼音拼出来,但是声调呢?音高呢?那么可以去寻找一些老的成都人,将他们所说的正宗老成都方言录下来,作为音频文档。
国际母语日
“国际母语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9年确定,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关注母语、热爱母语、保护母语的纪念日,其目的是为了保护语言文化多样性及促进多语种化。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在北京举行“国际母语日”纪念活动。此后,中国每年都举行活动纪念“国际母语日”。
地道的四川方言>>>
名词解释·玄
玄,也可写作“悬”或“旋”,意即拖延、磨蹭、行动不利索,不撇脱。这是四川特有的常用字。对行动磨磨蹭蹭的不痛快的人,人常责以“你好玄得”!并干脆以蜀汉先主之表字称之曰“刘玄德”。
名词解释·来头
四川方言中的“来头”,与通常所说的“关系”同义。譬如说,你方(犹言触犯、得罪)了某人,向他致歉,其人常答曰“没来头”,意即没关系,无须介意。又如你想访问某人,询问他到他府上去是否方便,对方亦必答曰:“没来头。”意即你来好了,不碍事。总之,日常应对中,人皆知“来头”即“关系”。
名词解释·过场
“过场”为舞台术语。其义应为:一个或几个角色从舞台一方出场,行至另一端进场,过场角色一般无唱腔或道白;引申之而用以形容世相,“过场”常与“形式”同义,“走过场”就是“走形式”。但在四川方言中,“过场”还有另一义项,则与“花样”同义。如责人“你哥子过场多”,犹言此人花样百出;如言某事有好多“过场”,则犹言这事中变了很多戏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