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山水如画 的帖子
7. 高跷 高跷舞解放前在蓬安县城及部分乡镇较流行(来源年代不详),一般在过年时上街表演。据有的艺人讲,过去的高跷踩得很精彩,还可以脚踩高跷,肩抬社火亭子在街上游行表演。解放初期高跷舞在蓬安还很盛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高跷舞和其它民间舞蹈一样,被打入了冷宫。打倒“四人帮”后,民族民间舞和全国人民一样得到了解放,但如今会踩高跷舞的艺人年事已高,年轻人又踩得不好怕出危险,因而受人喜爱的高跷舞面临失传。高跷舞的主要舞蹈动作特点是:以秧歌为主,双手自然摆动,在保持平衡的前提下,随秧歌锣声扭动前行。 8. 狮舞 狮舞在蓬安城乡都很流行,早在公元1782年左右蓬安就盛行狮舞。如蓬安徐家区雷家坝狮子班,它是一支由父传子、子传孙的祖辈相传下来的狮子队,1927年传到雷春万这一辈已是第七代狮舞班子了。由于文化大革命狮舞被视为封建的东西革掉了。打倒“四人帮”后,蓬安城乡各地又盛行起了狮舞。狮舞除了春节期间跟随火龙、彩龙、车车灯、莲宵等上街表演外,平时的红白喜事、修房造屋。人们都高兴耍起狮子来庆贺。雷家坝狮舞班第七代接班人雷春万如今正在总结舞艺,并传授给村里的年轻人。 今蓬安的狮舞,是雷春万艺人亲自指导赵跃忠等人表演的主要动作与情节。它的主要舞蹈动作特点是:狮子在高台上做各种高难度的立、翻、滚技巧动作;笑和尚除配合狮子、猴子表演外,同时还有做各种生动活泼、引人发笑的生活动作。因此,蓬安狮舞,除表演者比其他地区多一人外,在表演风格上也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耍狮子的人要求技巧高,由地面至平台,由平台耍至高台(12张桌子重起),又由高台耍至平台。表演时,还有许多情节,如:取红包、测字等。 9. 抬灶火 解放前在我县盛行。社火(来源无据可查),主要是在春节期间与火龙、彩龙、狮舞、车车灯、彩莲船等一起上街表演,据艺人们讲,春节期间抬社火是为了热闹、好看、好玩。 解放前蓬安每年二月春台会(有名打清西焦),也是抬社火上街表演,是为了少火灾、免瘟疫。大的庆祝,抗日胜利蓬安全城扎牌房,遍街挂彩灯,与社火交相辉映,声势浩大,蓬安全城热闹了好几天。 社火的形式多种多样,有高台社火,平台社火,夜间社火,地台社火。所扎的芯子花样也很多,有顶芯子,中芯子,转芯子等。 过去抬社火,是由懂行的艺人把表演的艺人扎在人做的山石上或云彩里,艺人在高离地面的顶芯子上(约有现在二层楼房高,做优美的舞蹈造型动作,由下面的人抬着游行表演。解放后,由于街道电线阻碍,加上会扎社火的艺人大部分已去世,如今的高台社火已失传。通过演变,如今流行的“彩车”就是把汽车用纸花和彩绸扎成图案或表演的人穿戏装,站在汽车里做舞蹈造型动作,由汽车开着进行通街表演)。 10. 薅秧歌 《薅秧歌》是广泛流传于我县农村的一种劳动歌曲,每年5、6月间(农历),在进行稻田田间管理薅秧时人们就会演唱这种《薅秧歌》。 《薅秧歌》是用脚轻抚(踩)秧苗露出水面周围的泥土,同时见草扯草,具有固根锄草,有利于秧苗茁壮成长的作用。由于农活轻松,面对田野一片绿色和寂静,偶有白鹤等鸟儿的啼鸣声,人们不禁一边劳作,一边拉家常,甚至打情骂俏,逐渐就演变成了以歌为伴的《薅秧歌》。 11. 薅草锣鼓 《薅草锣鼓》是流传我县广大农村的一种劳动音乐形式,其为一人打锣、打鼓,众人在锣鼓声节奏的指引下,不停地有节奏地进行锄草。同时有人唱山歌,鼓停声起,演唱有领有合,劳动场面紧张、热情而充满生机和活力,使劳动有松有紧,有张有弛。因此,这种山坡、田间音乐劳动形式深受农民欢迎。 《薅草锣鼓》对于农民的生产生活有着重大的影响和积极的作用。 1.它可以驱赶其他动物,保证工作安全; 2.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克服消极怠工; 3.可愉悦身心、解乏,提高劳动热情; 4.可起到招工作用。 《薅草锣鼓》在我县流传的历史可谓深远悠久,但由于它的群众性、普遍性强,不属于家传绝技,因而其产生的年代无法考证,但大约在锣、鼓乐器发明时期产生。《薅草锣鼓》对劳动人民的生活、生产及研究历史、现代民间音乐的创作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和价值,应该深入挖掘和合理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