嫘祖出生在盐亭
由于历代史书均未指明嫘祖出生地西陵究竟在哪里,因而造千古之谜,争论不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盐亭县唐碑《嫘祖圣地》碑文发现,可以说破解了千古之谜。盐亭县金鸡镇嫘祖山四方碑《嫘祖圣地》碑文,系唐代著名韬略家、唐玄宗时梓州盐亭隐士、《长短经》的作者、大诗人李白的老师赵蕤所撰。《嫘祖圣地》碑文中称颂嫘祖“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谏诤黄帝,旨定农桑;法制衣裳,兴嫁娶,尚礼仪;架宫室,奠国基,统一中原;弼政之功,殁世不忘。是以尊为先蚕”。碑文中明确写道:“女中圣贤王风,黄帝元妃嫘祖,生于本邑嫘祖山,殁于叠溪场,尊嘱葬于青龙之首。碑碣尤存”。碑文中还追述了盐亭县青龙场嫘轩宫的沿革:“忆宫史,据前碑所志,补建于蜀王之先祖蚕从;后文翁治蜀,大加阔筑;历经兵燹,已三缺三圆矣……是以岁在正月朔八至二月初十,天子、庶民祭祀先蚕,典礼之隆,全然帝王祭祀先农之尊。”对于这篇作于“大唐开元二十一年二月谷旦”的碑文,我们现在还找不到能够推翻它的证据。那么,我们就应该相信它是一篇信史。
(二)五处西陵,盐亭正宗。
既称西陵,乃相对于东陵而言,必在东陵之西。《尚书.禹贡》记载:“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过九江,至于东陵”。宋代蔡沈《书集传》说:“东陵,巴陵也,今岳州巴陵县也”。即今之湖南岳阳。《禹贡》对于长江流域“导江”所过之地均有记载,假如在长江干流地区有一处与东陵相对应的西陵,就不会只记东陵而不记西陵,显然意味着西陵不在长江干流地区,而是在其支流地区。相传后羿“断修蛇于洞庭”(淮南子.本经),“其骨若陵,故谓之巴陵”(《寻江记》)。巴陵又名巴丘。可见岳阳“东陵”之名是因地处丘陵的地方。正如汉代称汉江为东汉水,称嘉陵江为西汉水,称汉江流域为东川,称巴蜀之地为西川。今之盐亭古称西陵氏之国,不仅在岳阳“东陵”之西,也在嘉陵江之西,至今还保存着西陵山、西陵垭、西陵岩,西陵寺、西陵村等地名。
除盐亭有西陵之名而外,还有四处西陵,但都不是黄帝时代的嫘祖西陵。湖北宜昌,原名夷陵县,三国时吴改西陵县,原夷山之峡随之改为西陵峡。湖北黄冈县为秦置西陵县,但已在《禹贡》“东陵”之东。湖北浠水县,三国时吴置西陵郡,因其郡名系因先有黄冈西陵县之故,其位置更在黄冈之东。四川茂县叠溪,《汉书.地理志》记为“蚕陵”,乃蜀之先王蚕丛氏发祥兴起之地,北魏《水经注.江水注》引《益州记》称该地为“西陵县”。蚕陵其先为蜀山氏所居,蚕丛氏乃是蜀山氏之后。蜀山既为黄帝、嫘祖之子昌意娶女之国,怎能同时又是嫘祖之国?然而,蚕陵之称又确与嫘祖有关,蜀山也曾称为“西山”,但绝非嫘祖发祥的西陵之国。“蚕陵”变称为“西陵”,是因为嫘祖之子昌意娶于蜀山氏时,按古代地名“名从主人”之例随人迁徒而致。
(三)考古发掘,文物佐证。
距今7000至6000多年的宝鸡市北首岭和广元市中子铺新石器遗址,距今5000至6000多年的绵阳边堆山和茂县营盘山新石器遗址,以及成都平原上距今4500年至5000年的六座古城遗址,早已形成了上古时期的入蜀之道。此外,1985年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汉字文化大观》一书报告,四川盐亭发现一个距今6000年左右的完整的界碑,上面刻有50多行类似文字的符号,与西安半坡遗址彩陶符号相类似。1998年,在盐亭县高登镇龙盘村蚕丝山下的祖家湾,世代传为嫘祖莹地,在这里的古墓石壁上,发现了模糊的图案,经专家考证,为《轩辕酋长礼天祈年图》和《蚩尤风后归墟扶桑值夜图》,与美国纽约州易洛魁人保存的鹿皮画有异域同工之妙。这些都为嫘祖出生在盐亭提供了旁证。盐亭县古来乡水缸坪出土了距今10000年前的古桑化石,其后又出土了古桑硅化木,高灯镇出土了新石器时代的石斧、石环,太阳沟出土了陶蚕、陶茧、陶蚕箔,嫘甸坝出土了金蚕、铜蚕。印证了《方舆胜览》的记载:“昔蚕丛教人养蚕,作金蚕数个,家给一蚕,后聚而弗给,之江上为蚕墓。”茂县营盘山遣址(离盐亭300多公里)和绵阳边堆山遗址(离盐亭不足200公里)出土的陶纺轮,也能佐证嫘祖发明丝绸的可行性。
(四)地名口碑,代代相传。
盐亭县金鸡、高灯两镇及其附近地方,关于嫘祖的民间传说,据不完全统计已有120多个。内容不外乎嫘祖诞生、驯蚕治丝、编绢缀衣、推广蚕丝技术当选西陵部落首领、与黄帝联姻、弼政黄帝等等。而且,这些传说,差不多都有当地沿用已久的地名作参证,证明不是现代人伪造出来的。唐《嫘祖圣地》碑文称嫘祖为“女中圣贤王凤”,其来历可理解为:嫘祖曾作过西陵古国的女王,凤本为雌性,王凤即为女王之意,因之代代相传。至今嫘祖诞生地还有“王凤穴”、“王凤坡”、“王凤沟”、“王凤垭”、“王凤岩”、“王凤井”、“王凤桥”等地名。当地王姓均以“王凤”为先祖。盐亭龙凤乡金马山一处开凿于清咸丰九年的岩洞石壁上,刻有“王氏蚕姑丝绢藏,先祖功德黄帝妃”、“凤姐二月十日生”等文字。由于传说嫘祖生于二月初十,故每年的这一天盐亭百姓都有要祭祀嫘祖,声势浩大,热闹非凡。祭祀嫘祖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独秀中华。
(五)要弘扬嫘祖精神和嫘祖文化
2002年10月26日,全国政协主席、黄帝陵基本金会名誉会长李瑞环在“黄帝陵基金会成立十周年暨整修黄帝陵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说,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陵是中华儿女朝拜的圣地。历朝历代都把祭扫黄帝陵作为国家大典,并对黄帝陵进行修缮和扩建。古往今来,祭祀不绝。化夏子孙之所以高度重视祭祀黄帝,代代相因整修黄帝陵,不仅因为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而是因为经过千百年的沧桑演变,黄帝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维系民族情感的纽带。祭祀黄帝体现着广大华夏儿女对中华文化传统的认同,对民族团结和睦的企盼,对祖国繁荣昌盛的期望。在同一个祖先面前,所有华夏儿女都可以携起手来,万众一心,形成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
2002年11月8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他说,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因此,我们在研究炎黄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同时,也要重视对黄帝正妃、中华民族的人文女祖、中国最早的养蚕治丝发明家嫘祖的研究,也要弘扬嫘祖精神和嫘祖文化。嫘祖精神,就是“勤劳创造,和合友善,自尊自强,无私奉献”。这也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http://bashanhun.blogbus.com/logs/413776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