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记者 李传君
阳春三月的通江二郎庙水库工地,数十台大型机械日夜不停操作,施工队伍抓紧进行大坝心墙灌浆作业,机器轰鸣声在高山峡谷间格外响亮。
未来五年,巴中将续建和开工建设18座大中型水库,26座小型水库,整治病险水库188座,除险加固123座洪灾受损水库。水资源一直贫乏的革命老区巴中,正式吹响了旱山区兴修水利的进军号。
缺水之痛 百万人口饮水不安全
曾经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在南江县光雾山镇广为流传:一农户嫁女,佳期临近,却发现男方家没有专门制作背水桶,当即推迟婚期。“背水桶在这里可是命根子,家家户户靠它从河里背水回来吃,辛酸哦!”
通江县空山乡至今还传唱着独具巴山风味的《背水歌》:“背水驼了背,脚板磨起茧,盼水盼得眼欲穿……”
巴中市水务局局长严敏说,由于受气候、地形条件的影响和经济条件限制,巴中属水资源贫乏地区,工程性缺水矛盾突出,水资源利用率较低,城乡安全饮水存在严重隐患。全市人均占有水资源量1600立方米,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都低,而国际公认警戒线为人均1900立方米的标准。
缺水的数据还表现在多方面——
全市每年生产、生活用水总需求量约5.8亿立方米,而全市现有4万多处水利工程的蓄水能力不足4.7亿立方米,人均工程拥有水量不足100立方米;全市仅有已建成中型水库3座,在建中型水库2座,难以抵御较大旱灾;全市有1000余公里灌渠需配套,近半需改造,还有80多座病险水库、7000多口病险塘堰亟待整治;人均有效灌面不足0.35亩,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仅0.34。
此外,巴中市城区和所辖三县城都未建设后备水源工程,还有80多个场镇缺乏安全供水设施,尚有102.95万农村人口存在饮水安全问题。
为水而战 全力攻坚解决“饮水难”
昔日用水贵如油的通江县空山乡,如今家家修起了水窖,自来水管铺到每家每户的灶头。“十一五”期间,解决群众“饮水难”的攻坚战在巴中城乡全面拉开,5年时间共解决了87万人安全饮水。
同一时期,巴中加快建设大型骨干水库:牛角坑、二郎庙、双桥、天星桥、湾潭河、红鱼洞等水库相继上马。六座水库建成后,总库容将达到2.27亿立方米,设计总灌溉面积达74.26万亩。仅天星桥水库,就可解决巴中城30万人应急用水问题。
长期与恶劣自然条件斗争,巴中创造出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辉煌成就并探索出一些成功经验。
平昌县驷马镇双城村的周家塘常年渗漏。通过改制,56户群众按照“先改制、后建设,先建设、后补助”的办法,成立了用水协会,通过“一事一议”筹资4.5万元,并争取到“小农水”项目补助14.32万元,对周家塘进行治漏、清淤、扩容和护坡“整形”,新增和恢复蓄水7500立方米,使附近100多亩农田灌溉有了保障。
这种群众积极投身“小农水”建设的事例,在巴中还有很多。2010年,巴中迎来全国“小农水”建设现场会和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场会,巴中也成为全省唯一一个所辖县(区)全部列入中央财政“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建设的市。
“十一五”期间,全市共整治小型病险水库117座,整治塘堰5540口。新建山平塘345口,新建蓄水池4636口,集中治理旱山村75个,每年新建蓄留冬囤水田25万亩。五年来,全市建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1.25万处,惠及1308个行政村。
水之蓝图 加快水利建设促发展
翻开厚厚的《巴中市水务发展“十二五”规划》,巴中未来五年水利建设的蓝图,已然绘就:
——全面建成牛角坑、二郎庙、双桥、天星桥水库并发挥效益,开工红鱼洞、湾潭河水库工程并加快建设进度。
——抓紧做好巴州区黄石盘、南江高桥、和平、通江青峪口、泥溪、平昌江家口等六座大型防洪控制性水库工程前期工作,力争“十二五”期间陆续开工建设。
——积极做好巴州区干沟河、马家河、南江官房沟、通江草庙子、春溪沟、平昌望京等六座灌溉及城乡供水重点水源水库工程前期工作,力争开工建设。
——整治病险水库188座,对123座洪灾受损水库除险加固。新增和恢复蓄引提水能力1.77亿立方米,新增有效灌面21.48万亩,发展节水灌面17.97万亩。
——切实解决群众“饮水难”,完成806个集中供水点建设,全面解决农村102.95万人安全饮水问题,结合大中型骨干水库工程建设,建立三县一区县城应急备用水源和完善的供水体系。
“18座大中型水库建成后,巴中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将达到或超过全省、全国水平。”巴中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信心十足。
“我们红鱼洞水库建成后,将为20万南江城区人口和50万巴中城区人口提供丰富的应急水源和供水保障。届时,光雾山将建成AAAAA级景区,成为交通便捷的国际旅游度假胜地,红鱼洞水库与光雾山景区连成一体,游客可以十分便捷地进入库区和景区旅游。”南江县委书记张长云这样展望红鱼洞水库的美好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