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国寺
资中县宁国寺(德纯寺)是禅宗奇葩、保唐禅派的发源地,据《宋史》卷65、志第18《五行志、木》记载:“淳化二年十二月,资州廨及延寿观、德纯寺甘露降松柏,凡六日。”《资州直隶州志》记载:“宁国寺,在州北十里栖神山,(今资中县城北宁国寺村)汉建安五年建。”此寺与峨眉山金顶佛光殿一样,都是创建于东汉,距佛教传入中国不到二百年,迄今已有一千八百零五年的历史,是巴山蜀水最早的寺庙之一。按《舆地纪胜》载:“唐僧智诜卓锡于此,武后名以菩提道场。”这就是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保唐禅派的发源地;保唐禅派的创始人法号智诜,俗姓周,四川资阳人,十三岁出家,早年师事玄奘法师,后来又投于禅宗的第五代宗师宏忍大师门下,为其十大弟子之一,被武则天谓之为“实话和尚”,将达摩传下来的木棉袈裟恩赐于他,按照禅宗“衣为法信,法是衣宗,衣法相传,更无别付,非衣不宏于法,非法不授于衣”的“祖训”,智诜禅师的弟子们便有一种优越感,将自己这一派榜为禅门正宗,加之智诜禅师虽是宏忍大师的杰出传人,但早年又受了许多玄奘法师的“唯识宗”的影响,在理论上有许多独到之处;他又学识渊博,著有《虚融观》、《缘起》、《般若心疏》等多篇论述,为创门立派具备了坚实的先决条件。“保唐禅派”是自然形成的;他这“开山祖师”,是无意之中被人推举的。 智诜禅师的传法弟子为处寂禅师,俗姓唐,人称唐和尚,绵州浮城县人,十岁就因父亲亡故而出家,拜于智诜禅师门下。《宋高僧传》记载,此人道行高深,有许多神异之处。他喂了只老虎,象狗儿似的蹲伏在床下,皈依了佛门,从不伤害人畜。武则天仰慕他的德行,将他请到京中,赐了条摩纳九条衣给他,并要他留京供职,他却一再婉辞,依旧回到宁国寺,“涉四十年足不到聚落”,宁国寺离资中城只有几里路,他却四十年时间未进城去,可谓名符其实地“脱离红尘”。 无相禅师是新罗国人(朝鲜古国名),俗姓金,为该国国王的第三个儿子,因其小妹矢志出家而受到启发,他也“削发辞亲,浮海七渡”,于开元十六年(728年)来到中国,受到玄宗皇帝的接见,然后来到四川资中宁国寺,拜谒智诜禅师,但此时智诜禅师已经谢世,由处寂禅师接任住持,无相禅师还未到,处寂禅师就向弟子们说:“明天有外国贵客要到这里,你们要搞好清洁,热情接待。”次日,果然是新罗国的贵宾到了,二人一见如故,交谈至深夜,处寂禅师将武则天赐的摩纳九条衣转赠给他,并给取名“无相”,(在此之前,他被人们称为“金和尚”)。从此,无相禅师便跟随处寂,潜心研究智诜禅师学说真义。后来他被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迎到成都净众寺,住了二十余年,大力传播智诜禅法,创立了净众宗,还先后修建了菩提寺和大慈寺。他卒于(唐)保应元年(762)5月19日,享年79岁。(唐)开成三年(838),著名的文学家李商隐作《梓州四证堂碑》,首推无相禅师为第一证。这三位保唐禅派的祖师,为四川乃至全国的佛教宏法事业作了重要的贡献,也是资中宁国寺最兴旺的时代; 南宋初年,秦桧为了粉饰太平,收罗天下“祥瑞”,其中便有资中宁国寺的“芝草莲理”;可见在宋代,这座寺院的知名度也是很高的。现存的宁国寺建于(明)英宗天顺七年(公元1463年),采用我国特有的斗拱结构建筑,极其精巧。由于40年代末此寺曾辟作农业中学,抗战时期民国政府在此处设立四川省第二行政督区专员公署,因而庙内文物大多毁坏;迄今更因时代久远,风雨剥蚀,已经岌岌可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