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424|评论: 2

最是橙黄橘绿时——利州区灾后重建印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22 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条条新修的公路在崇山峻岭中蜿蜒,一个个浓郁川北民居特色的农房在青山绿水之间崛起……两年后,曾满目苍夷的利州区,如今已浴火重生,魅力粲然绽放。           在困境中微笑,在苦难中坚强。一场伟大的灾后重建,见证了利州儿女的坚韧与自强;一幅气势恢宏的壮丽画卷,书写了利州发展历史上的动人传奇。截至9月底,该区规划总投资185.35亿元的670个灾后重建项目,开工率、完工率、投资完成率分别为99.6%、90.9%、95.7%,“三年重建两年基本完成”目标如期实现。


幸福安家落户



每天出车回家后,38岁的余成元总会就着小菜,喝点小酒。住进了新房子,开上大货车,日子过得充实幸福!家住宝轮镇菖溪村“澳援新村”集中安置点的余成元对记者说。


阳光依然灿烂,生活依然美好。幸福这个字眼,再一次在利州百姓的生活里“安家落户”了。

    2008年6月19日,该区坚持科学调度、整合联动,把灾后重建与改善民生、当前重建与长远发展、产业重建与优化结构、农村重建与新村建设等高度统筹,高效、协调、有序推进重建,在全市率先启动灾后农房重建示范点建设。如今,跟余成元一样,利州区22001受灾农民早已开始了新生活。


在灾后重建中,该区按照市城区、城郊结合部、小城镇和农村四个层次,坚持突出民俗特色和地域特点,加强规划设计,结合维修加固,在公铁路沿线、旅游环线、景区、城镇周边和集中安置点等重点区域实施农房风貌塑造。宝轮——三堆——金洞国道212线、回龙河——天曌山景区沿线、工农千佛——亮垭一线、龙潭和平——元山——回民一线等已基本形成特色鲜明、美观亮丽的农村新居示范片。


与此同时,该区还通过群众自主建、业主联合建、政府牵头建等七种重建模式开展城房重建,规划重建19038套,全部开工,完工率达86.3%,城区首批300套廉租房建成并公开摇号分配入住,宝轮镇清水湾小区成为全区城房重建的示范;教育系统21个维修加固项目全部完成,80个重建项目竣工;卫生系统重建项目完工18个……

   “公共服务功能水平较震前显著提升,为群众生活质量提高奠定了坚实基础。”连日来,行走在利州城镇乡村,人们都在为美好的新生活而奋斗着……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2 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钱袋子鼓起来了”


国庆期间,千佛村贺继红忙碌而兴奋。“桃树人家”生意格外兴隆!“每天六七桌,忙得晕头转向!”


今年3月底,在政府的帮助下贺继红筹资10万元,在自家新房里办起了村里第一家农家乐。而千佛村,曾是利州区自然条件差,以告状有名的后进村。如今,白墙、粉脊、青瓦的漂亮新居和遍布房前屋后的核桃树,让重建一新的千佛村,成为广元城市的后花园。

   “住上新房子,还得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为此,利州区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大力发展绿色蔬菜、特色林果、优质水产、生态畜牧、乡村旅游“五大产业”。

    10万亩核桃基地、10万亩绿色蔬菜基地、10万亩油橄榄和板栗基地以及4万亩白龙湖优质水产品基地、年出栏4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建设,成为利州区数万农民放飞致富梦想的起点。


今年上半年,利州区新引进培育龙头企业2家,新培育过亿元龙头企业1家,新培育销售收入1000万可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家。紫阳农林、天湟山核桃成功入选“广元七绝”农产品领军企业。农业规模化的发展,为该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让农民洗脚上岸,成为产业工人,既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更是让农民快速富裕的现实要求。”要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必须加快发展工业。


近年来,利州区加快回龙河工业园、大石工业园、宝轮工业园和三堆建材产业园的发展速度。如今,“一区四园”工业格局已基本形成。

    工业对经济带动作用也日益明显。1——9月,该区生产总值实现86.3亿元,增长16.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5254万元,增长77.1%;区本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8.7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9.2%;区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6.4%;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现金收入分别增加978元、488元。
上升数字的背后,是群众日益鼓胀的钱袋子。“冰箱、空调,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大件,如今在农村也随处可见!”三堆镇马口村村支书王宪烈坦言。“稍微动点脑筋,一年挣三五万没问题。”

生活过得更有信心了”


白朝乡鹅掌村,紧邻极重灾区青川县——曾满是废墟的土地上,如今早被矗立的新房所代替。鸡鸣犬吠,绿树掩映,一幅优美的田园图画。

    “没有爬不过的山,没有趟不过的河。”支部书记唐明凯脸上是坚毅的神情,让我们再次感受都利州人从头再来的勇气、重整山川的豪气!

    4月25日,总投资4.525亿元的中钢川炭2.2万吨超高功率石墨电极及接头项目在回龙河工业园区正式竣工投产。该项目的顺利投产,对提升我国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特别是电极接头的生产技术水平,有明显帮助。


地震袭来,中钢川炭唯一在线生产的设备———六台石墨化炉全部坍塌或断裂;工程项目建设施工受阻……


危难之际,中钢人没有趴下!震后的一个半月时间里,完成了厂区土地平整,挡土墙、护坡、围墙的施工,石墨化循环水池施工招标并开工建设。2008年6月30日,全面恢复正常工作秩序;2009年6月18日,机加车间顺利投产…


在地震中遭受重创的海天实业,面对逆境,一样选择了勇往直前。


该公司是我市生产盐渍猪肠衣的民营企业,主要从事盐渍猪肠衣、肝素钠及其他相关畜产品加工和出口的民营企业。2009年,海天实业紧抓灾后重建机遇,结合市场需求,启动了“肠衣、肝素钠生产技改扩项目工程(二期)”和“肝素钠、肠膜蛋白、饲用微生态制剂生产项目(三期)”建设。目前,二期已全面投产。项目全面建成后,将实现年销售收入15亿元、利税2亿元,年创汇1.5亿美元,新增就业岗位1700个,公司也将成为四川最大的肠衣加工基地和出口基地。


公司董事长李海生表示,海天正向更高的目标前进,一个管理一流、技术一流、质量一流的新海天,必将很快呈现在世人面前!

   “震不垮的利州人”!面对特大地震灾害,面对“多种矛盾叠加、多重困难集聚、多条战线作战”的艰难局面,利州区抓住灾后重建这一优化工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的重大机遇,在更高起点、更高水平上规划未来产业发展,为科学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根据省委“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开放,努力探索科学发展的新路”要求,利州区围绕建设“川陕甘结合部经济文化生态强市”,推进广元次级枢纽形成后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发挥好统筹城乡发展的先头部队和排头兵作用,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率先建成工业强区;着力提升服务业水平,率先实现产业优化升级;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率先改变农村面貌;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率先形成统筹城乡的发展格局,力争“十二五”末全区生产总值突破25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4亿元,均在“十一五”末基础上翻一番。


两年坚强不屈,两年艰苦奋斗,48万利州儿女正信心满怀,为建设更加美好的家园而努力奋斗。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利州人民正在书写历史,他们也必将被历史所书写!

发表于 2010-10-24 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高兴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