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90亿元,增长12.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92亿元,增长25.1%;财政总收入达到9025万元,增长32.2%,其中县级一般预算收入3878万元,增长20.1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59亿元,增长34.01%。通过“项目年”的努力,我们的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城乡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为县域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发展不足仍是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县域经济运行在产业规模、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质量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经济总量偏小。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比2005年提高了12.7个百分点,但在全市比重仍然偏低。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的比重越大,产业结构水平越高。我县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40.36:29.55:30.09调整为2006年的37.74:32.99:29.27,可以看出,我县第三产业比重偏低且呈现递减趋势,第二产业的发展状况与我们所拥有的资源优势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极不相称。三是产业发展质量不高。主要表现为“含金量”较低和能源消耗偏大,磷化工产业仍处于初加工水平,深度开发和后续产业发展严重滞后。2003年,马边农村经济总收入达33580万元,是1985年的5.38倍,林、茶、畜三大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67.6%,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全县已建成31.66万亩林竹基地,8.3万亩优质茶基地,年出栏43.7万头商品畜牧基地,实现了“龙头企业+基地+协会+农户”的高效农业产业化。2001年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以每年8%以上的速度增长。2003年,马边工业总产值实现21500万元,工业增加值9300万元,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1710.40万元,实现利税2567.5万元,分别是1985年的20.75倍、80.6倍、40.54倍、47.6倍。2002年、2003年被乐山市评为工业经济高速增长县。民营企业发展到68家,个体工商户发展到2525余户,全县民营经济是1985年的37.5倍,实现利税1815万元。近三年来,马边依托位居全国第四位储量达24.8亿吨磷矿和装机容量为56万千瓦水能及丰富的农特产品资源优势,围绕“工业兴县、工业富县”的发展战略,打好“招商引资、领导帮包、优化环境”三张牌,加快构建水电、磷化工、农副产品深加工三大工业支柱产业步伐,促进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为了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马边县把招商引资作为突破口,县领导在多次深入基层调研后,反复讨论、修改,最后出台了招商引资18条优惠政策。废止影响投资环境的15个文件、36个部门的214项行政审批项目,取消和降低收费项目21个,对招商引资项目实行“一站式”服务,处处体现出马边“春”的温暖。诚信招商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与此同时,四川省森林茶叶有限责任公司投资2000余万元建成了3268亩有机茶园和有机茶叶加工厂两个,年加工成品茶1000吨,明年可实现上缴税收500万元。投资2000万元年产20吨紫杉醇浸膏加工厂已完成全部安装工作,即将投入生产。公司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1.2亿元,年利润1000万元,上缴税收1200万元。民营经济是马边经济发展的新亮点,通过政策引导,扶优扶强。选择了10个有市场前景的项目和竞争力强的企业,进行重点扶持,31位县级领导对其实行帮包责任制,分类指导,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加大科技投入,近三年来已投入1.089亿元,新上技改项目7个,全力推进“产、学、研”一体化进程,积极搞好科技开发和新成果转化,大大提高了产品的档次和市场占有率。目前,全县新上年产5000吨黄磷、5000吨六偏磷酸纳等7个民营经济项目,都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同时,还培植了打入东南亚、日本、韩国市场的竹笋等出口产品企业,去年实现产值1386万元,同比增长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