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5127|评论: 58

关于【麻辣社区】《巴中论坛》旱谷子网友《今年的地膜玉米》的回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29 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麻辣社区】《巴中论坛》旱谷子网友《今年的地膜玉米》的回复

旱谷子网友:

一、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是玉米避灾、高产的重要技术措施。今年,巴州区继续示范推广,1月13日区里召开了农村工作会议,印发了2010年大春生产通知,区委常委、邵瑜副区长安排了春玉米生产工作,按照部省农业主管部门粮油高产创建和抓点示范的要求,确定了“一圈两线三点”春玉米示范点,通过“一圈两线三点”带动全区推广落实。

二、为了提高盖膜质量,发挥地膜的应有效应,巴州区农业局2月3日召开了区乡农技人员大春生产技术培训会,对盖膜技术作了重点培训,明确了技术要求、农技人员的包线包片包点包盖膜质量包规范移栽的工作责任,要求实地发膜,严禁盖假膜、严禁种子和地膜乱发。

三、在实施过程中,3月11日下午,区委常委邵瑜副区长带领“一圈两线三点”的乡镇党委书记和区级农口部门负责人到平昌参观学习,并于当晚召开了专题会议,再次明确工作责任和技术要求。同时,区里组织了纪委、目督办、农办、农业局、区电视台等相关部门开展了跟踪督查、通报。

四、我们也发现,确有干旱导致少数田块底水不足,因干旱时间太长、墒情不好、土壤较硬的田块盖膜确有差异,并无法移栽,下雨后有的农户将地膜揭开移栽。省市会议后立即在3月25日上午,巴州区农技站组织盖膜乡镇农技站长到平昌辉煌、得胜等地学习,下午区农业局又召开了全体班子成员、下属相关单位和参观的乡镇农技站长专题会议。会议再次要求搞差了的田块要立即整改到位,该栽的要迅速规范移栽,田埂坡台要尽量种满种尽,指导责任要定人定线定段定块,落实了局分管领导带领相关科室、局属相关单位实地督查指导,并将在4月2日左右组织验收。

五、区委常委、纪委书记王茂生同志3月26日上午召开专题会议,组织了由纪委、农办、农业局组成的三个督查组对盖膜质量、移栽进度进行了专项督查。

感谢你对农业工作的关心。

巴中市巴州区农业局


2010年3月28日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41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0-3-29 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要赞一个农业部门的人,群众反映的问题能及时地说明情况,作出回应,加分。各个部门都能这么重视民意,坛里可能尽说些幸福的事儿了:victory:

发表于 2010-3-29 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得好听,不是我说你几爷子的风谅话,你们那个技术人员来农民家,当官的真真为农民解决困惑与困境,有上面是真心为民的呢,下面有没真做到,唉,难说

[发帖际遇]: 2009129每天上招聘会找工作,获得居委会低补金钱18元.  

发表于 2010-3-29 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巴州区农业局关注民声,及时回复的好!

但是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建点义:

政府为了粮食安全,大抓农业生产是对的,农业部门推广技术也是对的。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任何产业有没有发展的价值,有没有必要发展,要看他有没有经济效益,有多大的经济价值和回报。否则,地主、资本家是不会投资经营没有经济价值的产业的。粮食生产(包括玉米生产)也是一个产业,这个产业能不能发展下去,关键的是看这个产业有没有经济效益,有多大的经济效益,其次才是依靠科技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以获取最大的经济回报。

只有社会效益,没有经济效益的产业,任何资本是不会介入的。

在当前物价水平下,如果一个农民或一位农业企业家在农村专职种植经营几亩、十几亩土地,一年忙到头,不能纯收入2-4万元钱,那这个农民就没有任何留恋土地的价值了。

所以你们推广技术,也就很难了。

如果玉米价格国家不再控制,能够达到5元每市斤(按目前的物价水平计算),农民就有积极性了。

发表于 2010-3-29 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地膜玉米作为一项重要的增产技术,能保肥、保水抗旱和提早成熟期有一定的作用!
但对于玉米生产也不是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
比如前一段时间冬干连春旱,地里干得象火食子一样,确实应暂缓盖膜;
任何项目都应充分尊重百姓自愿,不要一刀切,更不要出现拿钱请人给老百好种好,这样导致不少的一部分人依赖思想越来越严重,总认为党委政府、农技人员应该天经地义地给他们种地干活;
老百姓不愿种或不按技术人员的要求去种难道也是这些被派去搞地膜玉米生产的干部的责任?
玉米盖地膜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增产增收的作用,可是总的来说种玉米的经济效益并不高,所以老百姓种植的积极性并不高,这也是搞了这么多年的地膜玉米并没有大面积的推广开的原因(有多少老百姓愿出钱去自己买地膜种植地膜玉米?);
现在所用的地膜在地里的残留很难捡干净又难以腐化,形成的白色污染,年复一年危害多多。
以上建议请市区党政部门/决策领导,市区农业局/领导参考,以便更好的为巴中人民服务!谢谢!

发表于 2010-3-29 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地膜玉米作为一项重要的增产技术,能保肥、保水抗旱和提早成熟期有一定的作用!
但对于玉米生产也不是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
比如前一段时间冬干连春旱,地里干得象火食子一样,确实应暂缓盖膜;
任何项目都应充分尊重百姓自愿,不要一刀切,更不要出现拿钱请人给老百好种好,这样导致不少的一部分人依赖思想越来越严重,总认为党委政府、农技人员应该天经地义地给他们种地干活;
老百姓不愿种或不按技术人员的要求去种难道也是这些被派去搞地膜玉米生产的干部的责任?
玉米盖地膜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增产增收的作用,可是总的来说种玉米的经济效益并不高,所以老百姓种植的积极性并不高,这也是搞了这么多年的地膜玉米并没有大面积的推广开的原因(有多少老百姓愿出钱去自己买地膜种植地膜玉米?);
现在所用的地膜在地里的残留很难捡干净又难以腐化,形成的白色污染,年复一年危害多多。
以上建议请市区党政部门/决策领导,市区农业局/领导参考,以便更好的为巴中人民服务!谢谢!

发表于 2010-3-29 22:59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一位农民我看了后不得不说几句话,对于农村地膜种植地膜玉米在我们农村大力推广是很受我们农民朋友欢迎的,但是农业部门回复的那些恐怕不是很有说服力吧,我只说两点,相信是农村的朋友肯定都能知道的,                                                                                                            
      1.所谓的农技人员下乡到田间地头可能是跟温总理到巴中一样难见到吧.                              
      2.地膜种植地膜玉米,政府每年都有免费为农民提供地膜,我不明白就是为什么只有公路主干道两边的农民可以享受,偏僻的地方,真正需要的地方为什么农民就毛都看不到一条呢                    
     以上言论属个人观点,若有冒犯领导的地方,请勿跨省追捕.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0-3-29 22:59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回复。

发表于 2010-3-30 07:42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回复网友,巴中的其他部门也应该及时就网友反映的问题、建议,给予依法以理的回应。这样才是构建和谐巴中的动力。

发表于 2010-3-30 07: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版回帖需要审核,您的帖子将在通过审核后显示

发表于 2010-3-30 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大家都来讲大实话!

发表于 2010-3-30 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旱谷子”,到底是水稻旱育秧还是北方的小米?

发表于 2010-3-30 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与“旱谷子”的原帖相比看,好象答非所问!?

发表于 2010-3-30 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0-3-30 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地膜玉米”对农民兄弟姐妹虽然没有多大的经济价值(一亩高产玉米的总收入,按目前市场价格也就700-800元人民币,除去各项成本,包括种子、农药、肥料、人工等费用,一亩玉米纯收入不足50元!),但是社会效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还是有作用的。

“地膜玉米”作为一种抗灾保丰收的技术措施,农业部门可以推广。既然是政府搞农业减灾、高产技术样板示范,其实,伸伸展展在每个乡镇的显眼处、交通要道的地方集中搞几块典型,不就行了吗?需要搞得干线公路全线两边视线范围内所有旱地、田埂一片白吗?这样搞,其用意是什么?试问:这样“全线一片白”工作量有多大?农民能接受吗?有领导思考过吗?需要多少纳税人交的钱做保障?个人认为有作秀、捞政绩之嫌疑。

有的农户承包地在公路边,但是主要劳动力或举家外出打工去了,谁去经营这些土地种植地膜玉米?这样不分青红皂白大搞一通,把下面干线公路乡镇和乡镇农业技术部门的工作人员害惨了!

题外话,乡镇农技站2007、2008、2009年,三年绩效工资政府都没有给哟!每位农技干部这几年至少比乡镇公务员和义务教育教师少领工资性收入3-4万元哟。又要马儿跑,又不给马尔吃草,天理难容啊!!!!!

发表于 2010-3-30 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地膜玉米”对农民兄弟姐妹虽然没有多大的经济价值(一亩高产玉米的总收入,按目前市场价格也就700-800元人民币,除去各项成本,包括种子、农药、肥料、人工等费用,一亩玉米纯收入不足50元!弄不好当年若遇到大风天气,还会亏惨!),但是社会效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还是有作用的。

“地膜玉米”作为一种抗灾保丰收的技术措施,农业部门可以推广。既然是政府搞农业减灾、高产技术样板示范,其实,伸伸展展在每个乡镇的显眼处、交通要道、人口流动频繁的地方集中搞几块典型,面积不需要很大,几亩田地就足可以了,能够起到辐射示范带动作用就行了!需要搞得干线公路全线几十公里的两边视线范围内所有旱地、田埂一片白吗?

“全线一片白”,这样搞,其用意是什么?需要多少资金?这样“全线一片白”工作量有多大?农民能接受吗?有领导思考过吗?需要多少纳税人交的钱做保障?个人认为有作秀、捞政绩之嫌疑。

有的农户承包地在公路边,但是主要劳动力或举家外出打工去了,谁去经营这些土地种植地膜玉米?有的农户恰巧承包地全部或大部分在公路边,你叫农民全都种成玉米,其他作物种哪里?这样不分青红皂白大搞一通,把下面干线公路乡镇和乡镇农业技术部门的工作人员害惨了!费钱、费力,还不讨好。

题外话,乡镇农技站2007、2008、2009年,三年绩效工资政府都没有给哟!每位农技干部这几年至少比乡镇公务员和义务教育教师少领工资性收入3-4万元哟。又要马儿跑,又不给马尔吃草,天理难容啊!!!!!

发表于 2010-3-31 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哎?麻烦

发表于 2010-3-31 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巴中农民种植地膜玉米的经济效益分析


【特别提示:以下地膜玉米种植按标准1亩(国家标准667平方米为一亩)农田计算,且排除无大旱灾、无风灾、无水灾、无雹灾,对风调雨顺年境进行分析,种植环境和市场价格均按巴中本地实际水平进行衡量和计算】

一、总投入成本支出:1170元。

    1、购买种子3斤,市场价格30元(平均玉米千粒重300g);
    2、购买复合肥料150斤(底肥100斤,背胞肥50斤),市场价格180元(市场最低价格都需要180元以上,效果质量稍微好点的复合肥料一般150斤都需要250元左右,农家有机肥5000余市斤不计入价格成本);
    3、施农药3次,农药的市场价格30元(两次防虫,一次防病);
    4、农膜1斤、地膜5斤市场价格30元;
    5、劳动力成本:18个工日×50元/工日=900元。(如果雇工请劳动力做,还不包括烟、酒、生活费等)。
        ⑴挖地、整地、育苗需要4个工日;
        ⑵开沟、施肥、垒厢需要4个工日;
        ⑶盖膜需要1个工日(简易盖法一个工日可完成。如果严格按照技术标准盖膜,至少需要2个工日);
        ⑷打孔移栽玉米苗需要2个工日;

        ⑸日常管理需要2个工日(包括喷农药2次、化学除草或人工除草等);
        ⑹施背胞肥需要1个工日;
        ⑺从田间收获到背运到晒场需要1个工日;
        ⑻砍玉米秸秆并背离田间需要1个工作日;
        ⑼脱离玉米棒子需要3个工日(每亩按3000个玉米棒子计算,人工手工操作脱离,每个玉米棒子连开易头、剥米、速度快的需耗时30秒钟,需要25小时,每天劳动工时按照国家标准8小时计算也就3天多,算3个工日;如果机器脱离也需要100元左右的工时、电或燃油、机具磨损折旧等费);
        ⑽背运及翻晒需要2个工日。(如遇收获翻晒时天气不好,阴雨天多,两个工日是完不成的。)


二、总回报收入:1050元。

    按地膜玉米平均产量1050斤(每个玉米棒子16行×35粒/行=560粒×300g/1000粒=186g≈3.4两,毛算收获3.5两干玉米籽,每亩3000株。普通露地玉米单产平均900斤左右。),按目前的市场和物价水平,1050斤×1.00元/斤=1050元。

三、成本效益分析:-120元。(亏本经营

    农民种植一亩土地的地膜玉米总计除去成本后的毛纯收入:总收入1050元-总支出成本1170元=-120元(倒亏120元)


    看看这些具体详实的数字,只能说明农民种的地膜玉米面积越多,亏的越多。农民实在是没有办法继续种植玉米了。

    唯一有效且可操作的办法就是提高玉米价格。如果玉米价格能够达到3-5元每斤,那么种植地膜玉米就目前的消费物价水平还是有利可图。而提高玉米价格,农民是无能为力,只有靠政府。因为粮食价格是国家在宏观调控和掌握,只有依靠国家调高玉米收购价格,使农民种田有所收益,农民才会有积极性投资投劳种植地膜玉米了。

    另一个办法,如果国家为了保持国内粮食价格稳定,不提高玉米价格,那么政府就应当高额补贴种植地膜玉米的农民,每亩玉米田由国家无偿补助农民3000-5000元。但是这个巨额款项国家财力目前可能拿不出来,所以巨额补贴种植地膜玉米的农民是不现实的。

     读了这篇分析短文,你有什么想法?欢迎拍砖。

(2010年3月30日于巴中。本文系楼主原创,仅限巴中论坛讨论使用。未经作者允许,不得转载、引用文章或段落、引用数据于其他媒体。特此申明。)

本主题由 男国之春 于 2010-3-31 13:16 审核通过

发表于 2010-3-31 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发展地膜玉米确实应该算经济账,这项技术推广了10年左右了,为什么群众不能自觉自愿推行,应该研究实际情况,不应该只是研究领导的要求和文件的规定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