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的开荒与栽种,成片的桑树在山坡上茁壮成长,绿油油的桑叶随风摇曳,仿佛一片绿色的海洋。2023年9月,农场迎来了第一季蚕的试养。当白胖的蚕宝宝爬上桑叶,发出沙沙的进食声时,王建华激动得热泪盈眶。这一季养蚕大获成功,洁白的蚕茧堆满了仓库,不仅为农场带来了可观的收益,更让周边的村民看到了希望。 “以前在家没事做,只能守着几亩薄田,现在在农场干活,每个月都有稳定的收入!”村民张大哥高兴地说道。农场的成立,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无论是桑园管理,还是蚕房照料,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留守妇女、老人纷纷加入到农场的工作中,他们在这里找到了生活的新方向,也让家庭的经济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作为农场发起人和创始人的向波,一直与幺舅王建华讲:我们始终要坚持“不给政府添麻烦,不拿政府任何补贴”的原则。 向波也凭借自己在深圳创业积累的资金和资源,全身心投入到农场的建设中。他深知,只有依靠自身的实力,才能打造出真正坚实的乡土企业文化。为了保障村民的利益,他总是按时支付土地流转费和工资,从不拖欠。在他的带领下,农场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已达300万元。 2024年,农场迎来了第二季养蚕。此时的桑树枝条已经发散到3根,长势愈发旺盛。王建华带领着工人们精心照料着每一棵桑树、每一只蚕宝宝,严格把控养殖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在他们的努力下,第二季养蚕的产量和质量都有了显著提升。 到了2025年,第三季养蚕也顺利开展。如今的桑树枝条已发散到5 - 6根,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王建华深知,种桑养蚕的道路还很长,他不断探索新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模式,致力于提高蚕茧的品质和产量。同时,他还积极与科研机构合作,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为农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为了农场的长远发展,王建华也在不断培养人才。他定期组织员工参加培训,传授养殖经验和技术,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在他的带领下,农场培养出了一批技术过硬、责任心强的骨干力量。“我们要给员工高收入,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也要坚持高标准,打造优质的农产品品牌。” 如今,一个蚕桑品牌:蜀山丝路,在这片土地上慢慢映入大家的眼帘和视野,这也是向波在深圳时注册的商标名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