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480|评论: 0

[信息动态] 周末戏相逢 | “南国牡丹”再放光芒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5-11 01: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周末戏相逢 | “南国牡丹”再放光芒



2025-05-09 17:08:33 来源: 福建旅游




图源:龙岩市汉剧传习中心

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千百年来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世界。其中,地方戏曲犹如璀璨星河中的繁星,各具特色,光彩夺目。
闽西汉剧,作为福建地方戏曲的瑰宝,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在戏曲舞台上独树一帜。



闽西汉剧《百姓镇轶事》剧照

图源:文旅武平



闽西汉剧是福建省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属西皮 、二簧声腔体系,旧称外江戏,亦称乱弹 ,主要流行于闽西、粤东、赣南、闽南、台湾等地,影响遍及东南亚地区。



清代乾隆年间,乱弹流入闽西后,不断吸收当地方言和民间音乐,于嘉庆年间逐步衍化成闽西本地的地方戏曲剧种,上世纪30年代初定名为汉剧 ,50年代末为与湖北汉剧相区别,正式改称闽西汉剧,闽西汉剧有着“南国牡丹”之美誉。



清乾隆、嘉庆年间角色行当尚不齐全。光绪年间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已形成一套完整的、基本定型的角色行当体制。现行的是“四门”:生、旦、丑、净;“六行当”:生、旦、丑、公、婆、净;“九个行当”:小生、老生、青衣、乌衣、花旦、老旦、丑、红净、黑净的角色行当体制。



同时,闽西汉剧各行当表演身段,受闽西木偶戏影响较深。如大花、目行、老生、净行等一些表演身段,都有明显的模拟木偶表演的动作。



闽西汉剧的乐队建制与其他皮簧剧种有明显区别,它以吊规、提胡、扬琴、小三弦“四大件”为基础,加上椰胡、中胡、阮、竹笛、唢呐、号头等民族乐器。乐器中的吊规、大苏锣极具特色,吊规状如牛角,又名牛角弦,发音高尖、清脆,是闽西汉剧的领奏乐器;大苏锣直径80公分左右,重十七、八斤,体积巨大,奏出的音乐古朴幽雅,舒缓悠扬。



以上5图源:闽南戏曲艺术中心

2006年,闽西汉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闽西汉剧历经300年薪火相传,前有老一辈闽西汉剧人的坚守,后有年轻力量的注入。闽西汉剧历经多次起落,一直保持蓬勃生命力,离不开一代代人的接续奋斗,更离不开闽西汉剧扎根的文化土壤。



武平县汉剧团成立于1957年,乘着新中国成立的春风,汉剧逐渐进入蓬勃发展时期。



而后,在多元化娱乐形式冲击下,汉剧市场急剧萎缩,演出减少,人才流失严重;加之由于历史原因,闽西汉剧的相关资料不多,现存剧本、唱本存量极少、人才短缺等各种因素导致闽西汉剧面临的生存压力更为严峻。



以上3图源:福建档案

加强阵地建设成为第一要事。2012年,武平汉剧团更名为“武平县汉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并成立武平县汉剧艺术传习基地,汉剧保护传承工作被纳入县级规划。武平汉剧团还有了崭新宽敞的练习场地和表演场地。



闽西汉剧振兴,人才是关键。每隔数年,中心都会与相关院校合作,委托培养定向委培生,目前已经培养3批。近年来,与梅州市艺术学校合作委托培养的15名新人即将入职中心,为武平汉剧注入新鲜血液。



远不止于此,武平在兴贤坊文化街区特意设置了梨园展示基地,每周三、周五、周六晚上在梨园进行汉剧表演,既为闽西汉剧提供了展示舞台,也为武平人民带来了视听盛宴。



“舞台”已经搭建好,那就只欠“东风”。近年来,武平县汉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通过打造社交平台,开展“闽西汉剧进校园”等活动,在年轻群体中扩大影响力。



以上4图源:武平发布

当闽西汉剧与短视频网络平台碰撞绽放出不一样的精彩,当即就被刷屏。年轻演员、年轻观众、年轻的传播方式,正全方位地注入这一古老的地方剧种,赋予更多的可能。如今,剧场里的年轻面孔已占到观众群体的40%左右。


图源:福建日报




去年,第九届福建艺术节暨第二十九届全省戏剧会演上,武平县汉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携《魏侃夫》为观众呈上一道饱含地方特色与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大餐。



《魏侃夫》的故事源于元末明初武平县一位真实历史人物,其生前事迹因其高尚品德和牺牲精神而被武平民众代代传颂。该剧的创作团队,武平县汉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将这一深厚的民间文化资源转化为了舞台艺术作品,不仅展现了戏曲艺术的传承,更体现了对本土历史文化的尊重与创新。



当晚,福州大戏院内座无虚席,随着一阵悠扬的乐曲响起,大幕缓缓拉开,闽西汉剧《魏侃夫》正式拉开序幕。舞台上,演员们身着华丽的戏服,以精湛的演技和生动的表情,将剧中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魏侃夫饰演者以其深沉的嗓音和坚定的眼神,将角色的正直与无私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面对百姓的求助时,他的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让观众感受到了他内心的善良与担当。而当他被诬陷、面临生死抉择时,又通过细腻的表演,将魏侃夫的无奈与悲壮表现得深入人心。



武平县汉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的成立,为闽西汉剧的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该中心不仅致力于挖掘、整理和传承传统剧目,除了《魏侃夫》,还注重创作反映时代精神的新剧目,如《走出围屋》《百姓镇轶事》等,不断尝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平衡,推动戏曲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闽西汉剧的历史发展,见证了戏曲艺术在地方文化土壤中的生长与壮大,也反映了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文化的交融与碰撞。《魏侃夫》的诞生,正是这一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不仅体现了闽西汉剧的艺术追求和创新精神,也承载了闽西人民对本土文化的深厚情感。通过对《魏侃夫》的深入解析,我们得以窥见闽西汉剧的深厚底蕴,以及戏曲艺术在地方文化传承中的独特价值。



以上图源:武平县汉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




ipLocation.f6d00eb.sv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