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放归宿假,有好几个学生离校较晚,他们以为老师走了,便钻进黑压压的柚子林,摘取黄橙橙的柚子以饱口腹。我也和几个同学参与其中,一人摘了一个。谁知被一个工友抓住,柚子没收了,还把我们送到康老师那里接受处理,谁知康老师却心平气和地说:“下周我去向校长检讨。”同时让我们早点回家,别让家长惦记。后来,他又找我们几个谈话,说学校的柚子树、教学楼、魁星阁都是不可多得的“古董”,要晓得珍惜和爱护。老师的所为和谈话,深深打动了我们。大约在毕业前的那一年初,一场大风雪降临,柚子树被吹倒压弯,全班同学都自觉投入抢救行列。事前没有人动员,事后也没有人讲评,但每个人特别是曾经偷摘柚子的几个同学,都觉得是自己应该做的。我甚感这一举措的动力源,无不关联康老师的所作所为和教育感化。
在学校时,我对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十分喜爱。一次,向同学借了本批判《水浒传》中梁山好汉“忠义”形象,宣扬“尊王灭寇”思想的小说《荡寇志》,利用课余和午睡时间偷看,一不注意,被康老师发现缴了书。当时,我紧张极了,因为这本书在那个年代是禁书。几天后放归宿假,康老师把我叫到他宿舍,没有批评,而是让我讲讲读后感。我抬头看了老师一眼,什么也不敢说。没有想到的是,康老师却缓缓谈起他对这本书的看法,并语重心长地说:“多看课外书是好事,但对这类书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看书更不能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说完,就把书还给了我。这件事着实让我又惊又喜又感动,很久也不能释怀。临毕业时,我和同学罗仲清在午休时间偷看古典小说《镜花缘》,又被康老师发现收了书。隔日,老师仍然把书还给了我们,并说:“要爱惜自己的眼睛,不要睡在床上看书。”几十年后的一次师生聚会上,我与老师交谈时才知道,康老师是鼓励学生课外阅读的,只是希望我们合理安排时间、地点和阅读方式,不要影响休息和身体健康。
康老师对我们的爱,不仅体现在学识教授和品德指引上,而且在生活上也是无微不至。我们入学时正逢国家三年困难时期,每天供应每个学生8两大米。各班生活委员按照一日三餐233的比例分配,将大米分装在学生自备的土碗中,由学校食堂蒸熟后就着简单的蔬菜食用。在一个月一个人只能供应半斤猪肉,蔬菜又大多是红苕藤、玉荷叶、厚皮菜,少油缺肉的情况下,一天的定量口粮,让我们普遍感到填不饱肚子。爱莫能助的康老师却耐心地对我们讲:“吃饭前大家先多喝点汤,有些饱胀感才开始吃饭。”还要我们多吃点蔬菜充饥等等。有时,到了放学前的最后一节课时,康老师还会讲些简短愉快的故事,以此转移大家的注意力,让同学们在精神上切换早已饥肠辘辘的感觉。那时我想,康老师的良苦用心一定会在我们身上生根发芽的。
(《临邛文化》配图):邛崃二中迁入师范学校(原邛崃东安中学)后,成为历届高考考点。图为2012年高考期间,守候在邛崃二中考点外的学生家长。
《临邛文化》配图:1973年10月26日,邛崃师范七三级工农兵学员,在具有华西大学风格的教学楼前拍的毕业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