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5059|评论: 2

复兴文化,先复苏人性:从“老人倒地扶不起”现象谈起

[复制链接]

2022年优秀网友 2021年优秀网友 2020年优秀网友 2015年优秀版主团队 2016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24-7-25 02: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复兴文化,先复苏人性:从“老人倒地扶不起”现象谈起



               谢歌说事

      在探讨文化复兴的宏大命题时,人们往往聚焦于历史的传承、艺术的创新以及科技的融合,却容易忽视一个更为基础而深刻的层面——人性的复苏。文化,作为人类精神世界的集中体现,其繁荣与衰落,实则是人性光辉与阴暗面的映照。因此,要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首先应该是文化的复兴,那么,首先就要从复苏人性做起。

       近年来,“老人倒地扶不起”的社会现象频繁发生,这一看似简单的道德困境,实则深刻揭示了人性中的冷漠与恐惧。当一位老人无助地倒在地上,周围的人群却犹豫不决,甚至选择视而不见,这不仅仅是对个体的忽视,更是对人性善良本能的背离。

       以“彭宇案”为例。在探讨文化复兴与人性复苏的议题时,我们不得不提及那些触及社会道德底线、引发广泛讨论的案例。其中,“彭宇案”便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例子,它深刻揭示了当前社会在人性复苏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同时也为我们思考文化复兴的路径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640

       “彭宇案”发生在2006年的南京,当时64岁的徐寿兰老人在公交站不慎摔倒,而路过的彭宇伸出了援手,将老人扶起并送往医院。然而,这一原本充满正能量的行为,却最终演变成了一场关于道德、法律与人性的社会争议。老人及其家属坚称彭宇是撞人者,要求赔偿;而彭宇则坚称自己只是做好事,并未撞人。案件经过多次审理,最终法院以“常理推定”为依据,判决彭宇承担部分责任,并赔偿老人一定金额。

      “不是你撞的,你干嘛去扶她?”彭宇案的主审法官王浩一句话,让法治中国的社会风气倒退了整整40年,之后大众不敢扶起摔倒的老人,因为怕被讹。而且,直到今天这个“梗”还在网络上广为传唱,人心冷漠了,也散了。一遇到某地哪怕是自然灾害的捐款,人们都会拿这个梗嘲讽:大水不是你引发的,雨水不是你下的,你为什么要捐款。由此可见,彭宇案的后遗症有多大?带来的是怎样一个负面的社会效应。
640

      人性的冷漠贯穿了整个“彭宇案”,公众对于彭宇行为的质疑和指责,反映了对现实中人性的冷漠与恐惧。在不确定的情境下,人们往往选择明哲保身,避免卷入可能的麻烦之中,这种心态无疑加剧了社会的冷漠氛围。“彭宇案”的核心在于,道德困境的凸显。当做好事可能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法律责任时,人们是否还会选择伸出援手?这一问题考验着个体的道德勇气,也反映了我们今天的这个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状况。

     此外,法院在判决中采用的“常理推定”方法,试图在缺乏直接证据的情况下还原事实真相。但这种推理方式却引发广泛争议和质疑,它让人们开始反思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保障公正与弘扬道德之间找到平衡点。

      “彭宇案”对文化复兴的启示

     复苏人性是文化复兴的前提。“彭宇案”提醒我们,文化复兴不仅仅是艺术、科技等领域的繁荣与发展,更是人性光辉的复苏与弘扬。只有当我们每个人都能够秉持着善良、勇敢、正直的品性去关爱他人、服务社会时,我们才能真正迎来文化的全面复兴。

      加强道德教育与社会引导。为了防止类似“彭宇案”的悲剧重演,我们需要加强道德教育和社会引导。通过宣传正能量、树立道德典范等方式来激发人们的道德情感和责任感;同时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机制和法律制度来保障做好事者的权益和安全。

      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文化复兴还需要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作为支撑。我们需要倡导诚信、友善、互助的价值观来凝聚社会共识和力量;同时加强舆论监督和社会评价来推动社会风气的不断改善和提升。

      “彭宇案”作为一个具体案例为我们思考文化复兴与人性复苏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启示。让我们明白,只有当每个人都能够勇敢地站出来做好事、传递正能量时,我们才能真正迎来一个充满爱与温暖的社会,也才能为中华文化的全面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除了“彭宇案”之外,还有许多类似的案例可以借鉴,这些案例同样反映了社会在道德、法律与人性方面的困境与挑战。

      比如“张衡案”。时间是2008年6月16日。地点:西安街头。20岁的河南小伙张衡见一位老人倒在地上,便好心去扶起来。然而,老人却抱住他,坚称是他倒车时撞上的。尽管事发现场有很多人证明张衡是冤枉的,却没人愿意出具书面证据。这一事件引发了公众对于“扶老人”问题的广泛讨论和反思。

      那么,面对老人到地还敢不敢扶?答案是:敢。

     2023年,天津一位名叫李艳红(化名)的女子真敢这么做,她扶起一位倒在地上的老大爷,并将其送到了医院,甚至还自掏腰包垫付了5000的医药费。结果老人竟反诬是她撞倒的自己。
640

     彭女士案:时间:2009年8月8日。地点:贵州省都匀市夜市摊附近。彭女士驾车路过夜市摊时,因堵车而停车并扶起了一位摔倒在路边的老太。然而,老太却突然抱住彭女士轿车的后视镜,坚称是彭女士撞的她。幸运的是,最终通过媒体的帮助找到了证明彭女士无辜的目击证人。

       肖雨生案:时间:2010年12月16日。地点:深圳市福田区益田村。78岁的市委组织部老干部肖雨生在小区里跌倒,然而保安和路人却无一上前搀扶,导致老人面朝下溘然逝世。这一事件引发了社会对于冷漠现象的强烈谴责和反思。

       阿华案:时间:2011年7月15日。地点:广东省肇庆市。青年阿华在扶起倒地的70多岁阿婆后却遭诬陷。在警方提出要调监控录像后,老人和家属才主动澄清自己摔倒与阿华无关。这一事件再次凸显了“扶老人”问题的复杂性。

      殷红彬案:时间:2011年8月27日。地点:江苏省如皋市张黄立交桥。司机殷红彬在驾驶途中看到一名年迈的老人摔倒在高速公路上,他停车将老人扶起并交由路过村民送医。然而,老太随后却指认殷红彬是肇事者。幸运的是,车内有监控录像记录了整个救人过程,最终证明了殷红彬的清白。

      许云鹤案:时间:2011年6月16日。地点:天津市。市民许云鹤因搀扶违章爬马路护栏摔倒的王老太而被起诉至法院,最终被判赔10万余元。这一案件被不少网友称为翻版的“彭宇案”,再次引发了社会对于“扶老人”问题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类似这样的案件实在是太多了。以上这些案例,都反映了在当前社会环境下,“扶老人”这一传统美德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在考验着个体的道德勇气和责任感的同时,也促使我们深入思考如何在法律与道德之间找到平衡点,以更好地弘扬社会正能量和推动社会进步。

      在这样的情境下,我们不禁要问:

      是什么让我们的心灵变得如此坚硬,以至于连最基本的同情心都失去了?

      答案或许复杂而多元,但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便是社会风气的恶化与人性光芒的黯淡。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往往被功利主义所驱使,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了精神世界的滋养与建设。这种价值观的扭曲,不仅导致了人际关系的疏离与冷漠,更让人们在面对道德抉择时,更多地考虑个人利益而非社会责任与良知。

      然而,文化的复兴,正是要唤醒这种被遗忘的良知与责任感。文化,是历史的记忆,是民族的精神家园,更是人性光辉的璀璨展现。它不仅仅是诗词歌赋、书画音乐等艺术形式的集合,更是一种深植于人心、指导人们行为准则的精神力量。因此,当我们谈论文化复兴时,实际上是在呼唤人性的回归与升华。

       要复苏人性,进而推动文化的复兴,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首先,要加强道德教育,培养人们的同情心、责任感和正义感,让人们在面对道德困境时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其次,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倡导诚信、友善、互助的价值观,让人们在相互关爱中感受到人性的温暖与力量。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法制建设,为道德行为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让人们在维护社会正义时无所畏惧。

      “老人倒地扶不起”的现象,虽然只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缩影,但它却深刻地揭示了人性复苏与文化复兴之间的紧密联系。只有当我们每个人都能够秉持着善良、勇敢、正直的品性,去关爱他人、服务社会时,我们才能真正迎来文化的全面复兴和社会的进步。

       那么,提问:大街上遇老人倒地,你敢扶吗?我觉得我敢扶,但也希望现场有人录像取证帮我后面解围,毕竟我也怕被讹。
      欢迎评论区留言。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20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2022年优秀网友 2021年优秀网友 2020年优秀网友 2015年优秀版主团队 2016年优秀网友

 楼主| 发表于 2024-7-25 02:44 | 显示全部楼层
@值班编辑 我觉得这个能引发全社会广泛讨论的问题值得社区首页置顶。谢谢支持!

发表于 2024-7-25 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性复苏,法律不支持。那么多被帮助反污救助者的祸害,法律惩罚他们了吗?
加强道德教育与社会引导……倡导诚信、友善、互助的价值观……宣传正能量、树立道德典范……这些做少了吗?都是空了吹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