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世明,一个老人令人敬佩的人生丹青
-----参加新书《艺道春秋》发布会随感
我认识黄世明老师已经很久了,黄世明老师的职业是医生,在中医院坐诊,所谓悬壶济世,但同时也是一个人的生存需要。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科协工作,当时成立了以市中医院为主体的学术团体--邛崃市中医学会。他们的中医学术活动非常活跃,每年都要出一本论文集。黄世明老师是论文集积极编纂者和撰稿人。我印象很深刻,后来听说,他的很多论文还在省市专业的学术刊物上发表。
我去中医院请他看病,总看到他的办公桌上摆着宣纸等文房四宝,墙上用夹子挂着墨迹未干的书画作品。我对书画一窍不通。我们有时候谈些中医学会的事情。对于他画画,我一直认为是他闲暇之余的打发时间的爱好而已。
大概到了本世纪初,我因为有些事情经常到成都,有时候连续几天,天天赶公交车来回。我多次在车上碰到黄世明老师,那时候,他好像应该退休了吧。他这么频繁到成都,我感到奇怪,于是问他,到成都办啥子事情。他说,他到成都学习书画。只能赶公交车跑通学,他好像还说过,他的年龄还比有的老师的年龄都大。我突然想到他办公室里的那些墨迹未干的书画作品和工具,看来,那不是他闲暇之余的打发时间的爱好,而是他一生里的一种追求。我对他的敬佩之感油然而生。
后来,大概我的家与他的家在一条路线上,我们经常碰面,他经常夹着一个不知道什么年代的破自行车,我也如此。两个糟老头见面,也没有什么多说的。互相问问好而已。有时候,我们会伴骑一段路,有时候,我们又会推车走一段路。谈话的内容,也是天上地下,不痛不痒。但没有听到他的书画事情。
他,脱顶,头周边都是白发,不太修边幅。他不说话时,给人一种严肃而不可靠近的感觉。但他一旦与人交谈,与语言发出同时会是洋溢满面的笑容,还透露几分腼腆。使人会突然产生对他的亲近感。
他是临邛古城的一个骑着破自行车的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老人,就是过闹市区,恐怕没有一个人会注意他,也不会引起别人的注意。
元宵节那天,我在白鹤山的邛兰节现场,环境嘈杂,他给我打了三次电话,邀请我参加他的新书《艺道春秋》发布会。我都没有听到电话铃声,后来我打过去,占线。
他后来打过来了。他除了表达邀请之外,还谈了关于出版《艺道春秋》的事情。他说,他都八十高龄了,《艺道春秋》可能是他一生里最后一本书了。他说,他是带着手和腰的伤痛来完成的,其过程非常痛苦。他说,他终于完成这件事情,一生无憾了。至于对新书如何评价,那是其它人和后人的事情了。最后,他向我背了我们少年时代流行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书中,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关于生命意义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黄世明老师特别强调,他就没有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
听完他的话,我陷入了沉思。关于生命意义的讨论,在六十多年代前,或者从一个年轻人口里说出,是很平常的,但在今天,由一个八十岁的老人说出来,不知为什么,我总有点惊诧的感觉。
第二天,我参加了黄世明老师的新书《艺道春秋》发布会,很多人谈到了黄老师对艺术的执著追求的故事,其实对我的感觉,这也是黄世明老师对生命意义执著追求的故事。晚上,我翻看了黄世明老师送给我那套书。分为花鸟,山水,长卷,文集四卷,书重达六斤多。我对绘画完全不懂,不敢妄做评论。但我觉得,这是画,其实是黄世明老师用丹青来描绘自己生命的意义。
中国古代关于鼓励老人老有所为的名言很多。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如此等等。每个人都会背。但真正践行的却少之又少。
黄世明老师是少之又少中的一个。这是因为他对生命的意义有自己独特的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