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460|评论: 0

[散文随笔] 春华秋实誉八方 禺草号汉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1-8 12: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889d4de0-7d20-11ee-9476-27bd83c8b1b2.jpg
汉阳县柏泉石潭泾景致
记得那是一个五彩斑斓、层林尽染的好日子(2017年九月)。武汉市东西湖区柏泉街三甲张氏家族,为了将“东西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张三异传说”,晋升成“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进一步扩大宣传,特请湖北电视台摄制组实地进行拍摄。我和传忠被邀随摄制组前往石潭泾、东流港二座石桥遗址进行拍摄。按照史料上遗址的记载,我们先后来到张柏公路严家渡桥附近(东流港桥遗址)和金银湖街东部的径河(石潭泾桥遗址)。
原东流港石桥在现严家渡桥的附近。严家渡是链接金银湖街,经泾河街,通往汉口的重要枢纽。严家渡桥,便捷了湖区的交通,发展地方经济更是功不可没。这桥除了与外界链接便于行走外,每天往来的车辆更是川流不息。为了保证此桥的安全,前些年还建造了限高护栏。自“硚孝高速”建成通车,武汉到孝感的车程,从50分钟压缩至20分钟以内。使孝感正式纳入武汉半小时经济圈内,使经济圈内的文化交流领域更大,也越来越便利和流畅。
在此建“硚孝高速(严家渡)桥”以来,新桥从老桥上飞架而过,二桥相交叠加,这特殊的造型效果(新桥上,旧桥下;老的严家渡桥,基本覆盖在新桥的阴影中),吸引不少前来观看和摄影的游客。
西湖畔的柏泉乡,植被葳蕤非常美,随处可见绿得醉人的树林,那里有四季常青的松柏、高大挺拔的白杨;最美要数河滩、湖岸上万条丝绦的柳树,舒展出黄绿嫩叶的枝条,在微微的春风中轻柔地拂动,就好像一群群身着绿装的仙女在翩翩起舞。严家渡(桥)两岸景致更不例外。

cc706ed0-7d20-11ee-9476-27bd83c8b1b2.jpg
金银湖街现石潭泾桥
[赞柏泉]
层林尽染果飘香,仓箱可期亟待忙。
日新月异绵不断,春华秋实誉八方。
为了寻觅最佳拍摄位子,摄制组的师傅们扛着摄影机桥上桥下前前后后地跑,最终找到合适的角度(位子),才拍下这段相交叠加的影象。走近河岸,只见两岸绿树成荫河水流湍急,河床的宽度超出我的想象。想当初,在工具极其简陋,无机械设备情况下全靠人力,要建起一座这样的大石桥,别的不说,运输这样大的石条,运输上就够呛,更别说建桥铺路了。柏泉三甲张氏先贤们竭尽全力,经过五百四十余天的风雨、拼搏,先后建起两座彩虹般的大石桥。看着这崭新的大石桥,湖区民众心中之美,如唐·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中描述: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人们赞誉心存天,鬻产为民的鹄严公(讳叔珽),身为官者,当为民,休言权力在手中。《史记・货殖烈传》:“农工商贾畜长,固求富益货也。此有智尽能素索耳,终不余力让财矣。”为乡里民众办事,更应事必躬亲尽心尽力。
百湖之市的武汉三镇,其中带岭的地名较多,由此看来武汉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山水之城。 这里河流纵横,湖泊港叉颇多.以修桥铺路行善积德之人,历史上涌现不少 ,仅柏泉乡一带就有二三十座。沧海桑田白驹过隙,可叹,现知晓已寥寥无几,如唐杜牧《江南春》描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顺便提提这个“岭”字,“岭”《说文解字》中解释道:“岭,山道也”,即:有路可通行的山为岭;连绵不断的山也称岭。在我国的五岭是长江与珠江流域的分水岭及周围群山,它是中国最有名的“岭”,即:长江与珠江流域之间的一组山脉。其横亘在湖南、广东、广西和江西四个省份的边境地区。五岭的具体名称包括乌风岭、骆驼岭、梅花岭、燕支岭和凤凰岭。“岭”字的五行属土,古人认为用“岭”字取名,是大吉大利,所以“岭”字不仅用于人名,还广泛的运用到城市、乡村中的地名。

柏泉印象(0).jpg
武汉市东西湖区柏泉街景
三镇既然素有山水之城美誉,那就少不了供人出行的桥了。下面作重谈谈武汉西北域,汉江、汉北河、府河汇集之处的汉阳柏泉乡(现属东西湖区柏泉街)两座让湖乡民众便出行,加促经济繁荣、展扩视野,学知识奔仕途的希望之桥——石潭泾和东流港两座石桥。
据政协东西湖文史办学习委员会编著《纵览东西湖》:东流港石桥位于东西湖径河街横跨东流港,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前后,汉阳丰乐里(柏泉)人广西右江道周世匡创修,后由同里乡绅张士彦、李天康继修,同里张叔珽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捐资重修,历经五百四十余天酷暑寒冬,战天斗地的拼搏,次年冬季终于竣工。桥长32丈,高一丈、宽1丈。民国初尚存,后毁。旧址或在今张柏公路严家渡桥附近。
石潭泾石桥位于东西湖区金银湖街,径河东部,横跨径河。明清时期亦称石潭泾,故名。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前后,汉阳丰乐里(柏泉)人广西右江道周世匡创修,后由同里乡绅张士彦、李天康继修,同里张叔珽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重修,次年竣工。桥长98丈,高15尺,宽12尺。1920年尚存,后毁。旧址在当下东西湖区金银湖街,径河东部。有人认为金银湖红石桥即石潭泾石桥,此说难通。
《東流港石潭涇二橋紀略》:東流港、石潭涇二橋溯(始)創造之初,基未審權輿(官方及有关文字具体时间记载)何日(所建)。訪父老(四邻乡亲)之傳說(世代口口相传),猶能歷數(还能道出)當年。建沙中蹲鴟(建桥时,大伙在残墩上喝酒猜拳情景),僉(大家)曰:周副使遺跡猶存(这是周副使建桥的遗迹)。修水上懸磴(石桥),眾謂:先大夫(祖父恢浩公),宏功難泯(功不可没)。嗣(通假字同“继”)是頹敗更新,則(还)有李君名天康(与恢浩公一同捐资修缮者),過此(待以后同“又”)騫崩(亏损坍圮,一般指崖岸建筑或堆砌物的倒塌)繼理(往后)。曾無他氏(再无他人过问)。

eb4d1990-7d23-11ee-9476-27bd83c8b1b2.png
东西湖区柏泉街严家渡桥
嗟乎,年未(尚未)及百已凡三(近百年来修桥之念从未放弃)。今牽車服賈①而來,仍褰(提起)裳(裙裤类)以興歎(为此感叹),至乘堅策肥②而至,複(照样)濡(打湿)軌之是憂(忧虑、烦恼)。珽己亥(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自吳(江浙一带,这里指卸徽州东流县令之职,擢升徽州府丞之时)歸裏(指回柏泉),過石涇而流連(滞留)。癸卯(雍正元年1723年)由燕返家,渡東流而感慨(燕赵,京师。这年五十九岁的鹄严公③因病从京师回,鬻产建祠堂。按《族祠碑记》:方卖地经营都门,顶补信,至兼程北上,淹留数月复思,穷达有命。支祠堂不修,其心不安,族祠不建其愿未遂......)傷哉!締造盡付波臣(原指水族,这里指溺水者)痛矣!繼修全歸河泊(官名,河道总督等)。欲,仰承夫先志,不惜捐金,苟有濟於斯人。寧辭鬻產,糾工(动工)在甲辰(雍正二年1724年)之夏,觀成(建成)於乙巳(雍正三年1725年)之冬。摘自:《徽州府丞张公年谱·二石桥公碑记》、《纵览东西湖》、《东西湖印象》。此乃:“行善人乐我亦乐。天地且厚人,人不当自薄。”凡成大事者,必豁达乐善好施,心怀自信,逆境中坚持奋进才是。天生我材必有用,说的就是这个理。

柏泉古井月牙村.webp.jpg
东西湖区柏泉街古井月湖村
顺便提下金银湖的红石桥,位于金银湖街先进大队。因红石铺桥面,桥呈红色故名。引桥和正桥全长约2公里,正桥为3孔石拱桥,中间大孔、两边小孔。主要链接古道——黄陂区刘新集过府河、塔耳头、栓马墩后达汉口,建于何时不详。由于地质原因1930年前即淤于水下。遗址现为养殖基地。
有关资料还记载道:“东西湖区金银湖畔有座沉陷的古石桥,见过该桥的李鸿年老人讲,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桥上人头涌动,桥下百舸争流,北岸的张家台旅店很多,来往客商络绎不绝,热闹的很。位于东西湖区径河街的径河,明清(朝)时期,此河称謂石潭泾,横跨石潭泾的这座桥,就叫石潭泾桥。史料记载:此桥由明代汉阳县丰乐里人(柏泉农场和东山农场巨龙岗)周世匡创修建,清初同里张叔珽于雍正二年(1724)夏至雍正三年(1725)冬重新修建。该桥长98丈,高15尺,宽12尺。民国初尚存,后毁。
《武汉地方志办公室,武汉古桥》还有一份资料:“石潭泾桥于明朝崇祯二年(1629年)由广西兵备副使右江道周世匡(柏泉人)始建,明朝崇祯十五年(1642年)丰乐里乡贤张士彦加固整修。清雍正二年(1724)夏,汉阳县丰乐里人、徽州同知张叔珽自筹巨资,动工修复石潭泾桥(在今金银湖街石潭泾东部),历时一年半载,雍正三年冬季完工。石潭泾桥长98丈,宽12尺,高15尺。 ”

c2ff0630-7d21-11ee-9476-27bd83c8b1b2.jpg
东西湖区柏泉街茅庙集
邑地还流传着一个“神仙桥”的故事。不知多少年前(好像是明朝成化年间),那时汉上湖区还没有桥,外出全凭舟船十分不便。当地有个乐善好施的张员外,总想建桥,以解决民众疾苦。这天,他终下定决心,变卖家中的财产,凑够了五千两银子。买回上好的石料,召集四邻八乡的能工巧匠建桥,以造福湖区内的父老乡亲。果然,老天爷及工匠们均不负厚望,七七四十九天后,终于一座长两丈半,宽八尺的石拱桥建起来了。兴高采烈的乡亲们,凑钱请了戏班子,在桥头搭台唱戏,万事俱备,只等张员外宣布开演。哪知,石拱桥正当中的最高处,有块砖头大的石缝,亟待填上。工匠们忙活了半天,把剩下的石块丈量来丈量去,不是大就是小,要就是薄厚不均,硬找不到合适的石块铺上。只见张员外慢慢走到台上,神情庄重地宣布道:“修桥铺路,是放便民众造福后代,功德无量之大事;当下,谁要找到合适的石头填进去,这座桥就以此人的名字命名!还为他树碑立传。”
在场的工匠及众人听到这等好事后,跃跃欲试。看热闹者众多,把石桥两头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有些日常见利忘义的乡绅老财们也来凑热闹。正午时分,张员外一声令下,大家把自己找来的石头先后往空处填放。
一位老财也想得此功名,气喘吁吁搬来了两块石头,迫不及待地跑到桥中间,不管他如何折腾,那两块石头就是放不平。在众人嘲笑声中,这老财只得灰溜溜地走了。很快又上来一位贡生,他在街边搬拾来一块石砖,虽累得满头大汗,照样无法放进间缝中。一群游手好闲者,也忙乎了半天均未成事。随着时间推移,排队欲试的人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一位衣衫褴褛的白发老者。
只见白发老汉不慌不忙,抱着一块比间隙大上足足一倍的石头,慢腾腾地走到桥面,嘴里嘀咕道:“修桥为百姓,百姓齐出力!”说完,老头把大石头空中一抛,只见那块大石头在空中转了三圈,“吧嗒一声落下,不偏不斜正好落到空缺的石缝中,平平整整严丝合缝。众人齐声叫好,戏班子的锣鼓也就此敲了起来。回头再看那白发老者,已经无影无踪。人们猜测,定是神仙相助。据当地所传,那位捐资建桥的张员外就是周世匡的老外公。

景德寺.webp.jpg
东西湖区景德寺
注:
1.牵车服贾是个典故,大意为:在农闲的时候,用牛车载着商品,去远处的地方进行贸易,或用来孝敬赡养父母之举。
2.乘坚策肥,汉语成语。意思是坐牢固的车,驾肥壮的马。出自《汉书·食货志上》。
3. 张叔珽(1666-1734),字方客,号鹄严,别号樗翁,汉阳县丰乐里(今东西湖区柏泉农场)人。三异三子。生性颖悟,参加县试,首选入庠。但在科举考试中不太顺利。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由明经任江南徽州同知。履任时正值原太守退休,他兼管府署事务,工作游刃有余。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管理东流县,清除历年累积欠税,申请免除了芦税,当地百姓感恩戴德。因政绩显著,依例提拔为知府,但此时张叔珽已厌倦仕途,称病辞官回乡。回乡后,以著书和教育后代为乐事。所著文章诗赋都收录在《郪啸集》中。张叔珽乐善好施,为教育后代而举办义学,为表彰苦节、方便交通而修牌坊、建桥梁,宗族乡里受益颇多。雍正元年(1723),张叔珽见东流港桥、石潭泾桥被水冲毁,乡民行路艰难,便自筹巨资,将两座大桥修复一新。修复后的东流港桥长50丈,宽1丈,高1丈;石潭泾桥长98丈,宽12尺,高15尺。妻江兰、侧室徐如蕙,皆能文善诗。子坦快,字居易。少秉奇姿,屡踬棘闱,以明经任光禄寺署正署正:古代职官名。在清朝,此官职配置于朝廷之神乐署,品等为正六品,职掌皇家祭天大典乐舞的事宜,颇著贤声。卒于京邸,惜未竟其用。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