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理解有的商场会对天然气、明火等硬件设施进行管制,我可以接受半成品再加工,像是净菜,食材和调料都配好,然后炒一下出锅。但是无法接受那种完全烹饪好的、加热一下就能上菜的料理包。”
不过打工的美食家表示,自己虽然很在意外食时吃到预制菜,但基本不会向店家求证,也不会主动给出意见和建议,“因为料理包这种很多都是连锁饭店在用,跟店员求证没啥意义,他们也不能做主,只能自己默默避雷。”
对此,网友也向帖子中提及的商家进行了电话求证,接电话的工作人员表示,除去个别以炸制为主的菜品可能是预制菜,其他菜品均是后厨现做的。
随后,通过电话咨询了5家不同菜系的饭店的工作人员,包括湘西菜、川菜小酒馆、杭帮菜、徽菜和潮汕菜。其中有3家门店的工作人员都毫不迟疑地表示,店内菜品均为现炒。有一位工作人员还补充道,因为是现炒现做,所以店里的客人经常会催单,这点做不了假。
徽菜饭店的工作人员则表示,店里有两款汤品,熬煮时间较久,通常都是提前做好的,下单后再加热。另一家潮汕菜的工作人员则坦言,店内需要腌制的菜品基本都是预制菜,比如腌花蛤、鲜虾和八爪鱼,“腌渍入味是需要时间的,除了这几个菜以外,店里的炒菜和潮汕砂锅粥都是现做的。”
在点评平台上,有堂食的消费者在用餐后评价菜品或为预制菜,商家号很快就回复称:“我们的菜品都是现锅现烧,绝不会出现预制菜品。”
工作日的傍晚,某商场随机采访了部分食客关于预制菜的看法。有食客表示,他通常默认商场里的饭店都是以预制菜为主,因此既然选择吃了,也不会过多挑剔,味道好就行。两位结伴而来的女生则表示,商场里吃饭主要是图方便,没有考虑过预制菜的问题,也谈不上介意,但在选择饭店时,通常会优先考虑知名品牌。
也有食客提出,虽然不介意预制菜,但还是希望店家能以公开透明的方式告知,“价格别太离谱,不要收着现炒现做的钱,用的却是料理包。比如最好能在菜单上有个标注。但我觉得应该挺难的,估计也很少有店家会愿意主动承认自己用的是料理包吧。”
此前,澎湃新闻曾在新浪微博上发起过一个投票,“餐厅是否应标明菜品是否为预制菜”,在参与投票的8766人中,有8252人选择了“要标明”,有249人选择“根据不同餐厅有不同要求”。
外卖中的预制菜更令人担忧
几块钱就能买到同款
相比于线下能提供堂食服务的饭店,不少网友表示,外卖中的预制菜更令人担心。有网友说自己曾经点过一家知名粥铺的外卖,备注中明确写了“不要肉丝”,没想到店家一个电话打过来明确告知:店里用的都是现成的料理包,无法更改配料。
前文网友打工的美食家同样提到,如果要点外卖的话,她更倾向于点那些堂食过的商家,并且在点单的时候备注些定制化的要求,比如不要葱、蒜、豆芽之类的,如果可以定制,那大概率不是料理包。
更有网友表示,相比于预制菜,她更在意的其实是外卖里的“科技与狠活”。
“外卖专供的卤肉饭,卤肉和蛋吃起来都非常奇怪”,图片来源:小红书@祺崽是靓仔呀
“我平时点外卖不多,所以不得已需要点外卖的时候,心理预期自然也会降低。我能理解商家为了出餐快选择使用预制菜,其本身我是能接受的。但有些商家可能是为了节约成本吧,质量真的太差了。
之前在点轻食和盖饭的时候我就遇到过,像是沙拉里的鸡胸肉、奥尔良鸡排饭上的鸡排,这些肉要么吃起来粉粉的,要么嫩的不正常。感觉是加了一些乱七八糟的添加剂,才能达到这种效果。我想大多数平时不外食,自己买菜做饭吃的人一吃就能吃出这些肉的口感不一样。”
在外卖平台上也注意到,部分商家会在首页特意标注出“拒绝预制”“要新鲜,要现炒”。
而部分以外卖为主的商家,其详情上传的照片显示门面并不大,有的只是一个一个普通操作间大小,但提供的菜品却十分丰富。
这些丰富多样的菜品能找到同款料理包吗?在电商平台输入关键词进行搜索,确实找到了不少同款。其中有的已经有30万+的销量,同一个链接里,能买到的菜品有上百种,而且单份价格都不贵,基本在5块钱上下,最贵的也不会超过10块钱。
针对C端的预制菜
受消费者青睐
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数据显示,目前,预制菜行业下游最大的需求来自餐饮企业,占比达80%。小吃快餐店、连锁店、主打外卖的餐饮店、乡厨、团餐食堂等是预制菜应用的主要场景。其中,一些头部连锁餐饮企业中预制菜使用比例较高,部分餐厅八成以上的菜品是预制菜。
而除却餐饮企业的采购,还有20%的需求,对应到的则是C端市场,也就是消费者直接能买到的预制菜。
对于一些不擅烹饪的上班族来说,预制菜或许更能丰富他们的日常饮食。
网友鸽子,就曾靠着自己买来的各个品牌的预制菜过了个不那么寒酸的春节。她表示,预制菜的存在让她这种完全无法做大厨的人也能浅浅实现一下厨神梦。更何况,这些大品牌的预制菜味道都还不错。
好的料理包也不便宜,而且细算下来的话,速冻馒头、水饺、云吞、抄手,都是预制菜,就不吃了吗?如果你觉得饭店里提供的菜既是预制菜,还贵,那你可以选择不吃,去吃你认为定价合理的就行了。”
有网友表示,自己也并不介意在饭店里吃到预制菜,在她看来,连锁店的中央厨房预制好后全国门店分发,口味和品控都能得到保障。不会出现同个品牌一家店好吃、一家店踩雷的情况。而工业化流水线作业,其实也更容易被监管和规范。
行业还存在诸多痛点待解决
在对预制菜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的时候发现,预制菜行业实际还存在不少痛点尚待解决和完善。
比如,在今年2月,江苏省消保委发布的《预制菜消费调查报告》显示,超八成消费者表示购买预制菜时遇到了食材不新鲜、菜品变质腐败、包装破损、存在过期等问题。而此前,有媒体曝光一家小有规模的料理包生产厂家“杠岗香”的生产环境:满是污渍的生产间,过期食材继续使用,掉在地上的鸡肉直接扔进加工槽……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则表示,目前国家没有预制菜的标准,一些省份有制定预制菜标准的规划,但预制菜究竟分多少类,也是一道难题,半成品菜、预配菜、中央厨房供货等能否都归类到预制菜中,现在尚存争议。
受访专家认为,标准体系缺失已经成为影响预制菜发展的关键问题。由于缺乏统一执行标准,市场上的预制菜品质良莠不齐,不同厂家生产的菜品口味大相径庭,催生了菜品质量难保证、标识不详细、价格差异大等诸多困扰行业发展的痛点。以酸菜鱼为例,有的厂家执行动物性水产制品国家标准,有的则执行速冻调制食品标准。
至于商家是否有义务告知消费者菜品是否为预制菜,北京盈科(合肥)律师事务所管委会主任付磊认为,顾客对选择的菜品具有合理期待性,希望物有所值,此亦为商家与消费者的合同理应具备的服务标准。因为预制菜属于中餐工业化的产物,成本远低于现炒现烹,会加剧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如果餐厅和外卖店铺使用预制菜,应该尽到告知提醒义务,客人可以选择消费或者不消费。
在中国法学会商法学研究会理事兼副秘书长朱晓娟看来,预制菜和现做菜的成本存在差异,餐厅可以分别定价,给消费者更多选择权。
“经营者应该提供真实的预制菜信息,不能通过虚假夸大的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经营者提供的预制菜分量也应该与标注数量相符,不能偷工减料和缺斤少两,否则会涉嫌侵犯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