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5488|评论: 3

[转帖] 成都青龙湖现“捡菌热”,有人凌晨组团开捡,专家提醒:有危险,别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8-29 06: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周末去青龙湖湿地公园组队‘打野’(挖野菜、捡野生菌、摘野生果蔬等),希望不会‘空军’(空手而归)。” “主打一个体验,不敢吃。因为看到菌子脑海里会响起那首民谣‘红伞伞,白杆杆,吃完一起躺板板。’(说的就是吃野生菌中毒后的情形)” “周末的快乐是捡菌子给的”……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43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23-8-29 06: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成都人的周末很忙,不仅忙着露营、去龙泉山追日出,还忙着去公园里捡菌子。甚至有“捡菌人”在网络平台分享了“捡菌攻略”,更有好奇的市民通过网络组队加入到“捡菌大军”中,感受“打野”的乐趣。一时间成都掀起了一股“捡菌子”(以鸡枞菌为主)热潮。

  捡菌子体验如何?有没有安全风险?有哪些注意事项?8月27日凌晨5时30分许,红星新闻记者来到青龙湖湿地公园,寻找“捡菌人”的身影,并实地体验在公园里捡菌子。


  ▲网络上,“捡菌人”分享的捡菌攻略

  公园里的“捡菌人”:

  天不亮就开捡,开口第一句“捡到菌子了吗?”

  凌晨5点40分,青龙湖湿地公园已有市民在绿道上跑步、骑行。沿着绿道往北走,旁边的树林里不时有手电光束在晃动。“他们来捡菌子,凌晨3、4点就有人来啦。打着手电筒在树林里挖,头天晚上下过雨,第二天土里肯定会冒出野生菌子。”65岁的市民朱常贵说,自己就住在青龙湖湿地公园二期附近,每天都会来这里锻炼身体,“最近站在家里窗户边,时不时能看到树林里有手电筒发出来的光亮。”



  ▲凌晨的“捡菌人”

  “可能是气温的原因,也可能是来的人多了,这两天树林里的菌子少了。”在一旁锻炼身体的市民林祥国表示,今年8月初开始,来青龙湖湿地公园捡菌子的人变多了,“有些懂菌子生长规律的人,一早上可以捡3—4斤菌子,满满一口袋。”另一市民周春莉补充说,“没捡到菌子的人,会挖些笋子,摘些青花椒带回家,总不能白来嘛。”



  ▲青龙湖湿地公园里组队的“捡菌人”

  记者注意到,穿着长裤,裤腿、鞋子上布满泥点,且手提塑料箩筐的人,基本都是来捡菌子的。有意思的是,这群“捡菌人”之间似乎有种默契,彼此擦肩而过时先用眼神交流,随后开口第一句话便是“捡到菌子了吗?”。还有人见面相视一笑,不说一句话,但会互相摇头,代表“今日无收获”。

  “我们在树林里找了2个多小时,看到几朵颜色鲜艳一看就有毒的菌子,能食用的菌子是一朵也没捡到。”为捡菌子,许饼饼和同伴组了个群结伴而来,队友佳佳说,“菌子没捡到,却在树林里看到日出了,‘丁达尔’效应很美。”接着,他们向记者展示了自带的捡菌工具,其中包括塑料箩筐、种花用的铁铲、钉耙和线手套。



  在靠近龙纹岛的树林里,出现了另一拨捡菌人,“我们凌晨5点就到了,菌子可能都被上一拨4点多来的人挖完了。我看到他们捡了半箩筐菌子呢。”陈可帆有些失落地说,自己和女友查了网上的“捡菌攻略”,特意早起从郫都区开车过来捡菌子,结果当了一盘“空军”。“这种感觉就像‘买家秀’和‘卖家秀’。网上看人捡菌子满载而归,现实却告诉我,重在参与,体验过就好”。

  记者实地体验:

  未找到鸡枞菌却遇到蛇,多数“捡菌人”空手而归

  上午7时许,记者来到“捡菌攻略”上分享的地址(青龙湖湿地公园二期附近),发现绿道边的野道沿途上,背阴的大树脚下有多处用小铁铲、钉耙挖过的痕迹。

  进入树林10分钟左右,记者在一株腐木附近的草堆旁发现几朵菌子。这几朵菌子呈白色伞状,其周围还有刚破土而出的一窝白色圆头小菌子,看上去并非印象中鲜艳的毒蘑菇。但通过识图辨物,记者发现此菌或为马勃菌,有毒性。

  越往树林深处走,光线越暗,地面也更潮湿。期间,蚊虫和蚂蚁较多,就在一个山坡靠近小水潭的地方,记者还遇到一条通体呈白黑色花纹,长约近1米的花蛇。不仅如此,随着太阳的升起,地表温度开始升高,树林里越发闷热,若没有准备防晒降温物品很容易出现中暑症状。沿途的树丛里还有棕红色的菌,经识图辨别均为有毒菌类。期间,记者在树林里还看到青花椒树及笋子,几乎都有人为采摘过的痕迹。


  体验过程中,记者在不同的树林里遇到近10拨“捡菌人”,其中8组空手而归,仅有2组人挖到笋子、木耳和青花椒带走。

  “我们找了2个多小时,只找到几朵‘mini’菌子,带回家做个纪念。”记者见到市民陈先生和其女朋友时,两人拿着登山杖,虽然裤脚和鞋子上已挂满泥渍,但还是热情地展示了他们的“战绩”。另一组“捡菌人”云珠和她的朋友则没那么幸运,树林里搜寻了近3个小时,“没看到可以吃的菌子,挖了点笋子带走。”她们笑着说,“捡没捡到不要紧,重要的是体验‘打野’这个过程。早上我们在树林里看到好几拨人,只有一组大爷大妈带队的好像有点收获,捡到半筐菌子”。



  ▲“捡菌人”捡的笋子和青花椒

  在另一片树林里,市民陈先生介绍,自己曾在成都周边的山里挖到过灵芝、松茸以及可以食用菌类(鸡枞菌、羊肚菌等),“早上7点多到的,从双流开车过来,带家人来体验‘打野’。不过没什么收获,找了1个多小时,只找到一些小木耳。”

  在历时3小时的捡菌体验中,记者并未找到网友所说的鸡枞菌,且从记者的个人体验感来看,捡菌过程存在一定风险,且菌子数量较少。

  对此,青龙湖湿地公园现场管理工作人员表示,“我们也注意到这一现象(捡菌子),目前已加强现场管理力度。我们的工作人员在巡逻时发现这类情况(捡菌子),会及时进行劝导。”不仅如此,园区内部分地方还有安全警示牌,提示有蛇出没,“这些警示牌一直都有,希望大家在游玩时注意安全”。

 楼主| 发表于 2023-8-29 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捡菌人”的工具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23-8-29 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面对浩浩荡荡的捡菌人,蘑菇们被迫向无伞化、小型化进化了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