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京报》等媒体报道,目前正值暑期,多地医院的“学习困难”门诊迎来就诊高峰。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的“学习困难”门诊一放号便“秒光”,紧俏程度堪比春运车票,许多家长疯狂刷屏仍旧“一号难求”。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每周四开设的“学习困难”门诊显示未来四周均已约满。就诊群体中,不乏一些父母大老远特意带着孩子前往大城市问诊。
尽管这已不是相关新闻第一次进入公众视野了,但相关报道仍然在舆论场引起热烈讨论。有人调侃,“我小时候咋没有这个门诊”;也有人说,“这是家长太焦虑了吧”;更有人直接讽刺,“孩子学习不好不反思自己、不去找老师沟通反而去医院,还真是病得不轻”。
所谓“学习困难”门诊,看的并不是“为什么不能得100分”,而是“成绩总是不及格”或是“突然大幅下降”。“学习困难”的界定是“信息处理”缺陷,即会阻碍人们学习和有效使用技能,比如因阅读、书写、数学或其他非语言技能上的障碍,导致实际的学习成绩或表现并不匹配年龄或智商。
值得注意的是,媒体走访发现,前往“学习困难”门诊的孩子,并不全由生理障碍导致,而是广义上,学习成绩无法满足家长期待的孩子。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心理科微信公众号也指出,许多“学习困难”的孩子实际上自身并没有太大的困难,只是在家长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或不合适的学习环境影响下,没有达到理想的学习状态。
对此,有专家表示,“学习困难”门诊号源紧张从侧面说明家长在抚育孩子方面存在困惑,需要指导和进一步学习。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对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应对学习困难这一情况进行甄别、帮助和指导。
同时,专家还提醒,不能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就给孩子贴上“学习困难”的标签。家长应理性对待孩子的学习成绩,根据孩子的兴趣点去培养、去因材施教,也是一种成长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