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北京最热闹的地方,莫过于清华北大门口。
早上7点多,参观通道还没放开,就挤满了穿着短袖的中小学生和家长。大家顶着烈日,满头大汗,在校门口拍照。导游们举着小旗子,让孩子们不要走散。
如果想要和门头单独合影,至少要排2个小时。排到的人一路小跑过去,摆出雷同的姿势,保安习以为常地指挥着,整个过程像流水线一样标准化。
住在附近的居民于心不忍:“在校门口看到很多孩子被非专业的带团导游呵斥,穿着不知被重复利用多少次的学士服拍照打卡,然后被驱赶着穿过危险的十字路口离开。”
浙江妈妈王珂的儿子,就是其中之一。他参加了个北京研学团,6999元,5天4夜,主打北大清华游路线。
儿子去清华那天,气温飙升到近40度,空气干燥、炎热,周围人声嘈杂。在无聊而漫长的等待时间里,他根本没有心思欣赏名校风景,只想找个凉快的地方避避暑。
01
在门口等了1个小时
却没能进校园
王珂早在6月,就给儿子报好了研学团。
一天放学后,儿子拿回一个薄薄的小册子,是关于研学的介绍。“清北学霸面对面”这几个字,一下子吸引了她的目光。
她正愁假期给儿子安排点什么,现在三令五申不能补课,孩子在家也没事干。要是成天在空调房里刷手机、看电视,想想就头疼。
跟老公商量后,两人很快达成一致。出去研学起码能见见世面,哪怕学不到什么,起码锻炼了体力,接触了社会。去名牌大学熏陶下,说不定还能播下爱学习的种子。
她问儿子想不想去,还没出过省的他自然满口答应,想去看看课本里的故宫、长城、天安门。
研学团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亲子游,家长跟着去,一大一小14999元。另一种是孩子自己去,年龄在12周岁以上就行。
她就给儿子报了后者,本以为孩子走了,自己能清闲几天,没想到一路提心吊胆。
研学团本来说是20人的小团,实际上有50多人。因为团里人多,很难在市中心找到住宿位置,只能住在相对便宜的燕郊。
去清华那天,孩子们全部满头大汗,皮肤晒得黢黑黢黑的。王珂听儿子说,走在路上跟蒸笼似的,团里还有小孩热得流鼻血。她有些后悔,只能叮嘱儿子出门多带瓶水。
研学团的实际内容,也跟宣传差距很大。他们去的时候,正值清华管得最严的时候,说好能进学校的,结果等了快2小时,在校门口拍照后,就去了清华艺术博物馆。
孩子们以为自己进了清华园,实际上还是在校园外,这家博物馆付20元门票就可以参观。儿子告诉她,那些书画和艺术品都看不懂,老师根本不讲解,身边很多人在玩捉迷藏,或者坐在地上打游戏。
参观故宫、水立方、鸟巢和中国科技馆也是一样,上车睡觉,下车拍照,主打到此一游。
02
坐2小时车去北大
只逛了30分钟
和王珂相比,济宁妈妈小米是幸运的,起码带孩子进了北大校园。不过,也只逛了30分钟左右,在学校里拍了几张照片,就匆忙赶去圆明园。
她无奈地说:“花在路上的时间,比在校园里多,太不划算了!”
早上6点,她报的旅行团领队就已经在催大家赶紧集合。小米看着儿子睡眼惺忪的模样,不禁有些心疼,但也没办法。
大巴车6点半从郊区出发,导航显示50分钟的路程,一路堵车走了近2个小时,到北大已经8点多了。
这时的太阳非常毒辣,脸被晒得生疼,没过一会就大汗淋漓。她撑着伞,发现队伍已经排到20米开外,目测至少100人在排队,有的地方还拉着警戒线。
现场几十个保安和志愿者忙着维持秩序,大喊着“不要插队,注意安全”,一个个嗓子都哑了,看起来疲惫不堪。
其实,小米本来是想自己带孩子来北京玩的。儿子期末考试不错,这是早就答应好的奖励。
她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带孩子来感受下顶级名校的学习氛围,激励孩子好好学习。但在出发前,她发现清北虽然都恢复了校园参观,但因为需求实在太多,很难预约上。
无奈之下,她只能报了个研学团,起码不用操心行程。
不过体验之后,她才发现研学团也不靠谱。北大的打卡拍照点在西门,但预约参观入口在东门,他们先去西门排队拍照,绕了一大圈才到东门,因为不好停车,走了不少冤枉路。
更让她生气的是,等他们气喘吁吁到东门,已经过了参观时间。北大每天限额2000人,规定必须在预约时间点前后2小时进去,11点到14点不让进。
就这样,他们一上午都花在坐车、排队、等待上,原本计划半天的校园游,最终被压缩到不到1小时。在短暂的参观时间,领队还在推销校徽、书签、尺子等文创用品,体验感很差。
在未名湖畔拍照时,儿子已经困得眼睛都睁不开,小声跟她说:“妈妈,我再也不来研学了。”回家后,小米跟丈夫吐槽:“与其说是研学团,不如说是厌学团。”。
除了清华北大,今年央美、中传也很火,不少学艺术的孩子前去打卡,面临的情况大同小异。孩子们的名校朝圣,变成了走马观花式打卡。家长的身体和钱包,也都很受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