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报道的价值和深度,他们搜集大量素材,采访每一个当事人,只为弄清背后的真相。
可如今,这一切都变得没价值了,大部分新闻工作者的理想也已经不复存在,一切都臣服于流量,臣服于变现。
流量改变一切
如今是信息海量化、阅读便捷化的时代,是算法时代,也是读题时代和读屏时代,新闻工作者也不得不做出改变。
首先,信息海量化、阅读便捷化,人人都是自媒体,很多时候,读者不再需要记者的报道。一起新闻事件发生后,路人随手一拍发到互联网,瞬间就可以传到世界的每个角落。读者只要拿起手机随手一点,就可以得到最新的资讯。记者作为专门从事新闻报道的从业者,作用被大大降低。
其次,算法时代,对新闻时效性的要求远高于深度,更高于文字的流畅性。一起新闻事件,你晚发5分钟,就会因为系统查重而几乎不再有流量。只要发的早,哪怕存在错别字,甚至语句都不通顺,照样会因为时效性和稀缺性而有大量流量。这种情况下,新闻从业人员引以为傲的掌控文字的能力变得几乎一文不值。
第三,读题时代、读屏时代,读者不需要深度阅读,更不需要有价值的观点,因为读者只需要“知道”发生了这么一件事,至于观点,每个读者都有自己的观点。
以调查记者为例,调查记者可以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真相,是非常有价值的,其中最重要的是深度和突破,需要。可是,目前全国能核实到的调查记者仅有100多人。
为啥调查记者这么少?因为挣不到钱,因为深度和突破的内容远不如标题党有流量,没流量就挣不到钱,挣不到钱,就算想做调查记者的人也做不下去。
概括起来就是,作为新闻从业人员,时效性方面被路人所取代,对文字的掌控力也变得不再重要,就连最有价值的深度报道,也因为算法的问题变得无人问津。这种情况下,所谓新闻学专业,还有多少价值?
为了生存,许多传统媒体的从业者不得不转行自媒体
可转行是痛苦的,因为自媒体的逻辑和传统媒体的逻辑截然不同。要想做好自媒体,每天都要想着蹭热度增加流量,哪怕这种热度和流量早已背离了自己的初衷,毕竟算法不负责价值观,它只看数据,为了迎合数据,你只能生产迎合算法的东西。
算法即喜好。人们天生喜欢看简单、轻松的内容,美女自不必说,毕竟“食、色,性也”,就连同样的严肃报道,视频也比文字拥有更多读者,因为视频连文字都不用读。
所以,不论在哪个平台,只要你生产的内容足够low,标题足够吸引人,受众就会足够多,点击量就会足够高,流量也会足够好。新闻标题三要素?那是什么?Whocare!
这种情况下,很多所谓专业新闻人做自媒体,就是在镜头面前把热点事件用自己的语言重复一遍,简单输出自己的情绪化观点,然后紧锁眉头问一句,“我们不禁要问”。不需要去现场采访,更不需要找当事人核实。
这种所谓的“新闻”有什么价值可言?这种所谓的新闻工作又需要多少专业含量?
时代已经变了,个人永远无力改变游戏规则
在流量化的当下,为了生存,整个传媒行业不得不做出改变,结果就是放弃情怀,放弃深度,放弃最基本的专业性,可当你放弃这一切,新闻学专业的价值又体现在哪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