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男女老少,大家伸着头,背着手,目光朝着一个方向,那就是飞机。每当有飞机滑到停机位上,玻璃前聚集的人就明显变多,大家不愿意坐着,都要来看看这个新奇的大家伙。
陈阿姨今年59岁,在2023年5月迎来了人生第一次坐飞机出行,她有点兴奋,也有点紧张。她目不斜视地看着前方,还和身边人讨论了起来:“原来飞机就是这个样子的啊。”
像宜宾五粮液机场这样的地方并不少,一个流传已久的说法是:有10亿中国人没有坐过飞机。
10亿人的数字没有权威出处,但得到业内认可。航旅纵横数据显示,2016-2020年间,每年民航出行的旅客人数在1.15亿到1.53亿人上下。剔除同一旅客多次乘机的情况,这5年约有3.4亿旅客乘坐过飞机,因此“10亿中国人没有坐过飞机”的说法并不夸张。
民航,从来都是地区间发展差异非常大的行业。中国内地目前一共有254个机场,其中东部地区占全国旅客吞吐量的一半以上,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大城市就占全国吞吐量的五分之一。
在中国,年旅客吞吐量1000万人次以上的机场有18个,但是旅客吞吐量占全国的52.8%;像宜宾五粮液机场这样的200万人次以下的机场,全国一共有206个,吞吐量加起来才占13.8%。
“中国人均飞机出行次数是每年0.5次,就是说,每两个中国人里,一年只有一次坐飞机出行的机会,美国是人均2.5次。预计到2041年,中国的人均飞行次数会达到每年1.5次。”空中客车全球执行副总裁、中国公司首席执行官徐岗对《财经》记者表示。
2023年初夏,《财经》记者两次飞往宜宾五粮液机场,探寻小城机场的故事。
《财经》记者王静仪拍摄
火车太久、飞机太贵,汽车是出行首选
陈阿姨的航班是下午1点半起飞,她早上10点就早早到了机场,她想看看飞机,也看看机场。
在登机口旁的落地窗前站了一会儿,陈阿姨看出了门道:“飞机先从一个地方拉一飞机人过来,到了这里,让他们先下来,然后让我们上去,原来飞机就是这样的啊,和老家的大巴车也差不多。”她对《财经》记者说。
站累了,陈阿姨坐回到椅子上。快到午饭时间了,她从双肩包里掏出桶装泡面,去旁边接上热水,一股熟悉的香味飘了出来。
宜宾地处云贵川渝四省中心,距离成都、重庆、昆明、贵阳的距离都是200公里左右,高铁仅需2小时。但这个西南小城距离北京和上海都相当远,距离超过2000公里,飞机要飞3个小时,高铁也要接近12小时,贯通中国东部和西部的路程漫长。
多位宜宾人告诉《财经》记者,作为人口流出大市,本地人多去浙江和广东打工,“因为那里厂多”。最常用的交通方式是汽车,坐大巴或者自驾拼车。
因为普通火车耗时太长,近年由于高铁通车也停运了;飞机又太贵,出门基本不会想到坐飞机;汽车则兼顾了时间和费用,路上开一天就到了。
一张飞机票贵吗?当然不便宜,但好像也不是天价。《财经》记者查阅订票软件发现,宜宾直达北京、上海、广州的航班普遍不超过1000元,如果愿意转机,最低500元也能拿下。
5月16日这一天,陈阿姨要搭乘的是宜宾飞往合肥的ZH8606航班,票价仅410元,加上机建和燃油附加费,一共520元,在陈阿姨眼里,不算太贵。
在宜宾,飞机并不算新鲜事,最早的菜坝机场在1992年建成,在2019年被新建的五粮液机场取代,已经有30年通航的历史。
但飞机在当地人眼里仍是稀罕物件。统计公报显示,宜宾市2022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74341元,低于全国全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85698元;在宜宾,2022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32663元,低于全国平均的36883元。
在宜宾五粮液机场,每天有大约30个航班起降,连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温州等经济发达地区,以及西双版纳、三亚、丽江、拉萨等旅游目的地。
陈阿姨不关心这些数字,她只觉得,机场很干净,地面光可鉴人、卫生间也一尘不染,比大巴车站好多了。乘客也有素质,没什么人大声吵闹。
每天都有几千人从这里往返全国各地。2019年,宜宾五粮液机场旅客吞吐量为100.07万人次;2020年受疫情影响,为91.31万人次;2021年吞吐量达153.1万人次,创下历史最高记录,居全国第74位;2022年预计年旅客吞吐量110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