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4463|评论: 2

[原创] 北伐军总司令蒋中正与陕西秀才张季鸾

[复制链接]

2018年优秀网友 2022年优秀网友 2024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23-6-23 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49f56b87ly4hf7zk9ujx0j20k00om75d.jpg
1、

在民国牛人中,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是权倾天下的武夫,陕西秀才张季鸾是身无半职的酸文人,这两人的身份、地位、职业根本不搭,有什么故事可谈呢?

张季鸾比蒋介石小一岁,蒋、张的十几年交往中有恩有怨,有“分”有“和”。但蒋对张季鸾礼遇有加,视为“国士”,甚至不计较张对他的辱骂。

张季鸾有点口吃,体弱多病,手无缚鸡之力,但文章写得又好又快,年轻时在于右任主办的上海《民立报》任记者,因反袁世凯被捕。出狱后,1926年张季鸾与吴鼎昌,胡政之合作,在天津创办《大公报》,任总编辑。

张季鸾主持《大公报》后,提出“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四不主义办报方针。张纵论天下,针砭时弊,文笔犀利,他和国民党元老大书法家于右任,水利科学家李仪祉并称为“陕西三杰”。

张季鸾曾撰写过三篇被人们称之为“三骂”的社评,曾脍炙人口:一骂吴佩孚;二骂汪精卫;1927年12月蒋介石与宋美龄结婚,张季鸾发表社论《蒋介石之人生观》,三骂蒋介石。他骂蒋“离妻再娶,弃妾新婚”“兵士徇生,将帅谈爱,人生不平,至此极点”等,还骂蒋“不学无术,为人之祸……”。

连北伐军总司令的大婚之日,张季鸾都放不过,而且还骂蒋总司令是“陈世美”,宋美龄是“小三”,我估计蒋介石当时恨不得割了他舌头,但北伐军总司令虽然手下有千军万马,却奈何不了张季鸾的一支笔。

49f56b87ly4hf7zkbuob8j20hs0oxwga.jpg
2、

1928年7月,张季鸾到河南采访冯玉祥,蒋介石恰巧与冯玉祥乘火车一同北上抵达郑州。在陈布雷、张群等人的介绍下,蒋介石与张季鸾第一次见面了。

张季鸾没有想到,蒋不计前嫌,他俩“悦然面晤”,交谈甚欢。蒋对他保证北伐完成后他将:图复兴,振国防,集民力,以达成中山先生之遗志。

见完了蒋后,张季鸾发布了社论《欢迎与期望》。张季鸾的意思就是说:我不听你“陈世美”吹牛逼,我要看你的实际行动。文章发表后,蒋介石却没有生气,反而对张更加推崇。每天都要看大公报,他的办公室、餐厅、卧室都放有一张。张、蒋不愧是不骂不相识。

1932年5月,淞沪抗战结束,中日签订停战协议,国民党想整顿新闻界,认为大公报影响太大,而且经常让政府感到难堪,为了让张季鸾“免开尊口”,于是派人给张季鸾送了一张15万元的汇票。

15万啊!但张季鸾拿到了汇票对同仁说:文人要穷,文穷而文工,文人就是不要发财,否则文章就写不出来了!

49f56b87ly4hf7zkfkhbtj20k00sqwho.jpg
3、

张季鸾不要钱,却让蒋介石越来越喜欢,他经常约见张季鸾,向他垂询国事。1931年5月,大公报发行满一万号,蒋特意送来了贺词:耕耘与收获。

尽管张蒋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但张季鸾始终保持着独立立场。尤其是令蒋不安的是大公报对共产党的同情态度。国民党要求报刊一律称共产党为“共匪”,只有《大公报》从未服从这个命令。蒋发动“四·一二”政,大开杀戒,张季鸾不满蒋的做法,发表文章《党祸》。后来,大公报刊发了范长江的关于红军长征的系列通讯,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蒋勃然大怒,但又无可奈何。

国民党的“文胆”陈布雷觉得张季鸾手下的徐铸成办报纸太屈才了,要向蒋介石举荐。徐铸成说,张季鸾教导我们,一个人参加一个党派就如女人选丈夫,必须慎重,一旦选择错了,一辈子就完了,我作为民间报人在参加党派问题上,我选择的是抱独身主义。

1928年5月3日,日军侵占济南,阻止蒋介石北伐,造成济南惨案,抗战之声不绝于耳。但张季鸾冷静的认为:中日实力悬殊,不应立即仓促启战端,而应卧薪尝胆,先图强再开战。他与蒋介石的“缓抗战”策略不谋而合!

缓抗战不是不抗战,缓抗战不等于什么都不干。张季鸾在《大公报》开办专栏“60年来中国与日本”,把中国与日本的问题说清楚,在思想上为中国抗战做准备。另外,他开办“军事周刊”,让中国第一军事专家蒋百里主持,把军事动态、军事常识介绍给国人,积极为抗战准备着。

49f56b87ly4hf7zkgxw6cj20k00d5myp.jpg
4、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张季鸾在大公报发表社论《西安事变之善后》、《再论西安事变》,向南京国民政府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建议。南京接受了张的建议。张季鸾说:要抗战,救中国,必须要一个国家中心,蒋先生有许多地方不尽人意,但强敌当前我们没有时间再建立一个国家中心。蒋就是中国抗战的“核心”!

12月18日,张季鸾又发表文章《向西安军界的公开信》,要求立即释放蒋。南京国民政府将大公报这篇文章翻印40万,用飞机到西安空投散发。张季鸾这篇文章创造了中国新闻史的奇迹,并产生了强大的舆论宣传力量。

张季鸾在陕西人人皆知,颇有名望,据说,有人把西安事变告诉了杨虎城的母亲,杨母从蒲城跑到西安找到杨虎城说,你读书太少,张先生都这样说了,你怎么能不听张季鸾的呢?

东北将领也觉得张季鸾说得入理入情,拿着传单去找张学良,进去后发现张学良也正在看张季鸾的文章。1988年,在台湾举办张季鸾100周年诞辰纪念大会上,髦鳖之年的张学良居然一字不差的背出来了张季鸾的《向西安军界的公开信》。

后人都认为,释蒋后,张学良非要跟蒋一起走是他性格所致,我不敢苟同。张学良一时兴起猝然捉蒋,后来他完全没有想到国内外对他铺天盖地的声讨,又看到张季鸾给他写的公开信,这时张学良才明白他闯了大祸,为了将功补过,为了维护“蒋核心”,更为了有利于中国抗战,张学良只能“紧跟蒋核心走”!

张季鸾用他手中的笔,不但影响了蒋介石的命运,也影响了中国政局的走向!看到蒋有惊无险,西安事变和平解决,1936年12月26日,张季鸾又在大公报发表社论《国民良知的大胜利》,称中国要进入一个新阶段!

49f56b87ly4hf7zki512sj20hs0afdga.jpg
5、

1938年7月7日是中国抗战一周年,在这个重要的日子,蒋介石想发表一个《抗战周年纪念日告全国军民》激励全国人民。但蒋环视全国全党,觉得只有张季鸾能担当此任,于是请张季鸾起草。张慷慨应允!

1940年,和议之声不绝于耳,蒋介石请他在大公报揭露汪精卫叛国行径,号召大家除奸抗战,引起全国轰动,国人齐声挞伐,主和派从此偃旗息鼓。对此蒋非常满意。

1941年7月,张季鸾给蒋写了一封信《敌占安南后之对策》,写的是对日本侵占安南后采取的办法。八年抗战,大公报的社论有一半都出自于张季鸾之手,还给蒋介石“打工”,但大公报从来没有拿过国民政府和蒋介石一分钱。

1941年8月,日机对重庆昼夜进行“疲劳轰炸”,国人士气低落,抱病卧床的张季鸾在大公报发表了社评《我们在割稻子》:“所以我们还是希望天气晴朗,敌机尽管来吧,请你来看我们割稻子!抗战至于今日,割稻子实是我们的第一等大事,有了粮食,就能战斗!”《我们在割稻子》成了在亿万民众心中的“战时精神长城”,但却成了张季鸾的人生绝唱!

1941年9月4日,蒋介石赶到重庆中央医院探望弥留之际的张季鸾。据记载,蒋握着张季鸾的手,看着张消瘦的脸庞,蒋眼睛湿润,呐呐数语,情意深重!

第二天张季鸾去世,享年54岁。他粗布长衫的口袋里只有10元法币,张妻陈孝侠说,张家“上无片瓦,下无寸地”,张季鸾没有留下任何财产,她孤儿寡母都靠报馆同仁和亲朋好友救济。

张季鸾的葬礼备极哀荣,在他追悼会上不仅有国民党大员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于右任等人。蒋称他“季鸾先生,一代论宗”,毛、周、朱的吊唁是:“季鸾先生,文坛巨擘,报界宗师……”两党同对一个媒体人有如此高度评价者,实属罕见!

49f56b87ly4hf7zkjr9x3j20k00br3zx.jpg
6、

1942年4月底,张季鸾的灵柩从重庆抵达西安,魂归故里。9月5日是张季鸾逝世一周年,公祭张季鸾在西安举行,蒋介石又亲临致词。第二天,在西安举行公葬典礼,当日西安降半旗致哀,抗战期间有10余万人公葬了一代报界宗师张季鸾,墓地周围的几十亩的庄稼地都被踏平了。

张季鸾陵园建成之初,蒋介石曾派有一个连驻扎在这里,专门为张季鸾守墓。直至“文革”开始后,石碑连同墓基上砌的石条、青砖,都被彻底砸碎,供桌被拿到饲养室。在“破四旧”的运动中,一辆拖拉机从坟顶推过,将半个土包夷为平地,后来被猪场砖厂包围。他的墓园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历尽劫波,变得面目皆非,他只留下了那3000多篇牛逼文章。

张季鸾“文人论政”,他一生的评论文章铸成了他那个时代的活历史。而《大公报》1941年荣获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奖章,成为我国报业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张季鸾骂吴、骂汪、骂蒋,独立不羁,无欲则刚。惟因如此,蒋介石亦敬重他!所以,在张季鸾后半生一直与之保持良好的私人关系。蒋的“文胆”陈布雷曾说过:蒋介石对张季鸾的器重,除了张先生文采出众,不趋势,不爱钱,有操守外,是蒋“爱乌及屋”……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23-6-24 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蒋不是枪毙他了吗

发表于 2023-6-24 18:2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事实派!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