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青岛电影学院颁奖典礼现场,一名获三等奖的女生上台后夺走主持人话筒,宣布拒绝领奖,因为自己花三十多万元用心拍摄的影片没有得到学院认可。
直播回放视频显示,2023年青岛电影学院“金象奖”颁奖典礼现场,一名获奖女生在台上领奖结束后,径直走向女主持人并拿走话筒称,她是2018级《吹响小山河》电影的导演,对于这部影片拿到三等奖,她感到出乎意料,“我们团队很用心地拍摄制作,我个人出了三十多万元,得个三等奖,我是不能接受的。”该女生表示,她的这部影片在国际上获过很多奖项,但没有得到学院认可,觉得很可惜。但她会继续热爱电影,继续拍摄,坚持个人的想法,但这个奖她今天领不了。随后,她便将手上的奖杯及证书放到地上离去,现场一片哗然。
据了解,《吹响小山河》讲述的是山村留守儿童眼中充满童趣和浪漫主义色彩的异想世界,时长约20分钟,于2022年在网上发布。目前在“新片场”平台上有14.4万的播放量。
目前,有关颁奖典礼现场视频在社交媒体广泛传播,引起大量讨论。有网友为这名女生鸣不平,“难道学校的评委比国际评委还厉害?”“国际评的是质量,国内评的是人情世故。”
更多网友则提出质疑,“令人迷惑,花钱多就一定拍出好片子?花几十亿也有烂片啊。”“艺术和审美并不是谁花的钱多谁就是最好的。”“国外获奖的,国内一定能获奖?审美标准啥时一样了?”
其中,有观看过影片的网友从专业角度分析,“不是说这部电影不好,而是一、二等奖都十分优秀。一等奖更像一部完整意义上的电影,故事讲得很精彩,甚至不输一些成熟的电影导演,镜头剪辑配合故事情节,流畅而有节奏感。”“这部作品将农村留守儿童拍得有点理想主义了,脱离了现实,观众也就无法共情。”
教育专家熊丙奇也撰文评论,对待艺术创作,还是要少一些功利心。作品没有获得预期中的奖项,就拒绝领奖,是不理性的,除非发现评奖有猫腻、不公平。不能说花了很多钱,拍出的就一定是优秀作品。唯奖项论是我国当前教育评价存在的问题,学生们当然也会受其影响。要关注作品本身的质量,这比获奖更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