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浙江大学资深教授、共享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实最新测算,2022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已达到4.6亿人,已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他介绍道,每个月3000元左右的收入,基本上就可以达到中等收入群体的标准。我们使用的中等收入群体标准,实际上是高于世界银行为发展中国家划定的标准。最有潜力成为中等收入群体的是农民工、自主创业人群和非技术人员。
李实还解释称,“不是说成为中等收入人群以后,就一定会过上好日子。”中等收入群体的标准只考虑收入,这个群体内部,有人可能收入高日子过得很舒服;有人可能刚刚越过这个标准的门槛,日子过得还是很艰难,完全有可能。
该言论一经报道,随即引发舆论热议。
不少网友质疑该言论,“如果是在三四线城市,月薪3000还勉强能维持生活,但是如果在一线城市呢,能否吃饱都是一个极大的问题!”“众所周知,农民工即使拼命工作,也不可能达到技术人员的收入水平。也不知道专家是根据什么来定义月入3000就是中等收入群体?”“十年前我身边人就在说3000不够用,6000左右才能过日子,到今天竟然还在聊月入3000这个话题?”
还有网友调侃专家越来越不靠谱,“专家奇葩言论年年有,今年特别多!是不是应该专项整治一下专家的胡言乱语。”“之前从没有听说过这个专家的名字,看来专家要出圈,还是得靠惊人言论。”“大家难道就是单纯为饭钱发愁吗?不买车买房吗?如果背了房贷车贷3000块工资够还吗?专家应该出去看看现在老百姓的生活再来评价。”“请这位专家从此过上中等收入群体的生活,看看能坚持多久。”
综合网络言论,网友普遍认为应该从全方面的角度来看待中等收入群体的问题,不能单纯的以“月入3000元”作为中等收入群体标准。只有提高了教育水平、改善了就业环境、加强了社会保障等方面,才可以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的比例,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更大贡献。
订阅麻辣新舆情 查看更多热点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