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网上关于“天府绿道集团将全力冲刺成都环城绿道10.1万亩耕地复垦复耕目标”的消息闹的沸沸扬扬的。其实在2022年成都就提出了“环城生态区3年建成优质耕地10.1万亩”的计划。只是这两天,可能因为部分公园在复垦,又有人恰好说,所以有人关注了起来。
作为一名小学生的家长,对于成都环城绿道耕地复耕的举措,我结合自身情况提出以下2点建议:
一、与成都中小学校合作打造“学校认领田”。
从2021年开始,教育领域的改革一直备受关注。先是给学生“减负”,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而在2022年5月,教育部再次发文,将劳动课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独立出来,并表示从秋季开学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的课程。
在这些劳动内容中,农业生产一项中包括了种菜和养禽等,引发关注。
比如在1-2年级,要求学生种植和养护1-2种植物或饲养1-2种小动物;
而到了3-4年级就要体验种植蔬菜、饲养家禽了;
而到了7-9年级,则要体验当地常见的种植、养殖等生产活动,还会开展一系列的种养殖方面的劳动实践。
对于这样的课程,作为家长大多都表示非常赞同。
这些年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扩大,现在城市人离农村越来越远,许多人很难有机会认识常见的农作物。像我们这一代80后90后的家长,小时候即使不住在农村,也离农村比较近。家里住平房时也有块菜地。每逢放学或者休假都会和父母一起参加种植劳动。劳动过程中,可以亲近大自然,体验劳动的乐趣,辩识各种蔬菜及农作物,从中了解到劳动的艰辛,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劳动果实。
现在的孩子虽然在幼儿园时就会吟诵: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但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我们经常能看见餐桌上有吃剩的饭菜、垃圾桶里有很多未吃完的外卖。别说让他们知道劳动果实来之不易,就连那些蔬菜作物长啥样都不知道。这是一种教育的缺失。
在成都退林复耕工程实施过程中,建议拿出一些绿道周边复耕的农田,与成都市区内中小学合作,打造“学校认领田”,由学校定期组织学生维护、耕种,收割。
“学校认领田”可以由富有种植的爷爷奶奶组成的家长助教团,爷爷奶奶作为指导老师,耕田、播种、施肥、锄草、收割时,同学们去参与劳动,通过切身体验,品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诗句感怀。
在丰收季时们,学校之间可共同举办“农夫集市”活动,让同学们成为“产品推荐官”,将自己种出来的农副产品,带到集市上进行推广售卖。作为新时代的主人,同学们的知识结构更多元,创新思维更活跃,搭建“农夫集市”这样的平台,更会让孩子们在“广阔天地中大有所为。”
二、修建生态观光农业产业园。
比如现在绿道部分地方种的小麦,以后还可以考虑向日葵、高粱、玉米、油菜花一类的,主要是适合拍照的,再修一些观光台。这种模式在很多地方已经应验过,比如:都江堰的油菜花田、崇州的稻田等,都已成为网红打卡地,每年大量的游客涌入观光,不但没有影响农产品的收成,反而带动了周边经济,一举两得。希望利用耕地复耕的机会,打造出更多的乡村旅游慢生活场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