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清明加班怒怼领导”的截图火遍全网,现在依旧热度不减。
说到这个话题,我们暂时可以让关于清明加班这件事的真相先飞一下。
清明加班怒怼领导这件事正好发生在23届应届毕业生春招的“金三银四”时间。
说句实话,本来最近找工作就对这些现象感触颇多,我想借机一吐为快,聊一聊我作为23届应届毕业生在成都就业找工作的一些所遇所思所感。
从我投简历来看,就成都而言,先不说薪资多少,“加班”“大小周”简直成常态......
有个招商引资的公司来我们学校招聘,因为工资还算挺高的(正式工资9000,试用期7200),我们专业很多同学都投了简历。
我经过了群面,在二轮电话一对一面试中,HR问我“能不能接受加班?能接受加班到几点?”,因为是第一次面这些也没经验也不懂空话套话,就很老实的回答“加班到9点可以接受”,然后HR问了几遍向我确认是不是九点,我都回答是......
然后她让我做性格测试,后面通知我是性格测试不和,与他们无缘......
后来和同学复盘才发现,她们申请表里的身高这些都会刷人,表里还写了考公考研考编创业,加班、出差这些......
当然别人是在招聘的时候说好了的,所以也没有可以指责不满的,只是工资对我这种文科生来说太有吸引力了,错过了很可惜。
但是后面想想,我对加班、出差这些还没实际概念,觉得年轻,可以“特种兵式旅游”又为何接受不了“特种兵式工作”喃?哈哈。
只是没想到,我逃过了加班,却没在第一份工作中逃过大小周、周中调休这些魔咒哈哈......
从实际工作来看,应届生低薪是常态。
我的第一份正式实习是艺术馆的工作,按天给(每天80元--招聘平台上写的100-150....),大小周,周内调休......做了一个月发现不合适,谈好实习证明还是走了。
和同事聊天也才发现,她们很多都是工资两千,外地来的,往届就业生,为了攒经验然后贴钱上班这种......
我同学找的工作,有的找的牛王庙打电话本来说好的是3000一个月,但是那里也是工作内容偏传销她没做满一周也走了。
大多数都是学校找的给会展打电话,一个月底薪2800,打一个电话加上微信,提成五毛哈哈。不过还是比我两个月工资高了......
再说说一些我接触的就业服务和政策。
礼貌地说,学校大一、大四地就业和创业指导课对我没用......
然后对就业方向和自己就业能力感到焦虑,我就上网看到了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然后纠结了半天选了就业辅导服务......
不到半个小时就有老家的人给我打电话问我就业情况,问我找工作没有,然后给我介绍眉山的工作,我说我爸妈都在成都,在实习,然后她说成都的会给我打电话。
可是我当时需要的是就业辅导,不是帮我找工作啊...所以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虽然说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也算比较积极就业了解政策的了,但是在不清楚自己能力和兴趣的前提下,找的合适的信息也不是件简单的事情吧?
这些仅是个人和周边看到的一些经历,肯定不全面......
这些还是一些客观因素,还不排除糟心的工作文化和工作氛围,我有同学就是因为糟心老板和糟心工作环境“跑”的。(聊天记录图)
我第一份工作,工作经验没咋积累,社会经验到积累了一些,也不能说全无收获吧。虽然我学完马克思政治经济,也知道学的都是打螺丝经验,社会分工越细化,个人越容易被取代,对公司发展起的作用越小......
因为公司需要的是螺丝钉,所以所有人都在为成为螺丝钉而卷,卷成畸形的“大小周”“加班”盛行的工作文化......
但凭心而论,这种苛刻的工作文化真的值得我们奋斗吗?
难道给了些微薄的工资,画了一些成就个人价值的大饼,我们就要理所应当接受剥削吗?
当然,回答是的人,也会回答我有苦衷。(但是代价可以看看截图二)
我所说的这些心声也不是提倡所有人都要反对这些文化,也不是对“作为奴隶能做出最大反抗就是让我的下一代不要成为奴隶”这种声音的应和。
怎么做怎么改,这势必是一条漫长的道路,但在大家齐头并进走在改革我们工作文化的路上,我们也希望交多多的朋友,少更少的敌人。
欢迎大家提出自己对于成都工作环境的一些看法,或者给我一些工作意见或者分享你们第一份工作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