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许昌一小学老师批改作业时发现学生作文写“栓Q”,并有一段看不懂的歌词。视频发布者张老师表示,“改到他那个作文,越看越不对劲,没有批评,也没有鼓励,只有慢慢引导,互联网对孩子影响太大了。”
公开报道显示,“栓Q”这个词最早源于2021年5月份,来自广西桂林阳朔县的70后农民刘涛因一句“栓Q”火遍全网。当时刘涛用一段中英文双语介绍桂林阳朔山水,视频中略显搞笑的发音引发全网关注。在视频结尾,刘涛用“栓Q”对网友表达感谢观看,没想到这一句成为了一个全网流行的网络梗。
有关视频引发舆论热议。不少网友忍俊不禁,“这个小男孩算是把网络热梗玩明白了。”“看来没少刷抖音。”也有网友认为用网络热词写作文不妥,“作文写作还是应该严肃一些。”
有舆论指出,如今网络上充斥着各种网络用语,而随着青少年普遍接触网络并日益成为网络使用的主力,对网络语言的传播使用愈来频繁,但网络用语存在良莠不齐、野蛮生长等问题,不利于青少年成长教育。
值得注意的是,越来越多网络用语出现在小学生试卷上,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上,老师们的交流求助也逐渐开始聚焦于“怎么引导学生正确用语。”部分学者提醒,一些无意义的网络用语的滥用,会导致思维活动的情绪化倾向。多位专家建议,青少年学生应当加强对经典的阅读,要学习和训练优美、准确的书面表达方式,培养“雅言”的语感。
|